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设置认知冲突开展思品教学
【作者】 游红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就是将学生在品德课堂中所获取的道德认知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着的偏差、分歧甚至矛盾化为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破解冲突中强化认识,提升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小学思品 认知冲突 设置 课堂教学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指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简言之,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或冲突。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品德课堂中所获取的道德认知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偏差、分歧甚至矛盾。这些不时撞击着学生的道德认知,拷问着学生道德底线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偏差、分歧甚至矛盾,我们就可把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学生道德失衡,引发学生道德探求动机,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和能力。
一、新课导入时设置认知冲突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开课出奇方可制胜。从众多开课导入方式看,不外乎在这四方面着力,一是激趣,二是诱疑,三是营境,四是煽情。这四种方式,我们只需要达到某一两个目的就可足够,便能起到良好的开局效果。而在新课导入时就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就是诱思的良好方法。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知困惑设置“冲突式引入”,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在导入环节,我们就可故意设疑:“动物会动来动去,它们是有生命的。那植物呢?”有的学生说:“植物不会动,可是好像也有生命。”有的学生说:“植物不会动来动去,怎么会有生命。”也有的学生说:“植物会长大,当然有生命了!”……学生此时陷入疑惑,我们就顺势说道:“那么,植物到底是不是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开课环节,我们引发了学生思考,让几种不同的质疑在导入环节激烈碰撞,唤醒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探寻未知以获得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之中。
二、重难点内容教学时设置认知冲突
重难点内容是新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导到学习中来。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制造“冲突”,破坏学生认知平衡,让学生认知结构在平衡——失衡——平衡的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从而得到道德认知的洗礼和更新,道德践行能力的历练和提高。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观,适时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过程中打破自身原有的认知“平衡”,不断完善认知,获取新知,达到新“平衡”,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自称是小红班主任的朋友的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我抛出问题,小红应该跟他走好还是不走好?让学生思考,很多学生认为是班主任朋友,就肯定是班主任叫他来的,应该跟他走。在引导学生为此辩论中,学生原有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教师牢牢抓住这一冲突,通运用已学知识加以讨论,最后形成“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德认知。
三、生成动态资源时设置认知冲突
完美课堂是预设资源与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结合。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再好的课前预设,也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认知冲突进行设计,而大多时候的认知冲突是课堂中临时生成的,这也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的良好资源。因此,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来设置认知冲突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学中,我们要巧妙抓住时机,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把冲突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修正和丰富自身认知,进一步提升解决道德践行能力。对于有些认知概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不到位、不全面,直接反表现在行为判断上和选择上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我们采取提醒方式,那么这个概念可能引不起学生重视或深刻记忆,学生也达不到对其本质的真正认识。相反,我们如果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可起到强化认知的作用,加深学生理解。因此,抓住这一认知切入,引发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在讨论中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有争议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有效地避免错误。如教学中,“植物到底会不会动?外力造成的动与生长特点引起的动是不是都属于生命现象?”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难点,这时,教师可以选用恰当的形式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梳理矛盾,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引导中知晓两者的本质区别。
四、课堂小结归纳时设置认知冲突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思想品德的教学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课堂结尾能将学生从教学小课堂带入到人生大课堂中去,实现学生道德跨越,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课堂结尾环节预设认知冲突,尤其是对学生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争议问题进行设置,可以借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探索性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悟,促进道德认知的社会性发展。如在教学《人要有毅力》时,我们可在小结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毅力对于人生成长的重大影响,从而认学生获得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不但能成就事业,还能获得大家的尊敬和称赞的道德认知。对于课堂结尾设置的认知冲突,我认为是更高层次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还能激发学生下步学习的探究动机和走出课堂学习的欲望。当这种冲突发生后,教师并不需要及时给出答案,而是留给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实现课堂拓展和道德的生活运用。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寻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巧妙把握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冲突中,引发道德意识的不平衡,生成该何去何从的认知探索需求。在认知冲突的不断化解中及时构建学生新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发展,健全学生道德价值观,真正提升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陈英水,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 中学生物学,2011.4。
[2]张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4。
[3]陈莉丽、曾煜东,认识冲突情境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2007.12。
关键词:小学思品 认知冲突 设置 课堂教学
所谓认知冲突,就是指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简言之,就是新知识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或冲突。从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品德课堂中所获取的道德认知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偏差、分歧甚至矛盾。这些不时撞击着学生的道德认知,拷问着学生道德底线和道德践行能力的偏差、分歧甚至矛盾,我们就可把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成为一种教学资源,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造成学生道德失衡,引发学生道德探求动机,形成新的道德认知和能力。
一、新课导入时设置认知冲突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的一半。开课出奇方可制胜。从众多开课导入方式看,不外乎在这四方面着力,一是激趣,二是诱疑,三是营境,四是煽情。这四种方式,我们只需要达到某一两个目的就可足够,便能起到良好的开局效果。而在新课导入时就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就是诱思的良好方法。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知困惑设置“冲突式引入”,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一种较好的学习状态。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时,在导入环节,我们就可故意设疑:“动物会动来动去,它们是有生命的。那植物呢?”有的学生说:“植物不会动,可是好像也有生命。”有的学生说:“植物不会动来动去,怎么会有生命。”也有的学生说:“植物会长大,当然有生命了!”……学生此时陷入疑惑,我们就顺势说道:“那么,植物到底是不是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新课。”开课环节,我们引发了学生思考,让几种不同的质疑在导入环节激烈碰撞,唤醒求知欲,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这样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探寻未知以获得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之中。
二、重难点内容教学时设置认知冲突
重难点内容是新课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思维引导到学习中来。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制造“冲突”,破坏学生认知平衡,让学生认知结构在平衡——失衡——平衡的不断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从而得到道德认知的洗礼和更新,道德践行能力的历练和提高。教学中,我们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观,适时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过程中打破自身原有的认知“平衡”,不断完善认知,获取新知,达到新“平衡”,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自称是小红班主任的朋友的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我抛出问题,小红应该跟他走好还是不走好?让学生思考,很多学生认为是班主任朋友,就肯定是班主任叫他来的,应该跟他走。在引导学生为此辩论中,学生原有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教师牢牢抓住这一冲突,通运用已学知识加以讨论,最后形成“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德认知。
三、生成动态资源时设置认知冲突
完美课堂是预设资源与动态生成资源的有效结合。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再好的课前预设,也只能对某些特定的认知冲突进行设计,而大多时候的认知冲突是课堂中临时生成的,这也是发展学生道德认知的良好资源。因此,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来设置认知冲突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学中,我们要巧妙抓住时机,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把冲突转化为有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引导,促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修正和丰富自身认知,进一步提升解决道德践行能力。对于有些认知概念,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或不到位、不全面,直接反表现在行为判断上和选择上就会出现错误,如果我们采取提醒方式,那么这个概念可能引不起学生重视或深刻记忆,学生也达不到对其本质的真正认识。相反,我们如果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就可起到强化认知的作用,加深学生理解。因此,抓住这一认知切入,引发学生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在讨论中呈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有争议的认识进行深入思考。也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有效地避免错误。如教学中,“植物到底会不会动?外力造成的动与生长特点引起的动是不是都属于生命现象?”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难点,这时,教师可以选用恰当的形式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梳理矛盾,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在引导中知晓两者的本质区别。
四、课堂小结归纳时设置认知冲突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思想品德的教学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课堂结尾能将学生从教学小课堂带入到人生大课堂中去,实现学生道德跨越,有效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课堂结尾环节预设认知冲突,尤其是对学生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争议问题进行设置,可以借此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带着探索性问题走出课堂,自己去探索,自己去体悟,促进道德认知的社会性发展。如在教学《人要有毅力》时,我们可在小结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毅力对于人生成长的重大影响,从而认学生获得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不但能成就事业,还能获得大家的尊敬和称赞的道德认知。对于课堂结尾设置的认知冲突,我认为是更高层次的认知冲突,不仅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还能激发学生下步学习的探究动机和走出课堂学习的欲望。当这种冲突发生后,教师并不需要及时给出答案,而是留给学生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实现课堂拓展和道德的生活运用。
总之,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探寻学生道德认知冲突,巧妙把握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难以抉择的矛盾和冲突中,引发道德意识的不平衡,生成该何去何从的认知探索需求。在认知冲突的不断化解中及时构建学生新的道德认知,促进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发展,健全学生道德价值观,真正提升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英、陈英水,促进学生认知冲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 中学生物学,2011.4。
[2]张建文,思想政治课教学论[J].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4。
[3]陈莉丽、曾煜东,认识冲突情境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