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从心理学视角解读职业院校新进教师职业道德问题——以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作者】 李平明 谢玲玲 徐 敏 周 琰 汪 敏

【机构】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安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通过谈话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对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的182名教师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引进教师离职率偏高,“不愿意承担和担当”比较严重,“教书育人”有待提高。道德问题往往背后有深层的心理原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职业倦怠理论和“80后”心理特征等心理学的角度,对以上师德问题进行了解读。针对出现的问题,建议心理学知识应该介入职业院校教师的招聘、成长和管理中去。
  关键词:职业院校;入职;师德;需要层次理论;职业倦怠
  Abstract:The research object is 182 teachers who recruited newly by 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Guizhou, which adopts conversation method,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archival method . 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e new teachers i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departure is high, the spirit of daring to bear is not enough, the spirit of teaching needs to improve. Ethical issues are often derived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such a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 theory of occupation burnout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eneration after 80s, the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above ethics problems. To solve above problem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at psychology knowledge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recruitment, growth, and management of the teachers who recruited newly b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recruit; the teacher's ethics;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the theory of occupation burnout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特别是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基本形成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占半壁江山的格局。在此形势下,职业院校招聘了大量的新教师。新教师入职后,大部分得到了肯定,然而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遭到质疑。师资队伍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主导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更是建设和发展的关键。[1] 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师德,首先必须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2] 在这些背景下,从心理学的角度诠释职业院校部分新引进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既有必要性,又有科学性。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年引进了182名新教师,19人已经离开了教师岗位,留下的163人中,部分人在某一或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师德问题。本研究以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离职的19名和163名仍在职的新引进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本课题组制定了两个访谈提纲,一是“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离职新引进教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访谈提纲”,对19名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7人进行了访谈;二是“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承担工作心理状态谈话提纲”,对163名仍在职教师中的13名进行了访谈。
  2、问卷法,本课题组设计了“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愿意承担、敢于担当问卷表”, 对163名仍在职教师进行了问卷,回收了159分有效问卷。
  3、业务档案法,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一直在学期结束时组织各班学生以表格形式对各班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分(以下简称“学生评教表”)。本课题组对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某系近两年“学生评教表”中的“教书育人”部分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4、文献法,从心理学角度剖析教师职业道德问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课题组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尽量站在他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此项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针对以上研究方法收集到的资料,本课题组得出了以下结果,并进行分析。
  (一)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离职”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根据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的资料,该学院近年新引进教师182人,离职19人,离职率10.4%。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流失对职业院校招聘教师的人力、物力、财力、人事指标都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稳定性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教师职业道德来说,一名教师离开教师岗位,不管他们能找到多少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理由,这种行为仍然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否定,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背弃。
  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3] 尽管从师德出发,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离职是对师德的背弃,但是本课题组努力从更加人性的心理学角度,从需要层次理论角度,对他们的离职作出解释。课题组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制定了与之相对应的包括五个问题的访谈提纲,对19名离开职业院校教师岗位的7人进行了访谈。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见表1。
  表1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离职新引进教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访谈法收集到的资料表















  一名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和尊重需要缺失的情况下,在自我实现需要更是无法实现的情况下,他们选择离开职业教育,从心理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往往采用逃避的心理防御机制。
  (二)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不愿承担和担当”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本课题组根据职业院校工作任务的三个主要方面(班主任、教学、行政),设计了“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愿意承担、敢于担当问卷表”,对163名仍在职业教育岗位的新引进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问卷159分。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愿意承担、敢于担当问







  问卷结果分析:“出于本意,愿意承担”有关工作的比例都在50%以下,愿意承担班主任(辅导员)的比例更是低至6.92%;“出于本意,不愿意承担”的比例都超过50%;很大一部分教师都是“迫于压力,不得已承担”一些工作。由此得出结论: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不愿承担和担当”现象,这些是对我国几千年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否定。
  从“职业倦怠”角度,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不愿承担和担当”问题进行解读。职业倦怠一般是指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即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职业倦怠现象不是少数异常者的反应,而是助人行业中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4]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然属于助人行业。高校校一级的职能部门常缺乏明确定位,将自己与二级学院或系的关系定位为上下级的关系,各种职能部门的文件、指令等最后都将到达二级学院或系有限的几个部门或者办公室,人们将这种现象形象地比喻为“千条线,一根针”,容易造成学院的忙乱和无序。[5] 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一般都是安排在基层的二级学院或系,从表2“实际承担工作情况”数据可知,他们基本都是兼有行政、班主任(辅导员)、课堂教学三方面工作。这是因为职业教育近些年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主要是规模的扩张。职业院校的现状可以形容为师生比高、学生管理任务繁重、行政事务繁杂。本课题组设计了“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承担工作心理状态谈话提纲”,对163名仍在职教师中的13名进行了访谈。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见表3。
  表3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承担工作心理状态谈话法收集资料情况表










  访谈访谈结果分析: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虽然从教时间短,但是无论从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个人成就感等方面都存在比较严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导致的就是表2的结论,即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新引进教师存在比较严重的“不愿承担和担当”现象。
  (三)职业院校部分新引进教师“教书不育人”问题的心理学解释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近些年加强对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每学期结束时,各班学生对各班课任教师填写“学生评教表”。这个评分表分为“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大部分,分值分别是30、25、25和20分。本课题组对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某系(每学期在校学生400人左右)2013年和2014年共四个学期学评教表中的“教书育人”部分进行了分析,见表4。
  表4  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某系对新引进教师“教书育人”学











  “学生评教表”结果分析,学生对新引进教师“教书育人”方面的评价最低,得分率只是67.80%,远低于其它三方面88.66%的平均得分率,也低于82.40%的总得分率。特别要指出的是,老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得分率是94.57%,高出新教师26.77个百分点。
  职业院校新引进的教师一般都是“80后”,主要从“80后”心理特征角度解读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社会转型中的“80后”主体权利意识强,重视个人发展,注重现实且功利性强。[6] 他们童年生长的社会环境正是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同时也是拜金主义比较严重,传统文明、道德、伦理遭到冲击比较大的时期。这个环境长大的人,在心理深处对道德的坚守、对道德的内化会差一些。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对社会的不理解、对陌生人的不信任,对自身缺乏安全感,对获得爱的信心不足等。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对于职业院校部分新引进教师来说,自身的道德和心理都存在一些问题,所以难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和起到示范作用,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当然是有难处的,部分人往往只能成为传授知识的教书匠。其次,“80后”,都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生育之后出生的一代,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很大比例是独生子女,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182名新引进教师,独生子女143人,占78.57%。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7] 比如,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奉献精神不强等。然而,教师工作特点,从时间上来说,不受八小时工作制的限制;从空间上来说,不受校园的限制。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是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蓬勃发展的青少年。教师需要具有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四、研究建议
  (一)心理学知识介入到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工作中去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到人力资源日常工作当中,帮助组织提高人才选拔和人员配置的技能,根据不同个体的心理差异以及人格特征,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合理用人,人尽其才,为组织选择最匹配的员工。[8] 目前,职业院校招聘教师的工作,与其它行业差不多,一般要经过笔试、面试、试讲、体检、政审等环节。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教师面临学生的特殊性,职业院校在招聘新教师时,适当的心理学知识介入是必要的。首先,在面试阶段,可以请有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参加做考官,因为应聘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或心理问题可以用语言掩饰,但是他们的身体语言是不会撒谎的,有心理学背景的考官可以穿透表面,深入他们深层的本质。其次,可以对应聘者适当增加心理测评知识,看看他们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教师是培养心理健康学生的一个先决条件。新引进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其师德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往深处探究是心理健康问题。
  (二)心理学知识介入到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个人成长过程中去
  促使教师努力工作的因素中,首先是心理因素,不但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而且还要从心理、精神层面来激励教师。[9] 根据本课题组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往往会经历高期望、高热情、回避现实、抑郁、面对现实等逐渐挫败、再奋起过程。如果适当的心理学知识介入,降低他们的期望,让他们更多的了解职业院校学生心理行为特征,对职业教育有更多的了解,也就可以适当降低他们经受挫败的时间和程度。同时,在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面临挫折时,有一些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和心理帮助手段,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三)心理学知识介入到对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的管理工作中去
  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遇到的道德问题,多少都和职业院校对教师的管理力度不够和管理水平欠缺有关。“离职”与对新教师的关怀不足有关;“不愿承担和担当”与职业院校不按规治校,分工不明确,不以岗定人有关;“教书不育人”与职业院校整体师资水平较低、不注重师德素质有关。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管理的现状,心理学知识介入到新引进教师的管理中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一定要让新引进教师有归属感,让他们感觉到整个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温暖,特别不能让老教师对新引进教师任意指派任务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刘旻溟. 从需要理论视角看高职院校教师流失问题[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3):245.
  [2]王月玲. 从积极心理学层面探究高职师德建设[J]. 才智,2010(21):293-294.
  [3]孙艳丽,高静.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高职院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J]. 大众文艺,2010(24):293-294.
  [4]冯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初探[J].中国教育导刊,2010(6):37.
  [5]杨练武,吕一军. 高校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探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3):11-14.
  [6]邓燎原,刘韵清. “80后”道德建设[J] 新西部,2011(27):191-192.
  [7]陈素美. 我国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综述[J]. 对外经贸,2014(8):147-149.
  [8]童童.管理心理学在员工选拔中的运用[J]. 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21-123.
  [9]崔财艳,赵静.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失范[J].教师,2013(10):127-128.
  作者简介:李平明(1976-),男,汉族,江西余干人,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教师心理和教师道德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院校新引进教师心理研究——以贵州某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立项编号2014B19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