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作者】 曹象郁
【机构】 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本文针对中学生习作中经常出现的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提出作文要讲究真情实感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几种策略:表真实情感;善驾驭语言;叙亲身经历;学会细节描写;合理模拟生活情景。
关键词:真实 驾驭 生活语言 细节 模拟
“文贵情真”,感情是文章的生命,感人的作文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作文,因此,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没有感情的作文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学生写作文时,说假话、空话、套话,已经见怪不怪了,因而,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的培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真挚感人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个有益的启示。
一、 表真实的情感,写真切的感受,抒真挚的感情。
“真实”,是指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规律。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只有作者倾注了真情,文章才具有实感。“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表达,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即认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这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亲身体验,不断地学习思考,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真切地领悟生活,动人的真情才能在笔端涌动。“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贴,不肤浅,更不夸饰、不矫情。感情的抒发要注意尺度和形式,即符合生活的真,更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二、 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能生动形象,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情达意,抒写感受。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够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所以要学会变化,不能只习惯于运用一种句式;如再能将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一定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还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抒发思想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无疑也是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常是抒情的基础,看来,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在日常习作中要尝试对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岳阳楼记》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原因就在于:以凝重的笔调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雄浑的语句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以细腻的笔触阐释过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以深刻的议论点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真可谓娴熟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炉!
三、 用生活语言,叙亲身经历。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不要走样,不要变味。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来写,尽量写出个性。试想,如果把朴实的农民父亲的语言写得像科学家那样客观,滴水不漏,人物的形象怎能鲜明起来呢?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算不上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 要有感人的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情感的表达。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近几年在考场上诞生了不少满分佳作,有很多都是以细节取胜的。例如,2011年有一位吉林考生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文中写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让你躺你就躺,臭小子!’我赶忙躺了上去,只见语文老师拿着口罩放入热水中,浸了好一会儿,然后把口罩拿出来轻轻拧了一下,走过来,把口罩轻轻敷在我的鼻子上。”文中小作者都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不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又于朴实的描写中流露真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五、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这时,也可以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合,遇到那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她们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们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合理模拟生活情景,恰当转换人物角色,也可以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关键词:真实 驾驭 生活语言 细节 模拟
“文贵情真”,感情是文章的生命,感人的作文才称得上是成功的作文,因此,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力求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没有感情的作文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学生写作文时,说假话、空话、套话,已经见怪不怪了,因而,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学生作文的真情实感的培育势在必行。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真情,真挚感人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几个有益的启示。
一、 表真实的情感,写真切的感受,抒真挚的感情。
“真实”,是指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要符合生活实际,不违背生活规律。鲁迅先生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来的只能是水。”只有作者倾注了真情,文章才具有实感。“真切”是指感情的表达要具体、深切而自然,真切的表达,来自人与自然、社会生活的交流互动。《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文的第一步不是写,而是想,即认识。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这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亲身体验,不断地学习思考,只有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才能真切地领悟生活,动人的真情才能在笔端涌动。“真挚”,是指感情的表达力求深刻,诚挚而又妥贴,不肤浅,更不夸饰、不矫情。感情的抒发要注意尺度和形式,即符合生活的真,更符合人性的善,进而显现感情的美。
二、 增强驾驭语言的能力。
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夸张、设问、反问等常见的修辞方法,不仅能生动形象,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而且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表情达意,抒写感受。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从语气语调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句式各有所长,能够充分展示不同的情感,所以要学会变化,不能只习惯于运用一种句式;如再能将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倒装句时时点缀,关键语句反复咏叹,一定可以使感情表达逐层加深,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还要学会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议论、抒情可以帮助我们直接抒发思想感情;采用描写,特别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对抒发感情无疑也是有直接的功效;而记叙则常是抒情的基础,看来,要表达真挚的感情,在日常习作中要尝试对各种表达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岳阳楼记》流传千古,感人至深,原因就在于:以凝重的笔调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雄浑的语句描写了岳阳楼之大观,以细腻的笔触阐释过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以深刻的议论点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真可谓娴熟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炉!
三、 用生活语言,叙亲身经历。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不要走样,不要变味。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来写,尽量写出个性。试想,如果把朴实的农民父亲的语言写得像科学家那样客观,滴水不漏,人物的形象怎能鲜明起来呢?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算不上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适合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四、 要有感人的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情感的表达。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近几年在考场上诞生了不少满分佳作,有很多都是以细节取胜的。例如,2011年有一位吉林考生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文中写语文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让你躺你就躺,臭小子!’我赶忙躺了上去,只见语文老师拿着口罩放入热水中,浸了好一会儿,然后把口罩拿出来轻轻拧了一下,走过来,把口罩轻轻敷在我的鼻子上。”文中小作者都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不但生动传神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形象,而且又于朴实的描写中流露真情,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五、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这时,也可以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合,遇到那样的事会怎样呢?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她们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们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合理模拟生活情景,恰当转换人物角色,也可以使文章充满真情实感。
作者简介:曹象郁,男,汉族,1974年生,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文秘专业,后进修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95年参加工作,在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中学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勤恳钻研,笔耕不辍,先后有数篇论文发表于国家、省级专业教育期刊上,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地区骨干教师,吉林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