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李国庆

【机构】 西宁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投入也逐年增加。随着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使课程不再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教学效果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中的地位还无法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执着于中考、高考的分数,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各门主课上,信息技术课就给挤在了一边。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效率提高  方法探析
  在学校,信息技术课课时被压缩、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课外,学生能有效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要完成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就非常吃紧了。在无法改变这一大环境的形势下,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完成教学任务,就只能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入手,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尽可能多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想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并不是简单的在增加每一课堂中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作好课程整体规划
  教师在教学生以前,首先要对所教的知识的结构理解透彻。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作为是一门系统的工具学科,它涉及到计算机操作、网络运用、多媒体使用等多方面的知识,而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之间即互相关联又自成体系。例如在七年级下学期中有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它既是一种独立完整并不断发展的文字处理系统,又涉及到像Windows文件管理方面的基本操作、网络资料收集等方面内容作为外围知识。针对如此复杂的体系,教师只有把握住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脉络,理顺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确立了各环节的目标与方向,才能充分的利用课时,达到有条不紊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目的。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两步:
  1、了解学生基础,明确教育方向
  将玉石加工成玉器,工匠首先要了解玉石的大小、形状、性质等情况,然后构思好最终要完成的玉器的特点、样式,才能下刀。如果盲目出手,很可能一块价值连城的玉石就会毁于一旦。教育学生,将学生培养成才,也是如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好学生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才能以此制定出实际、高效的教学计划。就拿上面讲到的关于Word操作的课程来说,教师应该先了解好学生的基础情况,知道哪些外围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在课堂中补充的,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确定好整体的目标,明确最终要让学生的Word操作水平达到怎样一个程度,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教师没有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没有明确的目的与方向,就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内容的重复或遗漏,影响到课时的整体安排与利用。
  2、 确定课时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明确了学生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后,应制定出清晰的教学计划,从而确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课时所相应的教学内容,以明确在每一课上具体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以及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计划及内容的确定当然是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基础情况,在容量上和难度上都应该适宜。要做到尽量的保证不会有学生“吃不饱”,造成课时的浪费;或者“吃撑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的情况出现。特别是后面那一种情况,有时为了节省课时,教师会不自觉的在一堂课上设计很多知识点,觉得只有把课填的满满得,才是不浪费。虽然在感觉上,好像充分的利用了课堂上每一分钟时间,可是实际上,往往会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巩固学到的知识,吃透每堂课的要点,甚至造成学生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对于我们信息技术课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因为信息技术学科中,各种知识技能的联系性很强,一些内容如果前面掌握的不牢固,在后面碰到的话就得重新花时间精力来回顾一遍,这样反而会大大的降低了效率,得不偿失啊。
  二、 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一个基调,那就是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过的那样:“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做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试着以学生的角度来看待课堂,创设出能够的引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
  1、联系实际,创设情景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生活中的情景,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许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也是非常有效,非常实用的方法。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信息技术的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围绕在我们身边,从中挑选出一些和学生联系密切的,符合教学目标的事件与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成教学情景并不困难。
  通过解决这些模拟现实中发生的事件、遇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真实的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自然而然的就会被吸引。同时在这种贴近现实的情景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正所谓取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调查基础,任务分层
  学生的基础不尽相同,能力也参差不齐。以往单一的任务设计往往使得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吃不饱”,能力不足的则可能半天也无法入手。长此以往,能力强者对这些问题慢慢的失去了兴趣,而能力不足者则对这些任务望而却步。这两种情况都可能导致学生积极性的下降,影响课堂效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任务进行分层设计,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这里并不是指把学生简单的分成三六九等,硬性的分派不同的任务,这样往往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可以适当的转变一下形式。比如,可以参照某些网站的做法,设计一个任务发布系统。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多个不同程度的任务,以不同的分值用悬赏的形式发布出去。这些任务并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而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来挑选并接受它,每节课达到一定的任务完成率就可以通过。这样一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挑战分值高难度大的任务,积累高分,体会到超越众人的成就感,从而更进一步的激发起对学习兴趣;而一般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完成适合自己难度的任务,不至于对学习失去信心,并激发起他们追赶高分段学生动力,努力学习,向更高难度的任务挑战。
  三、注意课堂教学细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细节方面的把握也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需要教师时刻注意的地方。
  1、 注意信息反馈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教师上完一节课,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学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完成的任务一塌糊涂。这可能就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时的收集反馈信息,实时的把握住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的发现并解决问题,造成了一整课时的浪费。要想避免这样的事件,就要注意收集课堂中各种反馈信息。通过观察学生的神态、表情、动作,了解学生对教师讲的内容明不明白,学的是否轻松,是否感兴趣等等,以便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观察被动的了解反馈信息外,还有一个教师主动的了解学生反馈信息的方法,就是提问。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通过提问,可以很方便的及时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要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合理。很多教师习惯问一些“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学生也就随大流的回答“是”、“对”。看似效果很好,其实都是“花架子”,根本无法把学生的真实信息反馈上来。因此,问题一定要设计的有思考价值,要把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融合进去,这样才能有效果。当然,这些作为调查反馈的提问也不能太难,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不然就偏离了作为信息反馈手段的初衷了。
  2、 注意评价效果
  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多方面的。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评价,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程度,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的不错,哪些地方还有待加强。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其特点很适合以量表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把任务的各个关键部分或课堂讲解的重点部分设为量表的项目,让学生对照自查,找出自身的不足,从而能够解决问题,获得提高。其实在新教材的每一课后,课本的练习中以给出了一个现成的量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这几个学期以来一直在运用这一量表,明显感学生对知识掌握上比以前牢固了很多,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这学期以来,本人正在结合前期的经验及我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制作更全面、完善的量表,相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这几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对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虽然还很不完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以积极、负责的心态对待每一课,坚定“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探究,那我们对于课堂的把握一定会越来越好,效率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吴亮;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年03期
  2.袁佩芳;试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及教法[J];科学中国人;2014年24期 
  3.莫佳妮;上好信息技术课,推进信息素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陈春霞;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初探[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