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探寻师爱之源
【作者】 刘玉春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海口)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体现,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起着塑造学生人格的强大力量。师爱包含着理解、尊重、关爱和责任心。师爱的源头从纵的方面,个人经历了接受爱、整合爱、表达爱、辐射爱的过程;从横的方面来看,师爱的形成需要个人的坚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社会的扶持等。
关键词:师爱 理解 尊重 关爱 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Love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moral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ithout love there is no education, lo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can build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ter teaching, and also act as powerful forces that shap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Love involves understanding, respect, caring and responsibility. Emerge from the longitudinal aspect of love,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receive love, integrating love, to give love. From horizontal angle,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 love demanded for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etc.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蕴含、作用和意义。我们说,拥有爱和责任的教师不一定成为好教师,但不懂爱、不能爱的教师一定不能成为好教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体现。针对教师道德滑坡的现象,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呼唤爱心,倡导“学会关心”的今天,我们探讨师爱,认清师爱的源头,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 师爱的重要性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爱是尊重、理解和包容。从古至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对师爱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都强调爱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作用。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师爱可以在外因和内因之间搭建桥梁,既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外因,又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即内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爱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在爱的关系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努力进取。在关爱的氛围中,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发展,安全、信任、轻松、自由的心境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活跃。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喜欢一门课就愿意在这门课上下工夫,从而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成就感,从而良性循环,最后学习越来越好。也有的学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课,最后在这门课上放弃,导致恶性循环而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学业失败。正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重要,学生对爱的渴望比对知识的渴望更甚,师爱就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其次,师爱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三爱”,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和要求。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提倡在课堂上应有正常的情绪生活,师生之间应有默契和会心的时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如果关心、尊重学生,教室内就会形成友好和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爱学乐学,反应灵敏,教师爱教愿教,有职业的幸福感。反之,如果教师不关爱学生、不尊重学生,学生对老师有反感抵触情绪,则教学费劲,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学情绪,相互影响,如果有合理的互动,友爱的气氛,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否则,敌对的、冷漠的课堂气氛会让教师和学生相互折磨,分分钟都在煎熬,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再次,师爱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强大力量。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师劳动的工具,教育是以人影响人,以人唤醒人,以人启迪人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天然地具有向师性,学生依恋教师、看重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评价,教师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和言语表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学生的人格楷模,学生不仅学习教师的知识,也在学习教师如何做人。如果教师热爱真理,友善待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亲切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宽容理智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和态度,对学生相应情感的形成将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面对社会的心态。教师只有爱事业、爱学生,才能教学生爱社会、爱他人。
二、 师爱的内涵
师爱,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情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工具,是衡量教师优劣的最重要的尺度。师爱的基本内涵包括:理解、尊重、关爱、责任心。
理解是师爱的前提。教师要理解学生,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个性差异,洞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和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有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中,把对方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心灵体验,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是在掌握学生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所做所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没有理解,徒有关怀和责任感的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爱常常无效而有害。
尊重是师爱的基本要求。尊重意味着接纳、宽容和等待,接纳学生本来的样子,宽容学生的小错误,等待着学生的成熟;尊重意味着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布伯的“你—我”世界观,不凌节而施、不拔苗助长;尊重意味着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师爱必须含有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
关爱是师爱的核心。在诺丁斯看来,关爱,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爱,另一方接受关爱。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关爱的一方要有关爱的行为和意愿;被关爱的一方,要能够感受或理解这种关心的行为和意愿,关爱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关爱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学会关爱的首要秘诀在于专注。专注在此并不意味着疯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建立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此在”相遇的时刻。这种专注或关注,其实就是建立布伯所说的“你—我世界”,是一种忘我的、融合的、彼此关注的世界2。另外,在诺丁斯看来,教师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关怀的关系中,即少一些功利意识,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意识。因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的时空中进行,应和整个社会生活时空一致,教育的成败不是教师自己所能掌握的,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教师只是社会多种教育力量中的一股力量。淡化教师职业意识才更利于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人士协调,不是从职业要求上,而是从人类共同的本性角度关心教育,建立关怀与被关怀的联系。
责任心是师爱的人格体现。教师是一种特殊而神圣的职业,指之所以说特殊,因为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具有可塑性和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之所以说神圣,是因为教师可以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好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而糟糕的教师则可能毁灭学生的人生幸福和对未来的期待。责任心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自觉的行动,是教师内在的动力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强的教师,会积极地面对问题,尽心尽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位;责任心强的教师善于自我反省,能恰当而理智地看待学生的问题;责任心强的教师,善于学习,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把新的观点新的想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责任心强的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既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另外,师爱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师爱,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和善良的心,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亲近感,愿意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疼我、喜欢我、老师对我好”,从而产生安全、温暖的感觉,这只是较低层次的师爱。中层次的师爱,是教师有一些人格的魅力,有人本主义的关怀情怀,对学生能做到理解、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懂我、贴心,他知道我在想什么,他支持我的想法和做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依恋感、亲近感和崇敬感。高层次的师爱,是具有博爱的情怀,超越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对学生有所期待、有所尊重、有所倾注的同时,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变化和潜能,给学生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不但关注学生现时现刻的感受和幸福,更关注学生未来的进步和发展,真正成为“人师”,从而让学生不但在学习上有收获,而且在人格的涵养、道德的提高、心态的调整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更高层次的师爱。高层次的师爱可遇而不可求,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恰当的师爱艺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
但是,在我们庞大的教师队伍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将教师当作谋生的手段,对学生很难说有真心发自内心的关怀,或者有关怀的意愿又没有关怀的方法。对学生,没有笑容,没有亲近,没有关爱,没有尊重,更没有对学生未来命运的关注和期待,更多地只是不厌其烦地唠叨“要遵守纪律,好好读书……”
三、 师爱的源头
师爱如此重要,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界都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会关爱学生,要付出而不求回报。可是,师爱的源头在哪里?师爱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谁培养了教师的爱心,谁给了教师源源不断的爱的动力?怎样让教师充满爱的能量?
每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从情感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分析师爱的源头。
从纵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接受爱、整合爱、表达爱、辐射爱的过程。
心理学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爱的箱子,如果这只箱子从小就存储了足够的爱,那长大后,他(她)就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如果这只箱子一直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那他(她)以后必然会对人、对社会充满怨气,总是找机会向人索取爱而不是付出爱。
从教师的成长经历来说,首先,家庭是每个人接受爱的源头。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父母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慢慢地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从小得到父母关爱和关注的孩子,会觉得自我富有价值,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把爱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爱,如母爱,不管你长得高矮胖瘦美丑,只要你是她的孩子,母亲就会爱你,给你温暖和关爱;一种是有条件的爱,如父爱,“我爱你,是因为你长得像我,因为你懂事听话,因为你满足我的要求”。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相辅相成,奠定人生的情感底色。而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从小生长在温馨、和谐、快乐的家庭里的孩子,相对来说,心理负担比较小,在人际交往中更能放开和自如,也知道怎样尊重和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从小生长在冷漠、争吵的家庭环境里的孩子,被爱的体验很少,心理负担比较重,在人际交往中,要么过于拘束而难以放开,要么过于暴力而显得粗鲁,而缺少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举步维艰。
其次,教师曾经也是学生,也经历过漫长的求学生涯。如果在他(她)的求学生涯中,曾经获得过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关爱和照顾,那么在他(她)自己成为教师时,就有模仿的榜样和关爱的参照,就能把曾经接受的师爱传递下去。爱是能量的传递,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贴心的温暖话,一封情真意切的短信,都可能让曾经的学生感受到关爱的力量,让他们燃起生命的力量而度过情绪的低谷。当经历过关爱的学生一旦成为教师后,他(她)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教师的这份责任心、爱心和关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爱的火炬一代代接力。对教师来说,自身的经验感受往往会成为职业理念的根基,所以,师爱不能凭空创造,师爱更多地是传承和整合。
再次,教师是一个成长变化的人,对爱的感悟和领会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从刚从教的满腔热情,全心扑在教育上到中年教师的成熟冷静,理智关爱,再到老年教师的静水深流、博爱宽容,这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教师个人的修炼。爱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止境的功课,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好的教师,善于学习、体会不同的爱,善于整合不同的爱的资源,把师爱修炼成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感悟、体会、反省,创新,把爱的能量整合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语言特色、课堂气氛、个人风格等,从而创造自己一个独特的教育场,把爱进行传播、传承的同时,不断地向周围辐射爱的力量,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酣畅淋漓。
从横的方面来说,每个教师都是生活中的人,每天都在进行着爱的能量的交换和吸收。师爱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师爱的维持和形成,离不开教师周围的环境;爱的能量场的高低,跟教师个人的坚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社会的扶持息息相关。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的互动,就像一粒石头投进水中,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出去,从最核心的微观系统到中观系统再到外观系统,宏观系统,一波波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师爱的形成教师个人的坚持。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每个选择当教师的人,初衷都应该是好的,都愿意帮助学生向善、向上去发展。但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师受到的干扰和钳制太多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高修养,净化心境,坚持修身,以德服人。
师爱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教师需要家庭的温暖。家庭是个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稳定和谐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对爱的感受。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接下来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再接下来才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教师来说,工资待遇普遍不高,教师需要养家糊口,当学校把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威逼利诱地对教师进行管理,不尊重教师的意见,不给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和起码的人格尊严时,又怎能要求教师一味地付出师爱呢?
师爱的形成需要社会的扶持。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的社会,很多教师对教师职业没有归属感,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反以教师职业为耻。这怎能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呢?教师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教师本身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理念的来源。当社会要求教师有崇高的师爱时,又有谁真正问过师爱的源头在哪里?
综上所述,师爱的源头植根于社会情感的土壤。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情感越来越淡薄的时候,一味地提倡教师要有师爱,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不计回报,这似乎有些强人所难和道德绑架的效果。师爱是整个社会情感的显示器,师爱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社会性。教师既是爱的付出者,也是爱的接受者,师爱只有在收支平衡中,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关爱的氛围,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才能让师爱的源头有活水,才能避免教师的情感枯竭和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 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建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附:刘玉春(1977-),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作者简介:刘玉春,江西萍乡人,华南师范博士生,琼台师范教师,主攻教育学、心理学。
关键词:师爱 理解 尊重 关爱 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Love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morals,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Without love there is no education, lo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can build good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tter teaching, and also act as powerful forces that shap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Love involves understanding, respect, caring and responsibility. Emerge from the longitudinal aspect of love, personal experiences, to receive love, integrating love, to give love. From horizontal angle,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s ' love demanded for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etc.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师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师爱”作为人类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蕴含、作用和意义。我们说,拥有爱和责任的教师不一定成为好教师,但不懂爱、不能爱的教师一定不能成为好教师。师爱是师德的核心体现。针对教师道德滑坡的现象,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呼唤爱心,倡导“学会关心”的今天,我们探讨师爱,认清师爱的源头,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 师爱的重要性
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爱是尊重、理解和包容。从古至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对师爱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都强调爱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作用。教育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活动。师爱可以在外因和内因之间搭建桥梁,既可以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外因,又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即内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神圣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爱是一种积极的关系,在爱的关系中,学生可以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从而激励自己努力进取。在关爱的氛围中,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和发展,安全、信任、轻松、自由的心境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活跃。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喜欢一门课就愿意在这门课上下工夫,从而越学越起劲,越学越有成就感,从而良性循环,最后学习越来越好。也有的学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一门课,最后在这门课上放弃,导致恶性循环而越来越不喜欢上学,产生厌学情绪而导致学业失败。正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此重要,学生对爱的渴望比对知识的渴望更甚,师爱就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其次,师爱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保证,是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是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的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三爱”,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能力和要求。一些教育心理学家提倡在课堂上应有正常的情绪生活,师生之间应有默契和会心的时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如果关心、尊重学生,教室内就会形成友好和乐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学生爱学乐学,反应灵敏,教师爱教愿教,有职业的幸福感。反之,如果教师不关爱学生、不尊重学生,学生对老师有反感抵触情绪,则教学费劲,效果不好。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学情绪,相互影响,如果有合理的互动,友爱的气氛,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否则,敌对的、冷漠的课堂气氛会让教师和学生相互折磨,分分钟都在煎熬,教师也好,学生也好,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再次,师爱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强大力量。教师的职业具有特殊性,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师劳动的工具,教育是以人影响人,以人唤醒人,以人启迪人的过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天然地具有向师性,学生依恋教师、看重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评价,教师成为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关怀和言语表情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时时处处都在有意无意地做着学生的人格楷模,学生不仅学习教师的知识,也在学习教师如何做人。如果教师热爱真理,友善待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平等亲切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宽容理智地对待学生的过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和态度,对学生相应情感的形成将产生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面对社会的心态。教师只有爱事业、爱学生,才能教学生爱社会、爱他人。
二、 师爱的内涵
师爱,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积极情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基本工具,是衡量教师优劣的最重要的尺度。师爱的基本内涵包括:理解、尊重、关爱、责任心。
理解是师爱的前提。教师要理解学生,就要掌握学生的思想特征、个性差异,洞悉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感情脉搏和心理需要,所以教师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要有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理解,就是换位思考,深入到对方内心世界中,把对方的情感转化为自身的心灵体验,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共情能力。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是在掌握学生人格特点的基础上,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求,所做所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尊重;没有理解,徒有关怀和责任感的爱是盲目的,而盲目的爱常常无效而有害。
尊重是师爱的基本要求。尊重意味着接纳、宽容和等待,接纳学生本来的样子,宽容学生的小错误,等待着学生的成熟;尊重意味着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建立一种布伯的“你—我”世界观,不凌节而施、不拔苗助长;尊重意味着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师爱必须含有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感情和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
关爱是师爱的核心。在诺丁斯看来,关爱,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爱,另一方接受关爱。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关爱的一方要有关爱的行为和意愿;被关爱的一方,要能够感受或理解这种关心的行为和意愿,关爱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否则,关爱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学会关爱的首要秘诀在于专注。专注在此并不意味着疯狂或者痴迷,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和接受。当真正关心一个人,就会认真去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建立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此在”相遇的时刻。这种专注或关注,其实就是建立布伯所说的“你—我世界”,是一种忘我的、融合的、彼此关注的世界2。另外,在诺丁斯看来,教师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关怀的关系中,即少一些功利意识,多一些人文关怀的意识。因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的时空中进行,应和整个社会生活时空一致,教育的成败不是教师自己所能掌握的,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教师只是社会多种教育力量中的一股力量。淡化教师职业意识才更利于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人士协调,不是从职业要求上,而是从人类共同的本性角度关心教育,建立关怀与被关怀的联系。
责任心是师爱的人格体现。教师是一种特殊而神圣的职业,指之所以说特殊,因为教师面临的对象是未成年的儿童,具有可塑性和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之所以说神圣,是因为教师可以触及到学生的灵魂,塑造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好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的憧憬,而糟糕的教师则可能毁灭学生的人生幸福和对未来的期待。责任心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和自觉的行动,是教师内在的动力和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强的教师,会积极地面对问题,尽心尽责地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到位;责任心强的教师善于自我反省,能恰当而理智地看待学生的问题;责任心强的教师,善于学习,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能把新的观点新的想法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责任心强的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既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又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另外,师爱是有层次的。低层次的师爱,是教师具有亲和力和善良的心,能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亲近感,愿意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疼我、喜欢我、老师对我好”,从而产生安全、温暖的感觉,这只是较低层次的师爱。中层次的师爱,是教师有一些人格的魅力,有人本主义的关怀情怀,对学生能做到理解、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懂我、贴心,他知道我在想什么,他支持我的想法和做法”,从而让学生产生依恋感、亲近感和崇敬感。高层次的师爱,是具有博爱的情怀,超越了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对学生有所期待、有所尊重、有所倾注的同时,能敏锐地察觉学生的变化和潜能,给学生恰当地引导和帮助。不但关注学生现时现刻的感受和幸福,更关注学生未来的进步和发展,真正成为“人师”,从而让学生不但在学习上有收获,而且在人格的涵养、道德的提高、心态的调整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是更高层次的师爱。高层次的师爱可遇而不可求,这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恰当的师爱艺术,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指导艺术。
但是,在我们庞大的教师队伍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将教师当作谋生的手段,对学生很难说有真心发自内心的关怀,或者有关怀的意愿又没有关怀的方法。对学生,没有笑容,没有亲近,没有关爱,没有尊重,更没有对学生未来命运的关注和期待,更多地只是不厌其烦地唠叨“要遵守纪律,好好读书……”
三、 师爱的源头
师爱如此重要,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界都强调教师要有爱心,要会关爱学生,要付出而不求回报。可是,师爱的源头在哪里?师爱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谁培养了教师的爱心,谁给了教师源源不断的爱的动力?怎样让教师充满爱的能量?
每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从情感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分析师爱的源头。
从纵的方面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接受爱、整合爱、表达爱、辐射爱的过程。
心理学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只储存爱的箱子,如果这只箱子从小就存储了足够的爱,那长大后,他(她)就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如果这只箱子一直是空的,或者是半空的,那他(她)以后必然会对人、对社会充满怨气,总是找机会向人索取爱而不是付出爱。
从教师的成长经历来说,首先,家庭是每个人接受爱的源头。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的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绪互动的了解。父母是孩子心理上的第一面镜子,孩子起先不知道自己是谁,靠着父母对他的反应、评价,慢慢地从中建立自我形象和自我观念。从小得到父母关爱和关注的孩子,会觉得自我富有价值,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获得稳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把爱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条件的爱,如母爱,不管你长得高矮胖瘦美丑,只要你是她的孩子,母亲就会爱你,给你温暖和关爱;一种是有条件的爱,如父爱,“我爱你,是因为你长得像我,因为你懂事听话,因为你满足我的要求”。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相辅相成,奠定人生的情感底色。而家庭氛围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从小生长在温馨、和谐、快乐的家庭里的孩子,相对来说,心理负担比较小,在人际交往中更能放开和自如,也知道怎样尊重和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有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而从小生长在冷漠、争吵的家庭环境里的孩子,被爱的体验很少,心理负担比较重,在人际交往中,要么过于拘束而难以放开,要么过于暴力而显得粗鲁,而缺少良好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也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举步维艰。
其次,教师曾经也是学生,也经历过漫长的求学生涯。如果在他(她)的求学生涯中,曾经获得过教师的帮助和支持、关爱和照顾,那么在他(她)自己成为教师时,就有模仿的榜样和关爱的参照,就能把曾经接受的师爱传递下去。爱是能量的传递,教师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贴心的温暖话,一封情真意切的短信,都可能让曾经的学生感受到关爱的力量,让他们燃起生命的力量而度过情绪的低谷。当经历过关爱的学生一旦成为教师后,他(她)也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教师的这份责任心、爱心和关心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爱的火炬一代代接力。对教师来说,自身的经验感受往往会成为职业理念的根基,所以,师爱不能凭空创造,师爱更多地是传承和整合。
再次,教师是一个成长变化的人,对爱的感悟和领会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变化而变化。从刚从教的满腔热情,全心扑在教育上到中年教师的成熟冷静,理智关爱,再到老年教师的静水深流、博爱宽容,这需要时间的磨练和教师个人的修炼。爱是一门功课,一门没有止境的功课,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好的教师,善于学习、体会不同的爱,善于整合不同的爱的资源,把师爱修炼成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感悟、体会、反省,创新,把爱的能量整合成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语言特色、课堂气氛、个人风格等,从而创造自己一个独特的教育场,把爱进行传播、传承的同时,不断地向周围辐射爱的力量,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酣畅淋漓。
从横的方面来说,每个教师都是生活中的人,每天都在进行着爱的能量的交换和吸收。师爱是一种特殊的能量,师爱的维持和形成,离不开教师周围的环境;爱的能量场的高低,跟教师个人的坚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社会的扶持息息相关。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来说,每个人的发展都嵌套于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之中,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的互动,就像一粒石头投进水中,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出去,从最核心的微观系统到中观系统再到外观系统,宏观系统,一波波地影响着人的发展。
师爱的形成教师个人的坚持。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每个选择当教师的人,初衷都应该是好的,都愿意帮助学生向善、向上去发展。但是,在现实的情境中,教师受到的干扰和钳制太多了。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提高修养,净化心境,坚持修身,以德服人。
师爱的形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教师需要家庭的温暖。家庭是个人核心的人际关系,家庭的稳定和谐会影响教师的情绪和对爱的感受。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最低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接下来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再接下来才是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对教师来说,工资待遇普遍不高,教师需要养家糊口,当学校把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威逼利诱地对教师进行管理,不尊重教师的意见,不给教师专业的自主权和起码的人格尊严时,又怎能要求教师一味地付出师爱呢?
师爱的形成需要社会的扶持。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选择当教师就意味着要过一种清贫的日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以金钱衡量人的价值的社会,很多教师对教师职业没有归属感,不以自己的职业为荣,反以教师职业为耻。这怎能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呢?教师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教师本身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资源和教育理念的来源。当社会要求教师有崇高的师爱时,又有谁真正问过师爱的源头在哪里?
综上所述,师爱的源头植根于社会情感的土壤。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冷漠,情感越来越淡薄的时候,一味地提倡教师要有师爱,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不计回报,这似乎有些强人所难和道德绑架的效果。师爱是整个社会情感的显示器,师爱既具有个人性,又具有社会性。教师既是爱的付出者,也是爱的接受者,师爱只有在收支平衡中,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只有全社会形成一种关爱的氛围,让教师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才能让师爱的源头有活水,才能避免教师的情感枯竭和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特纳 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 文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 【美】弗洛姆﹒爱的艺术﹒李建鸣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4
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形式.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
附:刘玉春(1977-),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作者简介:刘玉春,江西萍乡人,华南师范博士生,琼台师范教师,主攻教育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