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以南宁市十九中心理健康教育为例

【作者】 汪 丹

【机构】 广西师范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我国不断扩大基础教育的生源,提高教育质量,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趋突出。初中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南宁十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例,老师们运用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探索心理健康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内容,把德、智、体、美等有机统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各科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及投入,学生都能免费享受义务教育。然而,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日趋突出。初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与规律,老师运用合适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另外,探索心理健康教学的新方法和新内容,有利于把德、智、体、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德智并举,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一、历年来国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规定
  据调查,我国约有 3000 万中小学生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且这一数字呈上升趋势。其中,精神障碍患病率为 21.6%~32%。[1]
  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3]二十一世纪后,国家面对新一代的师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1999年和2002年分别颁布了专门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4]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5],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方法等作了明确规定;2012 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6],在全面总结各地各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目标和任务。
  2014 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7],决定启动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对开展心理健康好的学校进行模范表彰,普及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各学科中的心理健康渗透(以南宁市第十九中学为例)
  初中的各学科都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社会科学类课程如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既包含丰富的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还蕴含丰富的社会认知和人文精神;自然科学类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把握对物质的本质规律,秉承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态度;艺术体育类如音乐、信息技术、艺术欣赏、体育等,既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释放情感、净化心灵。下面以南宁市十九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各学科课程为范例,做具体的分析:
  1、社会科学类课程
  语文是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南宁十九中的一堂语文课讲解《苏州园林》说明文。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展开描述的。后半节课,老师开展了“中心句说明法”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本校的休闲娱乐区。写作前,老师亲自带领学生们去休闲区考察和体验。语文课不再是读、讲、背课文,而学生们也不再是读死书、死读书,而是自主学习、自己观察、自我提高的过程。
  外语课是学习语言的资源,更是接触国际的好机会。南宁十九中的英语老师除了完成基本词汇、语法教学,还定期将有关教育的外文文献翻译给学生听,让学生了解先进国家的教育状况。期间提到了国际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国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步较早,不仅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保障体系,各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机构和司法机构进行合作,扩展服务渠道。尤其美国已经通过了相关法案,使各机构和各级学校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操作中有法可依。学校应将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好与坏、善与恶的评判,使学生吸取嘉言善行,塑造健康人格。南宁十九中的一节历史课,恰逢中国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全国都在为南京大屠杀纪念日而哀悼和反思。老师选取日军侵华的内容,让学生观看日军屠杀等的视频,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老师引用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提醒学生牢记国耻,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面对外敌无所畏惧。
  地理课是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它兼顾自然、人文两大领域。只有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学习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联系性。南宁十九中的一节地理课上,老师以气象为切入点,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团体合作意识。首先老师用放映不同的气象图片,让学生抢答。之后给学生看动态的卫星云图,帮学生分析天气的实时变化。最后,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天气播报。学生的合作探究、协同合作及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充分锻炼。
  2、自然科学类课程
  数学是研究客观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学习抽象的法则和定理,并进行逻辑转换的思维过程。南宁十九中的一堂数学课,围绕二元二次方程进行展开,通过一层层的解析,将之前毫无头绪的题目解答出来。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学会了将“未知带入已知”这一看似纯数学的方法,但它告诉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面对未知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讲方法、分步骤地解开难题。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对学生形成认真、耐心、踏实等良好的性格至关重要。
  物理课含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态度和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南宁十九中的物理课上,老师教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任何物体如果没有力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便会永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老师告诉学生: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性格、习惯、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就像不同的“力”作用到个体。人生就像在骑一辆自行车,如果没有内、外力的驱动时,就会停滞不前。只有不断的发力,车才会行走,人生才会前进。
  化学的贡献大到材料、能源、环境等奇妙反应,小至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药物等。化学课是一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显到深入的过程,极大发挥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探究能力。南宁十九中的化学课上,老师展示了一瓶氧气。学生从物理特性上看不出有何异样,而通过化学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在直观感受和科学实验的作用下,学生学会了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和学习。
  3、艺术体育类学科
  音乐能改善情绪状态,还能调整行为方式,治愈心灵。南宁十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弹奏了命运交响曲,学生随即陶醉于音乐的海洋。之后老师用PPT播放贝多芬作曲、练琴、指挥音乐会的照片,给学生介绍相关背:贝多芬中年失聪,但他与命运抗争,坚持作曲。希望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谢父母给予自己健康的身体,感谢国家给予自己安定的环境,感谢学校给予自己学习的氛围。并应像贝多芬那样直面挫折,将悲愤化为力量。
  艺术欣赏课可以提高美感与道德感。南宁十九中的艺术欣赏课上,老师给学生欣赏了由一些中学生自编自演的校园心理剧。心理剧的主角是一个努力学习但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女生,她看到比自己成绩优异的同学,总有一种自卑感。剧中创新运用了一名学生饰演时钟的呈现方式,女主角问为何觉得时间越走越快,扮演时钟的学生回答:我没有变快,而是跟昨天一样,也跟一个月前一样,走得不快不慢。观看完后,学生们颇有感触,表示会更珍惜时间并合理分配时间。
  体育课直接涉及人的肢体活动,不仅能让身体各个机能健康运转,还能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情绪、锻炼坚强意志。南宁十九中的篮球课上,老师先示范原地和行进中换手运球,让学生模仿练习后,纠正学生的错误,改进动作。最后学生分组比赛,显现出彼此的优势和不足。这堂课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高度竞争意识和配合意识,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信息技术课上,老师除了教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还重点介绍对了学校的网络资源。互联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保证,增加了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渠道。南宁十九中就建立了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学生可以通过在线预约和电话预约等方式预定咨询时间和地点,以便心理老师能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4、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
  心理健康课的主题之一是“集中注意力”。老师用不断变换和闪现的图形、数字、文字,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瞬时记忆。班上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对问题回答的正确率很高,显现出学生的高天赋和高智商。老师总结: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够好,并不是因为他们智商或天赋不够,而是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和学业上。如果大家每一节课都这样全神贯注,成绩怎么会提不高呢?
  心理沙龙课的主题是“如何科学管理时间”。老师先让学生们预测自己在一分钟之内能够拍掌多少下,回答都在80至150之间。随后老师计时一分钟,让学生真正拍掌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学生都拍了至少200下。这个实验说明时间的长度不变,但宽度是可以自己掌握。正确估算时间并利用好时间,就能为我所用,创造更多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关键在于你能否把它激发出来。之后,学生自发将自己的一天时间安排进行修改,使自己的作息更加科学化。
  三、总结: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纵观课程发展的趋向,现代课程经过伦理政治取向、适应生活取向到强调个人发展的取向,主张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统一发展。所以学科课程中应渗透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学科课程本身和课程的教学过程。
  其一,在教学目标中渗透。除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也至关重要。学校根据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应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其二,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在导入、提问、分析、小结的课堂环节中适时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如教师导入新课时,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析时,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游戏等不同的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小结时,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其三,在学习方式中渗透。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形成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南宁十九中初中部的语文教学组组长在年终教学评鉴会上说:“如果能在课上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就更好了,一节课不能少于10次学生发言,要把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和质量作为评定课程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要给学生充分的发言权和思考权,可以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由低到高进行发言,逐渐补充,就避免了重复发言内容的情况。” 
  其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课堂气氛是课堂中呈现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分为积极、消极和对抗三种类型。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轻松的课堂环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对学生行为的处理和反馈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总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人世幸福的一种简单而充分的描绘。”从事学习和工作,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心理健康为基本条件。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些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有些是因人而异的。仅依靠说教式、单一化和程式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能完全解决,而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中,互相帮助和支持,从而自然而然、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青少年应注重心理健康》[N].环球时报2004-10-29.
  [2]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文)[N].中国青年报1999-2-25.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S/OL].法律教育网.(1999-6-13)[2014-12-02].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2598/22615/22793/2006/3/he7396032197360029150-0.htm.
  [4]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人民教育,1999(11).
  [5] 转发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S/OL].法律教育网(2003-10-20)[2014-12-03].
http://www.njxljy.com/Article_40/2003102010440723-1.html
  [6]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12 年修订)》的通知[S/OL].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12-18)[2014-12-05].
http://www.gov.cn/zwgk/2012-12/18/content_2292504.htm
  [7]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S/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4-05-23)[2014-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