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
【作者】 李建华
【机构】 云南省泸水县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未来真正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将是不会学习、不会自学的“文盲”。鉴于此,现代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必须加强学生在方法、技能方面的学习和掌握,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会学习。那么作为历史教学就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历史是一种过去的文明,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初中生人生阅历尚浅,不能从哲学思辩的层面理解历史,所以大部分只是记忆、背诵,忘记的也快。为了让初中学生学会学习历史,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课文中的已知与未知和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并不尽相同,如果所提问题是学生熟知的或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不只满足于课堂质疑、解疑,还会根据自己的疑问,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二、围绕课标组织教学,体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初中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理念、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即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例如,需要收集哪类材料,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走向自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要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电脑教学法、情景复现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教学法等。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带者问题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实。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演课本剧、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通过查找资料、讨论探究,进而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历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的环境,因此,历史教学中仅靠粉笔板书,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形象生动的历史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由灌输式向启发式、陈述式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来设置问题,分析论证;要求教师通过问答、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形式,师生互补,达到满意的启发论证的效果;要求教师由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积极尽快地向复合型角色转变,成为复习时强化记忆者、介绍时的示范表演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就该让学生来唱“主角”,学生不断地学习、表演、伴之以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教学评估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五、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学科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联,而各学科综合化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将孤立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以历史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宽厚灵活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起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灵活运用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原貌、体会人物情感、并合理使用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等。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分别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龟虽寿》两首诗,引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怀有的一统天下的壮心。接着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希望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客观评价曹操,明白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时代中,谁能结束军阀混战的现状,谁能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谁就是那一时代所呼唤的真正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语文、地理学科在这节课中的综合渗透,才体现出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独特作用。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多学科立体思维的方法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利用每节课进行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进行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同时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初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寻求其历史上的沿革,历史课程必须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发展,把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关键。教无定法,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本身的培养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实施的。
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激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然后师生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因为课文中的已知与未知和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并不尽相同,如果所提问题是学生熟知的或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学生是聪明的,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不只满足于课堂质疑、解疑,还会根据自己的疑问,把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二、围绕课标组织教学,体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初中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理念、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对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课程改革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老师们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课标的要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做学习的主人,即乐学、会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把方法教给学生。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线索。例如,需要收集哪类材料,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少,走向自主学习。
为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要增强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是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电脑教学法、情景复现方法以及历史研究教学法等。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带者问题阅读课文、查阅资料、仔细观察课文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史实。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演课本剧、讨论,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通过查找资料、讨论探究,进而学会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创设历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历史学习的最佳氛围就是要有真实或较为真实的历史学习的环境,因此,历史教学中仅靠粉笔板书,教师讲解,是无法突出历史学习的形象、生动、丰富、有趣的特点,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形象生动的历史教学挂图、历史事件的录音、录像、电视、投影以及多媒体等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为历史教学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历史环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由灌输式向启发式、陈述式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发展来设置问题,分析论证;要求教师通过问答、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形式,师生互补,达到满意的启发论证的效果;要求教师由传授知识的单一角色积极尽快地向复合型角色转变,成为复习时强化记忆者、介绍时的示范表演者。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就该让学生来唱“主角”,学生不断地学习、表演、伴之以教师的启发和指导。教学评估衡量学生水平的主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五、导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学科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关联,而各学科综合化又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因此,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立体思维,将孤立分散于各学科中的知识以历史为中心加以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有利于学生构建起宽厚灵活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培养起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灵活运用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历史原貌、体会人物情感、并合理使用相关学科内容让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等。例如在上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时,我分别以曹操的《蒿里行》和《龟虽寿》两首诗,引出东汉末年的社会现状以及曹操暮年依然怀有的一统天下的壮心。接着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希望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深厚文化底蕴认识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客观评价曹操,明白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时代中,谁能结束军阀混战的现状,谁能让百姓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谁就是那一时代所呼唤的真正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语文、地理学科在这节课中的综合渗透,才体现出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独特作用。当然指导学生掌握多学科立体思维的方法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利用每节课进行触类旁通,久而久之,就会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和进行多学科整合的能力。
学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同时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初中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关注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寻求其历史上的沿革,历史课程必须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动态发展,把初中生的实际需求同社会的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爱学历史、会学历史的关键。教无定法,只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本身的培养的方法都是值得探索和实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