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作者】 孙金国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充当新型劳动大军的同时,农民工背后的留守儿童教育多年来凸现严重问题。作为农民工进城后的最大牵挂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基本状况如何?其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情况怎样?他们在哪些方面急需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这些,都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里健康;关注;思考
  一、我国“留守儿童”概况
  我国“留守儿童”大约有6000万大军。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今天,通常指的则是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这一新事物的出现要辩证的从二方面看,一方面,是正面,也就是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外出,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经济问题,同时,留守儿童的存在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这其中,有儿童教育的、儿童成长的、甚至是社会治安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活力方面的等等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是具有时代性的,它也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而逐渐消失或者转化。而这个“消失”和“转化”将是长时间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长时间的“消失”和“转化”的过程中想办法解决以上诸多负面影响。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重庆、江西、四川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全部儿童中所占比例达到22%左右。这些人中很大部分已进入学龄,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开展的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比例高达46.7%。据此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关注留守儿童。
  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国家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
  由于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民工在自己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读书等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因此,近几年来政府针对以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做出了有力的策略措施。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2020年)》,为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不断增强其生活幸福感,提出诸多的意见。期中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有这样一条措施:“建立和完善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服务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将流动人口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16周岁以下流动儿童登记制度,为流动儿童享有教育、医疗保健等公共服务提供基础。整合社区资源,完善以社区为依托,面向流动人口家庭的管理和服务网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的指导,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二)社会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
  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的社会教育和关爱服务工作
  1.共青团加强学校团队工作,帮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文化、新闻出版、公安、工商、卫生、城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工作,净化育人环境,尤其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网吧、互联网、游戏厅、歌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的治理,加大了对制造、销售和经营有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商品、文化制品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了含有色情、淫秽、暴力、恐怖等有害内容的网络游戏,努力营造“寓教于乐、寓知于乐、寓学于乐”的绿色网络游戏环境。坚决取缔了无证、不合格经营摊点,为净化“留守学生”学习、生活环境尽职尽责。积极组织开展并深化了“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了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普法行动、关爱行动和自护行动等活动。
   3.妇联深入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和“学习型家庭创建”行动,加强了对家庭学校、家庭教育的指导,确保了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
  4.企事业单位近几年来,全国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纷纷奉献爱心,捐物捐钱,关爱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
  (三)教育部门、学校层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
  1.大多数学校初步建立了各种监护制度。监护人联系制度。很多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载明学校及班主任联系方式、留守学生监护人和父母详细地址及联系方式,确保学校、家长、监护人三方联系畅通,以便及时反馈留守学生情况,共商教育管理办法。各学校还坚持每学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代理监护人座谈会,进一步加强了家校联系与配合,增强了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了留守学生与代理家长的情感交流。
  结对帮扶制度。各学校均明确了班主任和教师结对帮扶留守学生的责任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人头,并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成为留守学生的“代理家长”。
   2.学校充分发挥着“家长学校”的作用。很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在“留守儿童”监护人中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对代理监护人进行了专门培训。积极开展留守学生家访、发放家长问卷、学生问卷、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与配合,增强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提高监护人家庭教育能力。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时机,举办培训班或深入到村(户)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咨询、讲座活动,让他们明确为人父母的责任、义务,帮助他们掌握与留守学生交流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3.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留守儿童”入学优惠政策。因留守儿童普遍借住在其委托监护人家中,为留守儿童开绿灯,规定留守儿童可在其委托监护人住地附近学校就读,学校不得拒收,保证了留守儿童就近入学。
  4.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逐步推进。从2004年起,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截至2006年底,中央已投入90亿元,开工项目学校达到7372所,开工面积1361.3万平方米,该工程共覆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凡有寄宿条件的学校,对留守学生实行了寄宿优先,使他们在教师的监护管理下,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
  据此以上各个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关爱,足以显示出当前形势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创新性工作的开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因此,我们对进一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具有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