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曾 秋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高寺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问题情境不仅具有诱思作用,还能以境激趣,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举措。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积极实践和有效研究,创新创设方式,让多种问题情境模式服务于我们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践成果,很多教师认识到创设情境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具有诱思作用,还能以境激趣,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这无疑给教师实施新课改、驾驭新课堂又多了一个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在创建灵动高效课堂的今天,人们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更是情有独钟。在大量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大都取得了预设的初衷效果,但也不乏“为情境而情境”的华而不实之作,不仅耗时低效,还有对学生误导之嫌。那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实践与研究,现把多年的实践心得抛出,以飨同仁。
一、利用旧知引新,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研究得知,人的知识建构呈螺旋上升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在原有基点上由感性过渡到理性,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知识由相知到相识再到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建设一座桥梁。这当中谈到学生知识基点问题,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即“旧知”作铺垫引出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间找到可以自然过渡的桥梁,通过或做题或提问方式来唤醒学生头脑的原来库存知识信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而得新的知识或发现新的规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从折纸中建构起“轴”的现实模型。
三、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能直接培养学生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内驱力,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笔者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笔者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感觉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当然,只有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五、利用典故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创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检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良好情感与态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5.5。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创设
“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是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践成果,很多教师认识到创设情境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不仅具有诱思作用,还能以境激趣,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这无疑给教师实施新课改、驾驭新课堂又多了一个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在创建灵动高效课堂的今天,人们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更是情有独钟。在大量运用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中,大都取得了预设的初衷效果,但也不乏“为情境而情境”的华而不实之作,不仅耗时低效,还有对学生误导之嫌。那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笔者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有效实践与研究,现把多年的实践心得抛出,以飨同仁。
一、利用旧知引新,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研究得知,人的知识建构呈螺旋上升的,每一次提升都是在原有基点上由感性过渡到理性,因此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知识由相知到相识再到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建设一座桥梁。这当中谈到学生知识基点问题,也就是“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即“旧知”作铺垫引出新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间找到可以自然过渡的桥梁,通过或做题或提问方式来唤醒学生头脑的原来库存知识信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从而得新的知识或发现新的规律。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二、利用动手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形成的乐趣,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的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你所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更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同学们在理解概念时,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从折纸中建构起“轴”的现实模型。
三、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思维游戏能直接培养学生兴趣,即对游戏本身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使他们养成对数学的钻劲和韧劲,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正是因为游戏的趣味性很强容易诱发学生内驱力,所以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游戏,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旋转一节时,笔者准备了一副扑克牌,从中选出1、3、5、7、9的梅花、红心、黑桃,然后把梅花、红心、黑桃的方向调向一致。让前排的学生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与其他同学记住这张扑克是什么,然后笔者把那张扑克旋转180度放入。因为那张扑克经旋转后与其它扑克的方向不一致,笔者自然顺利地找到了。但是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奥妙。经笔者边演边解释,学生知道了:原来教师是用数学的“旋转”“欺骗”了同学们。同学们一下子兴趣盎然,感觉到了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使他们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数学途径。
四、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现实例子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感觉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当然,只有将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如创设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五、利用典故轶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境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创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能检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才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数学产生良好情感与态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最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5.5。
[2]刘成坤,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4。
[3]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