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谈中高职院校学生的信心培养与成功教育
【作者】 刘 华
【机构】 山东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中高职院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要关爱、呵护、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之充满自信;要加强学生成功教育,体现学生自身价值,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信面向未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关键词:学生发展 信心培养 成功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一直以学生升学率高低分好坏,以学习成绩优劣论英雄,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等次。老师把上游学生当宝贝,格外器重;把中游学生视为可造之材,舍得下功夫、费力气;对升学无望的下游学生放任不管,不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和态度也表现出成绩优异的自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和技不如人的自卑感三种不同的心态,久而久之,那些怀有自卑心理的下游学生丧失信心、没了兴趣,学习越来越困难、成绩越来越差,自然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学困生”。 这些学校和老师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必然对同学间交往造成困惑,特别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信心面向未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一、 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存在差异的。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个人的成功是知识、能力、意志、身心、机遇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单凭学习成绩好也未必将来一定能成功,况且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或高等教育,都是积累知识、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最终都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都要通过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工作把所思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学校和老师不应该只按学习成绩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综合长远看待学生,特别是善于寻找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经常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教育他们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只要肯学肯练,将来必有用武之地,使之充满自信。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教育后,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或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或专门培训等等。只要心中有理想、前进中有目标,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职业或事业都值得去闯去干。要坚定信念,满怀信心,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挫折和失败,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二、关注学生个体,助推学生成功。
我校是一所由中职学校升格的高职学院,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和普通高考专科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来自中考前初中分流和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一部分则是上了三年高中、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迫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二者多半是报考学校的中下游学生,即“学困生”。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缺乏自信,经常自卑,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关注与认可。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五心”并用,让学生感到温暖。
作为学困生,学习困难、成绩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由于身体原因落下了功课,造成学习困难而成绩变差;有的因为家庭突遭变故影响学习而成绩落后;有的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吸烟喝酒、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良习气或因谈恋爱影响学习,变成了学困生……。这些同学在追求升学率、按学习成绩排名次的学校和教师眼里属于被放弃的一类,教师对他们只管纪律、不管学习,认为教师的付出根本不能从他们的考分中体现出来,纯粹是一种浪费。因此不理不睬,放任自流。当他们违纪犯错时,冷嘲热讽,简单粗暴,恨不得一声呵斥就解决一切问题。
面对这样的同学,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关心、理解、指导和帮助他们;更需要倾注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耐心教育和开导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强烈责任心。有了教师的爱心、关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些长期被忽视、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学困生一定会久旱逢甘霖,真切感受并倍加珍惜学校和老师带给他们的温暖,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甚至终生难忘!学校的不放弃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或许能拯救一批学生,成就一批人才,这不正是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吗?
(二)尝试成功,让学生找回自信。
成功是诱人的、令人向往的,小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大到蹒跚垂暮的老者无不对它渴羡有加。正值人生成长黄金期的在校学生,更是对它梦寐以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别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行为,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和看法是无可替代的、具有相当权威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的建立,对于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即便偶尔做了好事,也会因为平常学习成绩不佳而被老师忽视,根本找不到自信,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真心关爱学困生,与他们手牵手、心贴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少讲多练,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入手,开展了军训教育、成才典型校友报告会、“纪律月”、“学习月”等活动,抓行为规范、抓习惯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示范生、学习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举办了校园“金话筒”歌咏比赛、“展现靓丽青春、舞出精彩人生”舞蹈比赛、书画展、摄影比赛、各类球赛等文体娱乐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力求面广人多,突出激励效果。同时设立“值日班长”、“值班舍长”,悬挂流动红旗,轮流当值,互相监督,既锻炼了学生自律自立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让多数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和出彩的机会,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唤起他们的自信。
(三)扬长避短,培养学生成才。
一个人的成功,除受思维、想象、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意志、情感、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对学困生而言,虽然他们的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多数同学心地善良,为人坦诚,讲义气、重诚信、有担当,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等方面表现积极,乐于奉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掩饰、不搪塞、不推脱,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德行。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当认真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和优势,既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既“授业解惑”,又“传道育人”,培养学生意志情感、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更重要。要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带着感情和真爱了解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学好专业、练好技能,不求成为大而全的通才,但求成为小而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几年,学校组队参加全省和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全能一等奖,许多知名医院当场与参赛选手预签就业协议,都充分说明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可塑之才,同样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机遇和空间,只要有真本领,同样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三、师生同心,共创美好未来。
自信是成功的发动机,削弱或丧失了自信,就折断了学生飞向成功的翅膀。反过来,以成功者相待,也势必会产生成功者的“土壤”。日积月累的成功体验,必定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勇气,使自己的人生步入“追求——成功——再追求——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就要真心热爱、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刻意寻求学困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闪光点。有了对每个学生优点的发现,适时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特长的一面,成功了与之同乐,失败了再擂战鼓,耐心的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在这样的老师激励下,学生势必被注入成功的理念,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诚然,就不会有沮丧的情绪产生,不会有歧视的现象存在,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掉队学生整日生活在徘徊和苦闷当中。学困生也就从自己身上找到了自信、价值和未来的希望。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千差万别,包容学生的千姿百态,包容学生的是非长短,不要对他们求全责备,不要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有一种深远的眼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变化,不要急于评判一个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在仍然是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命运的现实面前,不妨多花费点时间和精力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材施教,鼓励自信,尝试成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和激励感化他们,传递正能量,崇尚真善美,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充满自信,向往美好,憧憬未来。让教师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成就更多学生,收获更多来自于尊重学生的快乐与轻松!
作者简介:刘华,男,1967年出生,山东省青州市人。现就职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德育和教育培养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学生发展 信心培养 成功教育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有些学校和老师一直以学生升学率高低分好坏,以学习成绩优劣论英雄,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等次。老师把上游学生当宝贝,格外器重;把中游学生视为可造之材,舍得下功夫、费力气;对升学无望的下游学生放任不管,不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根据老师的评价和态度也表现出成绩优异的自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和技不如人的自卑感三种不同的心态,久而久之,那些怀有自卑心理的下游学生丧失信心、没了兴趣,学习越来越困难、成绩越来越差,自然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学困生”。 这些学校和老师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必然对同学间交往造成困惑,特别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和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材施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都有信心面向未来,健康地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一、 尊重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自信。
事物是千差万别的,人的发展也是参差不齐、存在差异的。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一个人的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个人的成功是知识、能力、意志、身心、机遇等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单凭学习成绩好也未必将来一定能成功,况且成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或高等教育,都是积累知识、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最终都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都要通过从事某一职业、某一岗位工作把所思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所以学校和老师不应该只按学习成绩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应当尊重学生个性、综合长远看待学生,特别是善于寻找和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经常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展示个性,教育他们随着国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只要肯学肯练,将来必有用武之地,使之充满自信。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或高中阶段教育后,完全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或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或专门培训等等。只要心中有理想、前进中有目标,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职业或事业都值得去闯去干。要坚定信念,满怀信心,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挫折和失败,锲而不舍,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有所作为。
二、关注学生个体,助推学生成功。
我校是一所由中职学校升格的高职学院,主要招收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和普通高考专科层次的学生。这些学生一部分来自中考前初中分流和没被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一部分则是上了三年高中、高考成绩不理想被迫选择职业院校的学生。二者多半是报考学校的中下游学生,即“学困生”。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缺乏自信,经常自卑,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他人的关注与认可。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个体,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
(一)“五心”并用,让学生感到温暖。
作为学困生,学习困难、成绩差,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由于身体原因落下了功课,造成学习困难而成绩变差;有的因为家庭突遭变故影响学习而成绩落后;有的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吸烟喝酒、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良习气或因谈恋爱影响学习,变成了学困生……。这些同学在追求升学率、按学习成绩排名次的学校和教师眼里属于被放弃的一类,教师对他们只管纪律、不管学习,认为教师的付出根本不能从他们的考分中体现出来,纯粹是一种浪费。因此不理不睬,放任自流。当他们违纪犯错时,冷嘲热讽,简单粗暴,恨不得一声呵斥就解决一切问题。
面对这样的同学,学校和教师更需要关心、理解、指导和帮助他们;更需要倾注爱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耐心教育和开导他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更需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强烈责任心。有了教师的爱心、关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这些长期被忽视、被冷落、被边缘化的学困生一定会久旱逢甘霖,真切感受并倍加珍惜学校和老师带给他们的温暖,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学校、更加热爱自己的老师,甚至终生难忘!学校的不放弃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或许能拯救一批学生,成就一批人才,这不正是学校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吗?
(二)尝试成功,让学生找回自信。
成功是诱人的、令人向往的,小到牙牙学语的幼儿,大到蹒跚垂暮的老者无不对它渴羡有加。正值人生成长黄金期的在校学生,更是对它梦寐以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都有一种被承认的需要,别人的评价总是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一个人的感受、行为,影响着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和看法是无可替代的、具有相当权威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看法和评价,会影响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的建立,对于学困生而言更是如此。他们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即便偶尔做了好事,也会因为平常学习成绩不佳而被老师忽视,根本找不到自信,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
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真心关爱学困生,与他们手牵手、心贴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少讲多练,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培养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入手,开展了军训教育、成才典型校友报告会、“纪律月”、“学习月”等活动,抓行为规范、抓习惯养成、抓文明礼仪教育;开展了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示范生、学习进步奖等评选活动,举办了校园“金话筒”歌咏比赛、“展现靓丽青春、舞出精彩人生”舞蹈比赛、书画展、摄影比赛、各类球赛等文体娱乐活动,对取得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和宣传报道,力求面广人多,突出激励效果。同时设立“值日班长”、“值班舍长”,悬挂流动红旗,轮流当值,互相监督,既锻炼了学生自律自立和管理能力,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让多数学生都有展示自我和出彩的机会,都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充分唤起他们的自信。
(三)扬长避短,培养学生成才。
一个人的成功,除受思维、想象、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意志、情感、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好的发展,就可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做出较大的贡献。对学困生而言,虽然他们的智力因素发挥作用不佳,学习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多数同学心地善良,为人坦诚,讲义气、重诚信、有担当,在义务劳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助人为乐等方面表现积极,乐于奉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掩饰、不搪塞、不推脱,具有良好的品质和德行。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当认真分析学困生的特点和优势,既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既“授业解惑”,又“传道育人”,培养学生意志情感、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
在未来社会中,有创造力的人往往并不单纯表现在考高分上,培养创造力比培养学生考高分更重要。要加强与学困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带着感情和真爱了解他们、理解他们、鼓励他们、欣赏他们;要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培养他们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学好专业、练好技能,不求成为大而全的通才,但求成为小而精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几年,学校组队参加全省和全国护理技能大赛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全能一等奖,许多知名医院当场与参赛选手预签就业协议,都充分说明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是可塑之才,同样有体现自身价值的机遇和空间,只要有真本领,同样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
三、师生同心,共创美好未来。
自信是成功的发动机,削弱或丧失了自信,就折断了学生飞向成功的翅膀。反过来,以成功者相待,也势必会产生成功者的“土壤”。日积月累的成功体验,必定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成功的勇气,使自己的人生步入“追求——成功——再追求——再成功”的良性循环。作为教师,就要真心热爱、真诚关注每一位学生,刻意寻求学困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乎其微的闪光点。有了对每个学生优点的发现,适时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自己特长的一面,成功了与之同乐,失败了再擂战鼓,耐心的对他们说“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在这样的老师激励下,学生势必被注入成功的理念,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诚然,就不会有沮丧的情绪产生,不会有歧视的现象存在,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掉队学生整日生活在徘徊和苦闷当中。学困生也就从自己身上找到了自信、价值和未来的希望。
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千差万别,包容学生的千姿百态,包容学生的是非长短,不要对他们求全责备,不要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要有一种深远的眼光,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变化,不要急于评判一个学生;教师要有一颗平常心,在仍然是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命运的现实面前,不妨多花费点时间和精力来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材施教,鼓励自信,尝试成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教育引导和激励感化他们,传递正能量,崇尚真善美,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充满自信,向往美好,憧憬未来。让教师的细心、耐心和爱心成就更多学生,收获更多来自于尊重学生的快乐与轻松!
作者简介:刘华,男,1967年出生,山东省青州市人。现就职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德育和教育培养及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