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试论“多维化”中学地理教学

【作者】 袁 龙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个性得不到相应发展已相当普遍,其主要原因就是目前教学活动中主要实行的是“依赖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主要的特征是“一维化”,即一种目标,一种结果。然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潜能,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学生会引起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这种传统的“依赖式”会压制学生的潜能,导致个性的泯灭。
  什么是“多维化”教学呢?“多维化”教学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实行“多维化”教学是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这种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参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自己提出学习的策略、方式,以此最大限度地达到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多种目标,多种结果。“多维化”教学具体措施是:
  一、 多给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试想在老师的不放心之下,一味的替学生包办所有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成长锻炼的机会。如果什么都由老师安排得好好的,那么学生还要动什么脑筋呢?有什么主动性可言呢?长此以往,学生似乎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学不会。所以,当老师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于是就什么也不放心去让他们做,事事亲力亲为,还误以为这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现代教育中其实注重的是开发人的潜能,提倡让孩子自主学习,让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这是尊重孩子人权的需要,是让孩子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需要。
  例如,把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按课程标准,确定为最低目标和较高目标,由学生自己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把作业设计成基本部分和提高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完成基本练习后,选择性完成提高部分的练习,把考试题也设计成基础题试题和选择题试卷,学生能在基础题试卷中得到满分,在选作题试卷中得到自己会做的分数。
  二、给学生多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1)小组讨论的形式。例如,《气温的分布》这一节,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世界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和提高阅读等温线图的技能,由于内容抽象,按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肯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差。故根据教学要求由教师设计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解决,把课堂交回学生的手上,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先进带动后进,教师讲的时间少了,辅导学生时间多了,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2)八仙过海的形式。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课本内容理解,用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将自己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比如,可以用图画的形式、歌唱的形式、对话的形式等等来表达,我曾经在进行“陆地自然带的差异性”教学时,使用图画的形式,学生根据图画灵活表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提问答疑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教师编制的学习纲要等,提出自己的疑问,以口头或纸条的方式提交给老师解答。这种方法适应性强、针对性强。也能克服一些想问而怕问问题的学生。
   (4)相互帮助的形式,鼓励学生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寻求解答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在讲《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一节时就可以利用互助式,在讲了 1月 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接着讲授温度带的划分、降水量的分布、干湿地区等知识都可以利用互助式,同桌之间一个翻开 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另一个翻开正讲到的《温度带的划分图》或《降水量的分布图》或《干湿地区图》,比较着来看,从而轻易直观地找出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界线是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是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三、多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
  (1)设置教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经和方法,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创设一种真实的情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始终在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作用下,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进行,把学习看作是一种探索、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达到自主地学习。
  譬如,在讲“时区和日界线”时,我以这样的一个案例引入:“麦哲伦船队经历千辛万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再回到西班牙,船员们在兴奋之余惊奇的发现:航海日志上明明写着这一天是 1522 年 9 月 5 日,而西班牙的日历上却是 9 月 6 日,这是怎么回事?船员们一直到死都未能搞清楚这丢失的一天哪里去了,大家能不能帮忙把这一天找回来呢?通过这个案例,同学们的兴趣自然而然的被吸引到这节内容难点上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授有关时区、日界线的概念以及换算关系,顺水推舟,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把这丢失的一天找出来,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又如,在讲述“区域地理”的时候,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案例:“现在国家鼓励个人或企业到西部去投资创业,假定我们班集资在新疆乌鲁木齐创办一个制糖厂,但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当务之急是培养专业人才,请大家出谋划策,各抒己见,他们到哪里接受制糖技术的培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并作发言:有主张到广州、深圳的,也有主张到东北吉林的。从他们的争论中,我看出他们对新知识的期待,至此顺理成章地进入本次教学内容中来。
   (2)提出相反的理伦,故意设置障碍,让学生讨(下转第39页)(上接第21页)论。我在论述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人类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并认为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是人类活动使大气严重污染的结果,是当代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我又提出“气候变暖一定是一件坏事吗?”据此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思想。
  四、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出考试题目,从中选出符合大部分学生认识水平的题目,进行测验,评分标准则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
  五、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1)让学生自己组织,设计教学问题讨论会。在地理课外活动中,集中讨论式是经常采用的好方法。学生经过积极的思考、酝酿,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往往在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如何发展老区经济为题,要求学生在地理考察中认真思考,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可召开小组讨论会,学生经过充分准备,各抒己见,激烈争论,互相启发,新方案不断被否定或被补充,最终达成共识.选择出较满意的答案:要想富,先修路,要先解决交通问题;利用独特的地质地貌,发展旅游业;利用广大荒坡草地,植树造林,种植水果,既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持水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老区科技教育事业等。学生在方案的讨论选择中,会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特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途径,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对提高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2)学生轮流当见习老师,进行微型教学等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嘴、眼、耳、鼻和思维,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如在“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谁书写的描述天气变化的地理术语最多?”的活动,把黑板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在活动中,10分钟内20多人次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出50多句术语!倘若仍然由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恐怕写不出这么多,而且所写的术语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和接受;50多句术语的展现,让学生和教师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给学生布置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要提前准备好教具(如录音机、录音带、幻灯片、小黑板、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等)。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6-7分钟,包括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这种探究、研讨式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既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