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中学诗歌教学浅论

【作者】 魏家武

【机构】 兰州新区秦川镇保家窑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三大要点,即:诗歌大意、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这三个要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三个梯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学习又能促进对前者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又归纳总结了五种学习策略,即:“读”、“感”、“品”、“悟”、“仿”。 对这几种策略要灵活运用,不能完全孤立地进行,应该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有机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 诗歌  学习策略  指导
  诗歌,做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不仅值得我们用心学习、继承,而且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更值得我们用心揣摩,进一步挖掘诗歌的潜在价值。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往往重视“教”,而忽略了“学”;往往重视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往往重视诗歌背诵与要点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对课本上的诗歌背得滚瓜烂熟,遇到课本之外的诗歌就束手无策。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将诗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点,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总结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三大要点,即:诗歌大意、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这三个要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三个梯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的学习又能促进对前者的理解与掌握。为此,我又归纳总结了五种学习策略,即:“读”、“感”、“品”、“悟”、“仿”。
  策略之一:熟读成诵,感受诗歌音韵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古人读书讲究吟诵之道,吟诵要口到,心到,情到。现在的诗歌朗读更应该保持这种吟诵情韵,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例如,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上,凄苦愁楚是《天净沙﹒秋思》的情感基调,总体要求是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注意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词语均为偏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了最简洁、最鲜明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后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
  通过朗读点拨后,学生有了丰富的朗读体验。然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学生在朗读练习中,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已经初步把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除了朗读外,还可以让学生采取默读、轻吟、诵读、配乐朗诵等形式进行阅读,最终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策略之二:感知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有些教师让学生背诵古诗的译文,以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这种做法很不妥当,不仅破坏了诗境、诗味、诗情,而且在方法上对学生造成了误导。“诗无达诂”,感知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要扫清字词障碍,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
  例如,对《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这首诗,我要求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并思考。有不少学生提出了一些浅近的问题,如:本诗首联写了什么?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经过老师启发诱导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具体、深刻多了,如:“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诗文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自主的创建性的理解。 
  策略之三:品味诗境,再现诗歌意蕴 
  品味诗歌的意境,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这要求学生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品味诗境有许多的方法:①对诗歌作评点赏析,就是针对诗歌的字词句等作出自己的点评和分析。如《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情名作。首句于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中,不仅巧妙地传达出自身的旅愁与归思,更使妻子的一片相思深情跃然纸上,堪称语浅情浓。第二句借景传情,诗人满怀的孤寂与愁苦尽显于绵绵无尽的秋雨中。后二句便由眼前孤灯听雨的冷寂之境升发开去,驰骋想象,在对未来无限欢欣的憧憬中收束全篇。但这种神往,更显今宵之苦;而未来对今宵之苦的回味,又会倍增重逢的欢乐。全诗深婉隽永,余韵无穷,朴素无华,细腻含蓄,显示出其白描才华。②概括内容主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进行高度的概括。也可以是引用别人的句子来概括。③再现诗歌内容,为诗歌谱曲或者配画是品味诗境的不错方法。这种直观的感受更能增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④扩写诗词。诗词言简意赅,其中会留有许多的“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添砖加瓦”,他们乐意用妙笔来填补“空白”。
  策略之四:领悟诗情,把握诗歌灵魂
  “愤怒出诗人”,诗歌本来就是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本质是情绪和情感的抒发,是人类特有的宝贵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毛诗序》)?
  诗歌为什么具有感染力,就源于它融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根据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诗歌内容、意境,充分调动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很好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对诗歌的有效感知、感悟。所谓“知人论事”是阅读诗歌一定要注重的。比如了解了毛泽东(下转第17页)(上接第97页)和陆游生活的年代、心胸、气魄等方面的不同,才能明白为什么毛泽东会说梅花“在丛中笑”,而陆游却说“寂寞开无主”和“只有香如故”了。
  思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没有感情的诗歌是没有艺术魅力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平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品味字词的过程中去把握思想内容,品味作者情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要从语言本身入手,关注诗歌语言本身的价值,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匠心所在,感受到真正的诗情。
  策略之五:模仿诗言,享受创造的喜悦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生活感悟。虽然有的中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在学生创作的诗词中,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章法还很零乱,但我们会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化的心灵。
  在具体的学习中,这几种策略是可以灵活运用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学习策略并不是完全孤立地进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总之,“教无定法”,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但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代综合素质人才,诗歌教学无疑是一大突破口。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让我们把诗歌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诗歌,让诗歌在他们成长的路途上,开出妙悟的花朵,结出“美丽”的果实。
  参考文献: 
       1、马光荣  等编  《甘肃教育》  甘肃教育出版社 
       2、孙培青  等编  《教育名言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
       3、魏龙渝  主编  《心理学》  石油工业出版社
       4、《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