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效的练习课需要优化设计
【作者】 尹金凤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镇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练习课是一种常态课型,约占总课时一半左右。正由于这种太常见和平常,很多教师不予重视。再加之缺乏专业引领和实践示范,一些教师随意上课,随便出题练习,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苦不堪言。本文从四个角度,增强练习课的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表述了作者实践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优化设计 提高质量
练习课是相对于新授课的一种常态课型,约占总课时一半左右。正由于这种太常见和平常,很多教师不予重视。不仅如此,这种课也很少受到专家关注和名师青睐,从未登过竞教比赛的大雅之堂,这样由于缺乏专业引领和实践示范,许多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大,随便出题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在大力创建高效课堂的今天,练习课的有效性也受到人们关注。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少一点盲目,多一份科学设计,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数学人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应加强趣味性设计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我们知道,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容易出现分心或走神等现象。主体不参与或不积极,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我们练习课设计首先就应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必须应解决的问题。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就是良好方法。如把练习课的整个流程设计为一个闯关过程或夺宝探险、竞争夺红旗等过程,这样就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验步步成功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当然,也可配合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来营造教学氛围,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加其中。
二、应加强针对性设计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很多老师单纯地认为就是把上节课没讲透的知识再“回锅”,煮“夹生饭”,从而不进行课前设计,随便根据书上的练习或教辅资料上的一些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伤了学生兴趣,又不见教学实效,劳命伤财,费时费力。因此,我们应加强练习设计,针对新课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预设,以少而精的题型获得多且实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难记忆、常混淆、易出错的地方要作针对性的突破,不能使练习课再留下“缺憾”,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单位“1”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这一理论,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一节课要达成这样目标,是很有难度的。留下这样“后患”,很多老师想到的就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去“悟”,得出感受来。其实应用题教学,就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解决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从文字中抽象成程式化的公式,这时我们数学教学一贯要做的,不要等应用题来了才开始教学应用题,学生没有知识底线而接受新知识是很困难的。形成了程式化公式,学生一看就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简单明了。因此,练习课的针对性就是要体现远瞻性、长期性、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设计练习最好能既要承上还要启下。
三、应加强层次性设计
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与创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题目是基本的,模仿性的;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有变式题、小型综合题。当这些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后,就要转入第三阶段——技能的发展阶段,练习题注重综合性、灵活性。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上三个阶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做到有梯度有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层次性很强的练习题:①圆柱的底面积15平方厘米,高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②圆柱的半径是4厘米,高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③圆柱的直径是10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④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样的练习题有一定的梯度,前一题是后一题的铺垫,后一题是前一题的延伸,知识之间相互联系、顺应,起着相互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练习,能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应加强开放性设计
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能强化数学知识建构,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开放性,尽可能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思考余地,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有这样一道题:“自然课上学生分组做实验,每组桌面上放着装有400克水的容器,35克盐和一个空杯子。老师请同学们按水与盐的比是10:1配制一杯盐水,请你算一算,盐和水可以各取多少?”学生甲说:我取1克盐,10克水;学生乙说:我取2.5克盐,25克水;学生丙说:我取3又1/5克盐,32克水……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你取出的盐不同,所需的水就不同,既可以用整数,也可以用小数,还可以用分数。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总之,数学练习设计应坚持“学生为本”、注重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倡导灵动·高效课堂模式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学应强调过程,充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娴,新型作业初探[J].云南教育,2007年。
[2]王苏林,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例谈[J].基础教学研究,2011年。
[3]周永元,数学练习设计要凸现“四个注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优化设计 提高质量
练习课是相对于新授课的一种常态课型,约占总课时一半左右。正由于这种太常见和平常,很多教师不予重视。不仅如此,这种课也很少受到专家关注和名师青睐,从未登过竞教比赛的大雅之堂,这样由于缺乏专业引领和实践示范,许多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大,随便出题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在大力创建高效课堂的今天,练习课的有效性也受到人们关注。如何上好数学练习课?少一点盲目,多一份科学设计,就成为摆在我们每个数学人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应加强趣味性设计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我们知道,练习课没有新授课有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容易出现分心或走神等现象。主体不参与或不积极,学习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我们练习课设计首先就应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我们必须应解决的问题。而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就是良好方法。如把练习课的整个流程设计为一个闯关过程或夺宝探险、竞争夺红旗等过程,这样就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体验步步成功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当然,也可配合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来营造教学氛围,增强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参加其中。
二、应加强针对性设计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很多老师单纯地认为就是把上节课没讲透的知识再“回锅”,煮“夹生饭”,从而不进行课前设计,随便根据书上的练习或教辅资料上的一些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伤了学生兴趣,又不见教学实效,劳命伤财,费时费力。因此,我们应加强练习设计,针对新课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预设,以少而精的题型获得多且实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难记忆、常混淆、易出错的地方要作针对性的突破,不能使练习课再留下“缺憾”,应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例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的单位“1”的问题,如何让学生理解单位“1”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这一理论,这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一节课要达成这样目标,是很有难度的。留下这样“后患”,很多老师想到的就是“题海战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去“悟”,得出感受来。其实应用题教学,就是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解决生活问题,如何让学生从文字中抽象成程式化的公式,这时我们数学教学一贯要做的,不要等应用题来了才开始教学应用题,学生没有知识底线而接受新知识是很困难的。形成了程式化公式,学生一看就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简单明了。因此,练习课的针对性就是要体现远瞻性、长期性、数学能力的培养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设计练习最好能既要承上还要启下。
三、应加强层次性设计
练习一般要经过模仿,熟练与创造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技能初步形成阶段,题目是基本的,模仿性的;第二阶段是巩固阶段,有变式题、小型综合题。当这些技能达到一定的熟练后,就要转入第三阶段——技能的发展阶段,练习题注重综合性、灵活性。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上三个阶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的发展顺序,做到有梯度有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学生学完《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层次性很强的练习题:①圆柱的底面积15平方厘米,高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②圆柱的半径是4厘米,高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③圆柱的直径是10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④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米,高是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这样的练习题有一定的梯度,前一题是后一题的铺垫,后一题是前一题的延伸,知识之间相互联系、顺应,起着相互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练习,能照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有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尝到成功的快乐。
四、应加强开放性设计
数学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能强化数学知识建构,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开放性,尽可能给学生留有较多的思考余地,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有这样一道题:“自然课上学生分组做实验,每组桌面上放着装有400克水的容器,35克盐和一个空杯子。老师请同学们按水与盐的比是10:1配制一杯盐水,请你算一算,盐和水可以各取多少?”学生甲说:我取1克盐,10克水;学生乙说:我取2.5克盐,25克水;学生丙说:我取3又1/5克盐,32克水……这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你取出的盐不同,所需的水就不同,既可以用整数,也可以用小数,还可以用分数。通过这道题的练习,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总之,数学练习设计应坚持“学生为本”、注重知识的建构,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倡导灵动·高效课堂模式理念下,我们数学教学应强调过程,充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娴,新型作业初探[J].云南教育,2007年。
[2]王苏林,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策略例谈[J].基础教学研究,2011年。
[3]周永元,数学练习设计要凸现“四个注重”[J].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