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如何加强对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训练

【作者】 卓瑞华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中和镇中心小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涉及的面也很广。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把一道简单应用题扩展为多步应用题进行训练,达到“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既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又要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怎样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训练学生能用流利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根有据的、有条有理的、前后无矛盾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大纲》要求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也只满足于学生会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是畅通的呢,还是不畅通的;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第三,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有等学生把题目做出来才能判断他们是否分会析应用题,那么一节课做不了几个题。并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等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会大大增加。
  例如: 资阳市征风鞋厂原计划18天生产鞋18000双,实际提前3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双鞋?
  用综合法分析叙述解题思路:已知原计划18天生产鞋18000双,就可求出原计划1天生产鞋的双数。已知原计划用18天,实际提前3天完成任务,就可以求出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已知要生产鞋18000双,又知实际完成任务的天数,就可以求出实际1天生产鞋的双数。已知实际1天和计划1天生产鞋的双数,就可求出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鞋的双数。
  用分析法分析叙述解题思路:要想求平均每天实际比计划多生产多少双,就得知道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双和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双。要想求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双,就得知道要计划生产鞋多少双和计划用几天完成,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要想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双,就得知道实际要生产鞋的双数和实际用几天完成。要想求实际用几天完成,就得知道计划用几天和实际比计划提前了几天,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分析完毕。
  二、要训练学生看到两个有联系的已知条件
  能提出可以解答的问题;看到一个问题,能够想到与问题有联系的已知条件。这样训练的目的,既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这种训练方式各年级都可使用。例如:
  问题是:每支钢笔多少元?
  可以想到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
  (1)买钢笔的支数和一共所花的钱数;
  (2)买一支钢笔和一支铅笔(或其它文具,以下略)共花的钱数和一只铅笔的价钱;
  (3)一支钢笔的价钱和一支铅笔比一块橡皮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4)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支铅笔的价钱是一块橡皮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5)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比一支铅笔多多少元(或少多少元);
  (6)一块橡皮的价钱和一块橡皮的价钱是一支铅笔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7)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共花的钱数和铅笔的价钱占共花钱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8)一支铅笔与一块橡皮一共多少元和铅笔与橡皮价钱的比;
以上谈到的问题与已知条件搭配的练习,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适当增减内容。另外,练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必仅仅局限于上述一种形式。
  三、要训练学生会把一道简单应用题扩展为多步应用题
  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看清怎样把一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已知条件隐蔽起来,变为间接条件;看清一道多步应用题是怎样在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学生看清这一过程后,在分析应用题时,就能顺利地把隐蔽条件找出来,并转化为已知条件,这样必将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例如: 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200套,还剩多少套没做?(一步)
  扩展题:
  (1)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还剩多少套没做?(两步)
  (2)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剩下的要2天做完,平均每天应做多少套?(三步)
  (3)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以后平均每天做200套,还需几天完成?(三步)
  (4)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100套,还需几天完成?(四步)
  (5)中和服装厂计划做800套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100套,做完这批衣服共用了多少天?(五步)
  (6)中和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已经做了4天,平均每天做100套,以后平均每天比原来每天多做100套,又做了2天正好做完。这批衣服共有多少套?(四步)
  做扩展题目的练习时,题目的变化都要围绕着基本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变化已知条件或问题。这样,题目虽多而条理清晰。
  四、要训练学生能从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到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一题多解。这种训练的目的,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能力。
  一题多解主要指根据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学生得到新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沟通解与解之间的内在联系,选出最佳解题方案,从而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中和农机厂计划10天制造200台机器。结果2 天就完成了计划的25%。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有以下几种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计划产量看作“1”。
  10-1÷(25%÷2)=2(天)
  10-2×(1÷25%)=2(天)
  10-(1-25%)÷(25%÷2)-2=2(天)
  (3)把实际天数看作“1”。
  10-2÷25%=2(天)
  这样,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能做到大纲要求的“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解答方法。”
  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调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深化,而且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