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等待——让数学课堂绽放学生智慧

【作者】 徐云康

【机构】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亲身经历、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过程。往往在很多的评优课、示范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教的潇洒自如,学生也对答如流,有关思维训练方法,好像通过学生简单的一说教师就可以小结陈词了。这样一种课看似热闹,学生学的很好,但背后却隐藏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对日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扼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学生的激情、发现、错误、反思、评价和感悟。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个性得以张扬。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等待 探究 思考 自主  感悟 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非常善于等待,而有的教师则是盲目地等待或是缺少必要的等待;有的学生整节课中几乎没有等待的机会,而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则要等待好几次而且每次等待的时间还挺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么多的等待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地等待,让“等待”增值,让数学课堂绽放学生智慧,使其收获最大的效益呢?那么什么是“等待”,呢?等待就是指根据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恰当的地方给学生创设合适的活动时空,耐心地等待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在此,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等待——让学生燃烧激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现在的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机会,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当中。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以后,再让学生想办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片的周长。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与动手操作,得出了以下三种测量方法:①滚动法;②化曲为直法;③把纸片对折、对折再对折,再测量圆弧的长,乘以8。这时,教师在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后,然后拿出一根绳子,上面系着一个小石子,甩动绳子,形成了一个圆,然后提问:“这个圆的周长你有办法测量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一时之间陷入了迷茫,从而产生了认知的冲突,学习的激情空前高涨,这时,让全班同学去研究圆的周长应该如何去计算,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
  上述教学片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中(测量圆形图纸片周长)产生了学习的自信,而在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甩动的圆的周长)时产生了困惑,认识到原先的测量方法存在着局限性。从而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激情,这时引导全体同学探究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效果最佳。
  二、等待——让学生有一点思考的时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将摆脱不了对老师、同学的依赖心理,无法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更难养成创造性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绝不能省略学生“自主思考”这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也绝不能让“自主思考”匆匆走过场。哪怕离答案只有一步之遥,也要让学生自己去走、自已去爬,等一等,再等一等,也许下一刻,就是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时,就是学生创造课堂精彩之时。如《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课,用三角板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往往把握不住该用哪个角去验证,怎样验证。于是教师先在黑板上示范了验证的方法,再让学生跟着操作,就这样学习难题轻松地突破了。应该说,教师这样的处理,确实让学生少走了许多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可是,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吗?其实,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等一等,让学生先去尝试,去碰壁,在碰壁中引发思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的发展。还有,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
  三、等待——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创新精神。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就要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中要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等待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开展小组活动是体现学生主体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分组活动,并使之逐步形成常规,形成良好有序的课堂活动,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活动时,老师巡回指导,由学生围着教师转变为教师围着学生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自主活动和语言应用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收获。
  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我先组织学生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存在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具,教师通过提问呈现学习任务: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你能发现吗?请你把结果记录下来(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个表格)。然后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开始操作实验,讨论后,师生形成如下对话:生1:我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叠在一起,发现一样大小的。师:哦,是好方法。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一样大小吗?(学生坐下立刻再投入操作)生2:相同的地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一样大小的。都有四个直角。师:你怎么知道的?生1:用直角板量过。(数人附和是直角。)师:我也同意你们的好方法。生2:(迫不及待地)不相同的地方是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而长方形不是,只有对边才一样长。(边说边用手摸)师:你怎么知道这些的?生3:(同组的同学争着说)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生4:我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对折知道的。师请学生出来示范,并板书。老师作了小结。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的抽拉学具变成一个跟教师手上一样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从长方形平行抽拉得来的。教师小结认识图形特征的一般规律,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小是否一样,学生通过剪、折等方式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大小一样……这样的等待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又培养创新意识。
  四、等待——让学生经历一个反思的过程
  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经常会发生权威性的话语,一言而改之。如:在教学《认识半时》一课时,有学生将7:30看成8:30,教师急忙纠正说:“看清楚了,时针走过8点了吗?应该是几时半?”在教师的的帮助下,学生知道了这是7:30。但是第二次他又将10:30看成11:30,教师生气得再次纠正:“为什么看不清楚呢?时针走过11了吗?应该是几时半?”学生再次改正了错误,可是,他真正理解了吗?其实,错误已经出现,教师应该耐心地等待,给孩子一个反思的过程。例如,可以让学生把7:30的分针再往前拨整半圈,看着现在是几时,再想想刚才是几时半?学生很清晰地看到现在的时针刚到8时,刚才当然不可能是8:30。这样,给孩子一个反思的过程,让他自己去否定,修正原先那个错误,远比教师直接告诉有效得多。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差错时,教师不要急于修改,更正他们的错误,不要急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把完整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学生在没有经历实践,探究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其所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不够透彻的,是很容易淡忘,不够可靠的。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认识,同化、重构新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学生学习成功时,教师要学会等待,和学生一起分享经过自己的艰苦探索最终掌握知识的成功喜悦,激励他们加倍努力,从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更要以百倍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发现,适时、有效地帮助引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学生永远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习,要有“过尽千帆皆不是”的耐心,去等待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精彩表现。相信等待一定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总之,课堂上,我们应该多一些等待,少一些预案的限制,给学生多一些自主探索的机会,多一些等待,少一些形式的局限,给学生多一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体验……学会等待,相信等待的芬芳一定会弥漫整个有活力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斯苗儿主编《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课堂教学需要等待》 郭秋红  《校本教研》  2009.10
  4 .《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等待》黄佐秀 《教育科学论坛》,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