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中学音乐课的效果与评价
【作者】 徐 舒
【机构】 江西省龙南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中学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就应力求在音乐课上将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喜爱上音乐课,使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独有的愉悦感受。
关键词:中学 音乐课 效果 评价
中学音乐课应培养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可持续的兴趣,不能采取过去那种枯燥、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力求使音乐课上得活泼、新奇。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设计出能使学生很快融于课堂,乐于学习的课型。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音乐常识课、欣赏课、评论课、创作课等类型,并且给每节课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比如说民歌与流行歌曲、母亲之歌、献给最可爱的人等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型设定好之后,教师还必须用精彩的导言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它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起到铺垫的作用,为整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导言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像讲故事一样,将学生引到课堂中来。例如在教授《国际歌》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当年邓颖超在周总理逝世前,在总理耳边轻唱《国际歌》的动人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不要一味枯燥的说教,可以采取学科渗透等方法来解惑。例如在教授《中国民歌八大色彩区》时,可以借助地理知识,让学生把代表各地方民歌的纸签分别贴到地图上对应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丰富自己其它学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具来展示音乐中的某些规律等,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例如可以把家中的碟、杯子等排列起来,按一定顺序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教师可以趁此时讲授相关的音乐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音乐课中的语言主要起着启发学生和为教学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成功将学生导入课堂后,教师需要用精美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韵律美、意境美,以情出声,声声感人,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冗长,就会干扰学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音乐。所以,要想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艺术气息,精练、明确,具有启发性。例如在教授歌曲《送别》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曲中的惆怅和眷恋之情,我在乐声中诵读:“相见时难别亦难……泪可以洒,情何以堪。”学生们被感动了,歌唱时能很自然得将曲中的离别之意表现出来。但是有些音乐表达的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抽象性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几句优美的词句能描绘的出的,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碧波旋转、归舟晚去……乐曲由动到静,由由近及远的进行。这时,不妨让学生先尽情享受音乐,用音乐本身的力量去触发他们的激情,然后在他们感受音乐的空隙中,教师附以简短的描述,来引导学生欣赏乐曲中那种绮丽的自然之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学习,我把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座位设计成“马蹄型”、“半圆型”、“圆型”等。上课时,教师可以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伙伴一起解决问题;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指点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淡化课堂严肃的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民主的环境中感悟音乐。
在学生产生参与的兴趣后,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敢于让学生走上讲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课堂中的学生压抑、沉闷,学习主动性无从发挥,甚至厌课、厌学。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表演,让不同学习潜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并使他们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在我的课堂上,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员,必要时领唱,更多时间内作为“观众”,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上台合作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创作歌词、编曲,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使我更加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当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如何?是否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是否能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评价。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新的音乐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不是教育过程结束时鉴别、筛选学生的手段,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错误的理解为仅仅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音乐技巧的高低。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音乐评价应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性评价。
首先,在音乐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既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巧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作为教师要容许学生差异的存在。在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出色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性别、性格、语言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音乐方式和理念,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当学生测试不理想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多次测试的机会,直到学生认为满意后再予以评价。只有当尊重差异,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创造音乐的热情。
再次,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同时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当一名学生表演结束时,我会给予他自评的时间,让其它同学了解他的音乐理念,这样也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持下,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建立起对音乐、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也使我品尝到了“教学创新”果实的甘甜。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为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关键词:中学 音乐课 效果 评价
中学音乐课应培养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可持续的兴趣,不能采取过去那种枯燥、刻板、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应力求使音乐课上得活泼、新奇。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设计出能使学生很快融于课堂,乐于学习的课型。在教学中,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音乐常识课、欣赏课、评论课、创作课等类型,并且给每节课取一个响亮的名字。比如说民歌与流行歌曲、母亲之歌、献给最可爱的人等等。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课的目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型设定好之后,教师还必须用精彩的导言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它可以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并起到铺垫的作用,为整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导言的设计上,教师可以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像讲故事一样,将学生引到课堂中来。例如在教授《国际歌》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当年邓颖超在周总理逝世前,在总理耳边轻唱《国际歌》的动人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老师不要一味枯燥的说教,可以采取学科渗透等方法来解惑。例如在教授《中国民歌八大色彩区》时,可以借助地理知识,让学生把代表各地方民歌的纸签分别贴到地图上对应的位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丰富自己其它学科的知识。教师也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教具来展示音乐中的某些规律等,从而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例如可以把家中的碟、杯子等排列起来,按一定顺序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使学生听起来兴趣盎然,教师可以趁此时讲授相关的音乐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音乐课中的语言主要起着启发学生和为教学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成功将学生导入课堂后,教师需要用精美的语言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音乐的韵律美、意境美,以情出声,声声感人,而这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师的语言过于冗长,就会干扰学生,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感受音乐。所以,要想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首先就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艺术气息,精练、明确,具有启发性。例如在教授歌曲《送别》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曲中的惆怅和眷恋之情,我在乐声中诵读:“相见时难别亦难……泪可以洒,情何以堪。”学生们被感动了,歌唱时能很自然得将曲中的离别之意表现出来。但是有些音乐表达的是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抽象性的感觉,这就不仅仅是几句优美的词句能描绘的出的,例如《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月上东山、碧波旋转、归舟晚去……乐曲由动到静,由由近及远的进行。这时,不妨让学生先尽情享受音乐,用音乐本身的力量去触发他们的激情,然后在他们感受音乐的空隙中,教师附以简短的描述,来引导学生欣赏乐曲中那种绮丽的自然之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学习,我把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需要,将学生座位设计成“马蹄型”、“半圆型”、“圆型”等。上课时,教师可以来到学生中间,成为学生的伙伴一起解决问题;也可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为学生指点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淡化课堂严肃的气氛,又可以让学生在更为轻松、民主的环境中感悟音乐。
在学生产生参与的兴趣后,教师还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敢于让学生走上讲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课堂中的学生压抑、沉闷,学习主动性无从发挥,甚至厌课、厌学。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教师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聆听、思考、讨论、表演,让不同学习潜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尽情地发挥,并使他们最终产生一种成就感、自豪感。在我的课堂上,我喜欢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其中的一员,必要时领唱,更多时间内作为“观众”,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有上台合作表演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创作歌词、编曲,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也使我更加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
当一节课上完后,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如何?是否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是否能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改进教学方法?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评价。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新的音乐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不是教育过程结束时鉴别、筛选学生的手段,不是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的音乐评价错误的理解为仅仅是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多少、音乐技巧的高低。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音乐评价应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综合性评价。
首先,在音乐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既注重学生音乐知识、技巧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其次,作为教师要容许学生差异的存在。在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出色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性别、性格、语言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音乐方式和理念,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当学生测试不理想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多次测试的机会,直到学生认为满意后再予以评价。只有当尊重差异,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时,才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创造音乐的热情。
再次,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评价主要采用质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采取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同时带动学生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当一名学生表演结束时,我会给予他自评的时间,让其它同学了解他的音乐理念,这样也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的支持下,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建立起对音乐、对艺术的浓厚兴趣;也使我品尝到了“教学创新”果实的甘甜。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中,我会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实践,为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