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体验式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杨 东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南街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体验式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法,旨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发挥主体在建构知识、内化能力中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经历语文学习过程、感受语文情感熏陶、体会语文审美意境,获得语文素养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  体验式学习  运用
  体验式学习,又称行为学习法,最早由剑桥学子提出。我国最早研究这种教学法是教育专家余建祥先生,取名为“余氏体验式学习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语文知识学习、经历语文学习过程、感受语文情感熏陶、体会语文审美意境,强调设身处地、亲身经历。包括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的不同。下面,我结合实际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体验式教学法。
  一、在虚拟情境中体验
  开展体验式教学,其前提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非常逼真的虚拟情意,诱发学生参与。使其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诱发学生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与作者对话,进行情感触碰和智慧交融。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把八国联国放火焚烧圆明园的过程的视频呈现在学生视野,把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这样,既营造了教学氛围,又能体验到国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我认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实际就是一个煽情行为,激发学生内心情感,通过非智力因素培养来发展智力,促进知识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应该多多尝试运用。当然,将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创设生活情境、创设实物演示情境、创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课本剧表演情境、创设语言交流描绘情境等,都能引发学生参与、体验和感受。
  二、在认知冲突中体验
  引发认知体验,最好的办法就是激活动认知“最近发展区”,让“发展区”失去和谐,产生矛盾,形成新旧知识冲突。这时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组合,批判和澄清新旧知识的差异,解决“认知不平衡”问题,进而不断改善,优化认知结构,使知识在新的结合点上找到平衡。在这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认知体验,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感受到了学习愉悦,甚至是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认识冲突,就需要抓住矛盾,设置疑点,形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从而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很多学生在理解“阮恒为什么要哭”的问题时,认为他怕献血、怕死去。这样的看法显然有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描写阮恒的句子,从中感受、体会他的真实想法。
  三、在独立预习中体验
  独立预习是学生个体的自学行为,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种行为体验。我们知道,经常要求学生独立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能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自学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中,能真切感受到自身知识的拓展和进步,特别是当新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后的那种快乐。对于小学阶段的独立预习,我们不能只布置,只提要求,最主要还应授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怎样借助工具书等方法问题。实践中,教师可以讲清反复朗读对于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勾、圈、划、摘和注”的自学方法,然后针对课文设计一些层次性、拾级而上的“问题串”,要求学生在独立预习中解决。这个过程,学生在认知体验、行为体验,也经历情感体验。
  四、在合作互动中体验
  合作需要互动,互动就是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体验,就是引导其感受这个学习过程,在感受中掌握合作方法,建构新知识。在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合作互动,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往,以及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外部学习环境,来支持、帮助学生合作互动活动,从而促进新意义的生成。我们知道,“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学生就可以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的互动中那样充满互相竞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出色时,他们尝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五、在激励评价中体验
  我们知道,激励评价是引发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触发器。学生自身的微小进步,本人感受并不强烈,而教师或同学生的适时指出,这就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肯定和点赞。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思维成果,只有要创新想法和“跳一跳摘桃”动机,不管“桃是否在手”,我们都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自身进步。我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说:你读的真认真。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能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你能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你再读一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想法?你能用自己的话夸夸孙膑吗?如果你能把书上的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更好。看来你读的课外书很多。你能积极发言,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这些占赞的评价语言,就是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就能激发学生内心无限澎湃。
  总之,体验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我们应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将体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建构、内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认识事物,接受熏陶,陶冶情操,使其人的生命意义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熏陶感染与独特体验[J].语文教学通讯,2004.7。
  [2]郭萍,在体验中快乐学语文---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的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08.4。
  [3]韦志成,体验与体验的课程[J].中学语文,2003.3。
  [4]肖海平,小学语文体验教学的研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