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构建“学习共同体”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 汤金宝1.2 黄 凯2 王永凯2 江可申3

【机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1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3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是统一的,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发展的支撑,只有建立起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才能建立学校和教师双赢的发展机制。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做了些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学校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共同体 
  李希贵校长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这样说,“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华东师大二附中何晓文校长说:“校长的职责是让每位教师成功,让每位教师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从学校层面来讲,如果所有教师都成功了,那么学校就能成功。如果所有学校都成功了,那么,中国的教育就能成功。所以,校长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让教师与学校同步成长,这样才能实现‘共赢’。” 那么,怎样实现教师的成长呢?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应有重要的贡献。”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说得更为具体:“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而没有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只有建立起教师与学校发展的‘共同体’,才能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对“学习共同体”有专门的研究。他主张将学校改造为“学习共同体”,提议学校必须摆脱刻板划一的整体性与竞争中的个人主义对学校的制约,把学校重建为人们互相学习、一起成长、心心相印的“学习共同体”。近几年,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在实践“学习共同体”理论,在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且卓有成效的的探索和思考。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是由三个完中重新整合而成的一个独立高中。合并之初,由于三个不同学校的老师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念、价值取向都存在差异,导致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有很大差异,教育教学质量同样良莠不齐,学校领导针对这样的情境,提炼出学校的核心精神:“众”,寓意来自三个不同学校的老师们要精诚团结,互助合作。要求老师们在工作中要有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和包容意识。学校在“众”的精神引领下,搭建多种“学习共同体”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而达到学校和老师的共同成长。
  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
  1、面向全体教师,搭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的发展才能有坚实的基础。秉承这样的办学思想,学校一是面向全体教师制订出《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书》,计划书分自我现状分析、三年自我发展目标和三年行动计划。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意愿、再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分类引导,以期让老师们在学校的引领下行走,在教育中发展和完成自己的目标;二是面向全体老师开展“主题教研”,具体做法是:在隔周各备课组活动中,把平常教学中遇到急于解决的、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经过整理、归纳、提炼,筛选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三是教研组长结合教案检查的结果,每次选一个主题,组织老师分析、讨论、评价,从而形成共同研究教学问题、探讨教学方法、交流教学经验、分享教学信息的良好氛围;四是开展“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行动研究,学校制订了《课堂教学改进参考指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反思,实施教学改进行动。“课堂教学改进计划”让教师的教学经历有比较规范性的积累,从而促进教师逐步养成用各种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的习惯,为教师专业化的长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骨干教师为抓手,搭建“名师培养”学习平台
  学校大力营造骨干教师、名教师成长氛围。如:学校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面向组内至少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每个备课组要面向全区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或专题讲座,每年每个教研组要面向全市至少上一次公开课或专家讲座。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要求老师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老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也提高了老师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在打磨公开课的同时既培养了组内老师的凝聚力又提高了老师们合作交流精神。学校要求特级教师和教授级教师们每年必须面向组内老师上示范课和做专家讲座,带头做好课题研究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给年轻教师做好示范作用等。在近几年中,我校评上了两位特级教师和一位教授级高级教师,涌现出一批市、区学科带头人,这在同类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3、以年轻教师为对象,搭建“师徒结对”学习平台
  学校不断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对年轻教师实行常规培训的同时,实行“师徒结对”制度,有教学“师徒结对”和班级教育管理的“师徒结对”。一方面徒弟在规定时间内要认真听师傅若干节课,师傅也要听若干节徒弟的课;另一方面,师傅和徒弟都要在本教研组内开“示范课”和“汇报课”。通过相互交流、学习,以传统的“传、帮、带”的方式使年轻教师迅速成长的同时,师傅的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每年年末的年轻教师座谈会上,年轻教师还要结合自己制定的《教师自我成长方案》,运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自我分析,找出自己一阶段以来的进步和不足,重而修正个人发展目标和成长途径等。
  二、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搭建“以研促教”学习平台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永恒主题。而质量立校,教师是关键,教学是根本,课堂是焦点。为探索有活力有魅力的高效课堂,我校积极创新教学工作思路,在“研”字上做文章,以期做到以研促教。
  1、 以“补偿矫正”研究为切入点,构建“高效课堂”
  几年前结合我校生源基础较薄弱的特点,学校独创了“补偿矫正”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在课堂上做好三个关键环节:前置性补偿——形成性检测——后续性矫正。用前置性训练弥补缺口,用形成性检测进行诊断,用后续性矫正逼近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步入“最近发展区”,扎扎实实地抓好前课堂、中课堂和后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前两年备课组针对我校生源的特点着重在补偿点探讨研究,已初步完成了学案中前置性补偿训练的工作,现阶段备课组侧重在加强形成性检测训练的实效性上下功夫,并且对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继续完成后续性矫正,如高三数学备课组的每周错题训练等。在推进“补偿矫正”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老师们在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素养,促进了老师们的专业成长。
  2、以“班级组”协同管理研究为落脚点,构建班级“教育共同体”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很多班级是由班主任一人承担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些任课教师“只教书,不管理,不育人”,一味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班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似乎成了班主任一人的责任,与他无关。教师专业规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落实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目标。这就要求学科教师要摆脱教学的单面价值。虽然班主任承担着班级管理教育的职责,但绝不能减少和弱化其他教师对班级学生的教育职能,要求学科教师要自觉地从教学伦理上改进教学,既教书又育人,所有班级任课教师构建成一个班级“教育共同体”。基于此,学校于2011年底申报了江苏省级规划课题《全面育人理念下“教师协同”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目标是:实现班级教育管理由班主任个体作战向教师团队协同管理教育的转变。以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所用任课教师的共担教育教学责任下,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13届10班的协同团队是这样做的:班主任老师:全面负责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主管教学、纪律和德育;语文马宏健老师协助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成长规划:负责学生心理教育、价值观培养,自我规划能力的培养等;数学刘顺宏老师协助班主任负责学生的生活实践:主管学生自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等。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与班级任课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和交流,大家共同研究和把握班级纪律情况和学习情况,经常性交流工作经验,做到“日碰头、周小结、月诊断、学期汇报”制度。充分发挥教育共同体作用。
  三、建立基于团队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成长
  我校为激励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科教学高位均衡发展,积极开展评价制度的探索。建立了兼顾团队和个人的绩效评估体系。在学校绩效管理过程中,将团队绩效与老师个人绩效紧密相联系,让老师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团队总体绩效获得提升,老师的个人成绩才能得到肯定,促使老师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以实现学校与老师个体的共同发展。做法是:实行以“班级组”和“备课组”为中心的评价考核机制,有力的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促使教师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专业成长。
  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平台,既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功迈上了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台阶,高考上线人数连续几年都刷新记录,推进率位居全市前列,学校连续两届都是一次性入选南京市先进教研组最多的学校;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始终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历史性的飞跃! 
  杨柳春风花满树,一花引来百花开。更为可喜的是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平台,培养了一支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水平,能适应需求、面向未来的“专业型”、“学者型”的教师群体,为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 学生第二[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
  [2] 汤金宝 华明友等. 中学“班级组”协同管理建设的几点思考[J] 教师教育研究,2015,4
  [3] 陈玉琨. 一流的学校建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7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YZZ--01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简介:汤金宝: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黄 凯: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王永凯 :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江可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