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 王 璇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第116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促进他们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情感渗透,言传身教 
  德育教育的过程是塑造少年儿童心灵和人格的过程。言传身教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教育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授道德知识,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的行为时,还得讲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道德教育进入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教师先要按时参加升旗仪式。要求学生语言行为美,教师要做到不打骂学生,不讽刺挖苦后进生。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要求他们讲究卫生,不乱扔瓜果壳皮纸屑,不乱花零用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耳闻目睹,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思想渗透,就地取材 
  就地取材就是利用现有的教科书联系实际,提高思想认识,培养爱国情操,强化道德观念。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的品社教科书的第三单元《来自社会的关爱》,讲的是学校里有哪些人在为我们服务?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们学校工作的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我们的学习和安全,他们提供了什么服务?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答案:门卫黄大爷一天要锁好几次门,医务室的于大夫半夜为生病的学生打针等等。作为一名小学生,要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勤奋学习,为校争光。这样,品德与社会也自然的渗透了思想感情的教育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 行为渗透,规范动作 
  紧扣教材,联系实践,规范学生行为。如:在上《规则在哪里》一课时,我先设计了个小游戏,并提醒学生,游戏要有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从而导出生活中其实也有很多规则。如:学校公共场所图书室看书,电影院看电影,交通行路等。教育学生从小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讲究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各项规则可以保证我们的键康、安全,从而进行愉快地学习。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享受着规则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四、课堂渗透,活动多样化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包括这样两层含义:一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足够的能动活动,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是精心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和充分的活动时间,既能实现理解、认知、探索和创造,又能够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活动时间不一定局限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前准备和课后延伸。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故事讲述、交流讨论、材料辨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操作练习、教学游戏、作品欣赏、资料搜集、现场调查、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
  五、教学氛围民主化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创造出一种自由宽松的民主气氛,它能借助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心理特征、认知能力和社会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都有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和自由度。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以说真话为荣。还要引导学生善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判他的观点。
  六、创设情境,以情激情,强化感受,指导行为
   小学生的感情既十分丰富,又具有可塑性。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是陶冶高情操、铸造美好心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一个情节,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首革命歌曲,一张图片,一次生动的演讲等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是认知的强化和深化,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则可以增进学习和记忆。小学生的情感体验最易在直观而又形象的教学中获得。怎样让道德观点入学生的耳,入学生的脑,入学生的心,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关键。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整体作用,准确地运用教学多媒体进行优化组合,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手段。运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具有视听结合,声色结合的特点;通过声、形、光、动、磁等因素的交替作用,能逼真地再现丰富的道德生活场景,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触动他们的情感,引发思维,突破重难点。六年级教材里有关于红军长征的内容,如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的知识呢?我发现这节课上运用多媒体会事半功倍,例如,课堂中采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视频来表现红军长征的艰辛,让学生融入到情景中,情景体验,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激(下转第74页)(上接第11页)情。“飞夺卢定桥、爬雪山”等画面让远离长征的学生真正的从视觉上,听觉上,感觉上体会红军在长征时的艰苦。触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育学中架起了认知的桥梁。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实物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感染学生的情绪,震撼学生的心灵,产生与情境相应的情感,使教学变为具有吸引力的有意义的活动。多媒体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播放声像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情感教育是道德认识的基础,是激发道德动机的桥梁,是道德行为的催化剂。运用各种手段以情育人,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价值观,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 我们应该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内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奠定基础。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只有从言传身教,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