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基于一堂地理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 亮

【机构】 广东揭阳华侨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要建立生活与地理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规律和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意义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文章从生活现象入手,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核心,提出了在备课过程中的注意环节,再结合课堂教学给予阐释,旨在提倡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地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对以后地理教学将具有非常实际和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生活地理;关注点;思考
  回想起公开课的经历,笔者有诸多感受和启示。本节课笔者以人教版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同时结合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应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引领学生从身边地理现象入手,运用自然地理原理和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地理走进生活,培养一双双“地理眼”,呈现生活中的地理学,创设生活化与地理性共生的教学情境,体现地理为生活服务的理念,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要讲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做好、做细方方面面的工作,下面笔者主要从三方面谈一谈。
  一、准备阶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笔者平时十分重视备课准备工作的价值。此处准备包括心理储备和知识储备两阶段。在第一阶段,抱着以学习的心态,以展示的心态,更是自己能行的心态来上课的。不经意间也就减轻身上的压力,克服了紧张情绪,挺着自信冲上前去。这阶段笔者先给自己暂定了一个课题,有目的地准备一下,来作为练兵场。此阶段的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遴选、整合、重组、再创新。遴选工作也就是说围绕自己认可的课题,广泛搜集多种形式的备课信息,查阅网络上有关课题的学案、教案、课件、动画等资料,汲取他人优点,看是否能为己所用。这是由于每一份课件等无不饱含着制作者的心血,带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先浏览一遍,再结合自己的课题和自身讲课特色来取其精华,大胆“拿来”,为己所用,不断模仿,不断借鉴其蕴含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大胆的进行再加工再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忽视课件的制作方面的相关技巧问题,如,注意字体大小颜色以及其与模板底色的对比,内容排版等讲究简洁、美观、大方、得体,因为课件处于为讲课内容服务的载体的地位和作用,核心知识需要采用讲授法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总结。
  二、备课的关注点
  1.详案
  备详案即教师在课堂上准备说的每一句话、预测学生可能的回答情况,教师的教姿教态、仪容仪表等方面,都一一写下来。这也是把书读成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此种方法能逐步精炼地提炼授课语言,愈来愈清晰地理清思路,越来越高地提高教学效率。作为一名新手型教师,做到事无巨细是相当重要的,这对今后教学工作的提高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备公开课必须要经过这个薄厚薄的过程,那么这节课成功的砝码希望才会增加。
  2.情境导入力求生活化和新颖性
  新颖的课堂导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达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效果。这就要求新课的导入力求独到新颖。这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教师逐渐练就一双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与思考生活的“地理眼”以及一只从生活素嗅出地理味的“地理鼻”,引领学生从地理的视角去发现、去解决,以突出地理性。导入方法有很多,本课时采用微视频方式,使情境导入生活化,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加生活化,在营造轻松学习氛围的同时,提供更加直观、具有导向的信息资源,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凝聚起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使学生近距离接触“霜冻”这一概念性知识。本课时利用软件截取《闯关东》中的老东家“点火”产生烟雾预防霜冻的小短片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思考问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像美国心理学家说的:“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这就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内容的鲜活性与独特性、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于生活实践三大优势。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等创设地理情境,可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度和教学的参与度,激发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3.有效地理教学目标
  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一个应该受到高度关注的教学起点,应该让其真正地“深入人心”。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学习课标、解读课标、实施课标的过程,其本质是将标准中的要求转化为理想的课堂实践清晰图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地理教学目标是对地理教学目的所作的具体准确的描述,是教学活动结束后的学生行为与结果的预期。可见,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的指向标,是地理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催化剂。因此,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一节好课不仅关注学生学到多少知识、增强多少能力,更关注学生的身心、情感的发展的全面发展。通常把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下是笔者对本课时的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来源;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其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够解释一些与大气热力作用相关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环境的意识。
  4.备听众
  这里的听众包括学生和教师们。
  (1)备学生。根据第一次阶段性考试(月考)的结果来看,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加之学生的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因此,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的说,要创设适合九七后学生感兴趣的并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到直观有趣的语言;另外,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充分考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短,把重点内容放在注意力集中的时段解决,还要考虑学生的情绪波动,“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课堂中要努力带领学生走向一个学习高峰。如,在本节课时笔者采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环节,让个别学生在黑板上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绘制后由其他学生指出绘制的不足之处,最后笔者再给予指导并鼓励赞扬他们,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目的。
  其次,要摸清学生的认知障碍。在备课时,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将会遇到什么问题,并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个课时,在第一章第四节之地球外部圈层的学习中已经补充了大气的组成成分以及大气的垂直分异规律。这些铺垫知识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一些现象,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高处不胜寒等现象的解释。具备了这些铺垫知识后,教学内容就可以有低坡度地进行,甚至适当加深、拓展。
  再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次课笔者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合作精神,使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左图),并提出思考一“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大得多”和思考二“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右图)。






  (2)备听课教师们。由于听课教师众多,也就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兼顾听课者的感受,甚至有时需把他们也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时,同时笔者也会将有关内容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这样就会让听课老师也紧跟课堂的节奏。另外,通过富有动感的课件,更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学习内容、重点及思路,使其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更能达到课堂气氛的融洽和谐。
  5.教学环节的过渡力求自然
  一节课总是由好几个环节构成,因此笔者在备课的同时也注意一些环节之间的过渡,力求做到自然。同时,要要注意寻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它们穿起来,形成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只有这样,本节课的脉络才会显得非常清晰流畅,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打断,老师们才会感受到是一节课的完整性。
  6.课堂检测的选择力求精炼
  课堂检测题的选择的应力求紧扣新课标的要求,难度要适中,让绝大多数甚至全部学生都能顺利完成,这是课堂效果的见证。设计的练习中各个题目也较好地体现出了梯度性和目的性。例如,在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后,趁热打铁地让学生完成各箭头表示的名称(如下图),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的达成度比较高。
     




  7.适度开展对内容的延伸拓展
  适度拓展课本知识有助于一部分学生知识的应用与升华,有利于个别学生能力的提高。在用讲授法学习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时,分别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说明: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果园中铺鹅卵石,这不仅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增加昼夜温差,更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①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②内陆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三、千锤百炼
  学生就是授课的一面旗帜,指引着笔者讲课的方向,左右着笔者的课堂。对笔者来说,进入课堂试讲所获得的经验来得更具有直接性、针对性和丰富性。试讲可以检测出自己的备课是否成功,通过课堂反应检验教学的达成度。
  笔者的试讲是有指导老师听课的,评课时笔者都会认真听取课老师们的宝贵建议,有的意见比较委婉,对于很多当时理解不了的意见,都会逐字逐句地记录下来,在课下慢慢琢磨哪些问题是针对何处提出的,在其他地方是否也存在类似问题等,然后取其精华,将自己试讲中存在的问题逐个改掉,如,在表述时尽量达到教学语言的精炼,学生在回答问题后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等等。笔者先采用试讲的方式,再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反复打磨,为即将到来的正式公开课积累了自信,先前的紧张感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样不仅能流畅地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而且还能突发灵感,偶尔插入些许比较幽默、接地气的话语,就会更加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和谐融洽的班级气氛。在教学中笔者一直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重视着手势等形体语言的运用,努力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轻松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笔者本次课所经历的感悟。教学相长,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发展,笔者也同样得到了发展。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它便会成为教学生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在准备本次公开课时,笔者便自然地把以前的教学反思浏览几遍,力求避免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或失误之处再次出现。公开课的圆满结束,在评课环节受到了领导老师们的表扬,当然也指出了不当之处。作为一名刚入职场的新手型教师来说,笔者一定会通过千锤百炼来打磨自身的,因为教师之路才刚刚开始,笔者依然在路上攀登着。
  参考文献:
  [1] 成继龙.创设“共融”“共生”“共存”的教学情境[J].地理教学,2014,(21):19-21.
  [2] 刘学梅,常珊珊,陈丽娟.有效的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践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17-19.
  [3] 黄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解的探讨[J].地理教学,2014,(21):11-16.
  [4] 陈亚川.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设置与陈述——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6):36-37.
  作者简介:张亮(1988-),男,硕士研究生,揭阳华侨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