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三个阶段
【作者】 张艳丽
【机构】 甘肃兰州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在信息化教学的日益发展下,“微课”逐步应用于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课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各科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和要求初步探索可以从三个阶段发展:课堂教学,课前预习,课外课内相结合,最终实现“翻转课堂”,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技术介入教学,“微课”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逐步应用于教学中,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对传统课程教学基本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如何应用微课提高教学效果,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
一、 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处于“重要”而又“轻视”的状态。“重要”是因为现在信息时代,很多人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轻视”是指在信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其他课程学习压力重,作业繁多,大部分学生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学生之间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也比较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教学内容侧重于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学习,涉及的软件比较多,但是学时相对比较少,一周一学时,怎样将教学内容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效果,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 微课的特点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三个阶段
“微课”也称作"微课程",对于微课的认识及应用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单一的以“微视频” 为主要载体,展示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逐步发展到以“微教案” 、“微课件” 、“微练习” 、“微反思” 、“微点评” 、“微反馈” 相配套的完整的网络学习模式,微课已成为实现个性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的问题,初步探索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应用微课,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阶段:从课堂教学入手,微课作为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实践练习。在演示环节中,教师必须要集中精力进行演示操作,讲解操作要点,目光是跟随自己操作的鼠标走的,注意力很难关注到学生的状态,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微课虽然以短短的一段视频展示知识,但是微课是教师们不断地斟酌、反思、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精华,视频的录制比现场上课更为严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操作、每一句话,都是严格精准地设计、演练后录制的,可以避免现场的干扰,语言的重复、口误、口头禅,甚至误操作等,使得教学内容更专业、更完善,节省“教”的时间,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注意力关注到学生“学”的状态,通过关注学生的表情、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清晰地看到课堂反应,通过回放、暂停等操作,随时调整课程进程,更好地掌控教学过程。在学生实践练习环节中,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知识,可以自己浏览微课视频,边看边操作,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说,微课对于教和学两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提升。
第二阶段:拓展到课前预习,微课作为高效导学资源,确保预习质量。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虽然也提倡先学后教,但是很多学生的预习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容易有偷懒、依赖心理,觉得“听课”是最主要的初学途径,不重视预习,信息技术课就更不愿去预习,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资源保证预习质量。现在有了微课,可以有更专业、更直观的导学资源,学生容易感兴趣,也适应于当今“微时代”的潮流,也许学生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几分钟时间,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完成了预习。在信息课中,如果学生对于技能预先有所了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分层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作品提前有构思,在课堂上会更有目标地去实践,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第三阶段:微课学习成为学生初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成为内化知识的平台,逐渐实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将传统的从“教->学”教学模式转变为 “ 技术支持的学 ->教 ” 的模式,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微课是这种变革的其中一种强大支持,促进了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的优化,让学生通过一些微课平台发布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测试、思考、反馈等任务,教师通过微课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类反馈,分析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内容,将课堂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融入更多的互动探讨、答疑解惑、知识补漏和技能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在信息课教学中,有很多技能性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任务驱动”,即: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作品来检验学习效果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以前的当堂就完成先教后学的模式中,往往存在学生练习时间少、实践效果差、程度不统一的问题,在这种“翻转”模式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掌握技能,课前就着手做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主要精力是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完善作品,解决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综合信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教师和学生逐步尝试和适应的过程,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意识、主动积极地摸索尝试,更需要各种支撑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环境,还要有相应的教学分析、评价与诊断等功能的技术支持,所以从合理应用微课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入手,逐步渗透发展到课堂外,最终实现课外课内相结合“翻转课堂”,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 2013年04期
关键词:微课 信息技术 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网络技术介入教学,“微课”这种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逐步应用于教学中,带来了新的教与学方式,对传统课程教学基本结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流程结构、师生互动结构进行了优化与重构。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如何应用微课提高教学效果,也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
一、 分析信息技术教学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长期以来处于“重要”而又“轻视”的状态。“重要”是因为现在信息时代,很多人的工作学习离不开数字化的信息处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轻视”是指在信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虽然非常感兴趣,但是由于其他课程学习压力重,作业繁多,大部分学生很难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学生之间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也比较大。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教学内容侧重于软件的应用,技能的学习,涉及的软件比较多,但是学时相对比较少,一周一学时,怎样将教学内容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达到最佳的效果,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 微课的特点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三个阶段
“微课”也称作"微课程",对于微课的认识及应用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单一的以“微视频” 为主要载体,展示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资源,逐步发展到以“微教案” 、“微课件” 、“微练习” 、“微反思” 、“微点评” 、“微反馈” 相配套的完整的网络学习模式,微课已成为实现个性学习、在线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的问题,初步探索可以从以下三个阶段应用微课,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阶段:从课堂教学入手,微课作为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实践练习。在演示环节中,教师必须要集中精力进行演示操作,讲解操作要点,目光是跟随自己操作的鼠标走的,注意力很难关注到学生的状态,微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微课虽然以短短的一段视频展示知识,但是微课是教师们不断地斟酌、反思、归纳、总结,提炼出来的精华,视频的录制比现场上课更为严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操作、每一句话,都是严格精准地设计、演练后录制的,可以避免现场的干扰,语言的重复、口误、口头禅,甚至误操作等,使得教学内容更专业、更完善,节省“教”的时间,同时,教师可以将更多注意力关注到学生“学”的状态,通过关注学生的表情、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更清晰地看到课堂反应,通过回放、暂停等操作,随时调整课程进程,更好地掌控教学过程。在学生实践练习环节中,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知识,可以自己浏览微课视频,边看边操作,更有利于技能的掌握。所以说,微课对于教和学两方面的效率都有很大提升。
第二阶段:拓展到课前预习,微课作为高效导学资源,确保预习质量。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接受新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虽然也提倡先学后教,但是很多学生的预习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容易有偷懒、依赖心理,觉得“听课”是最主要的初学途径,不重视预习,信息技术课就更不愿去预习,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资源保证预习质量。现在有了微课,可以有更专业、更直观的导学资源,学生容易感兴趣,也适应于当今“微时代”的潮流,也许学生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几分钟时间,借助手机或平板电脑就完成了预习。在信息课中,如果学生对于技能预先有所了解,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推动分层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作品提前有构思,在课堂上会更有目标地去实践,做出更优秀的作品。
第三阶段:微课学习成为学生初学的主要途径,课堂成为内化知识的平台,逐渐实现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将传统的从“教->学”教学模式转变为 “ 技术支持的学 ->教 ” 的模式,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微课是这种变革的其中一种强大支持,促进了对“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的优化,让学生通过一些微课平台发布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测试、思考、反馈等任务,教师通过微课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各类反馈,分析学习状况、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内容,将课堂的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融入更多的互动探讨、答疑解惑、知识补漏和技能实践等活动,进一步完成知识内化。在信息课教学中,有很多技能性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任务驱动”,即:完成一定的任务或作品来检验学习效果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以前的当堂就完成先教后学的模式中,往往存在学生练习时间少、实践效果差、程度不统一的问题,在这种“翻转”模式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掌握技能,课前就着手做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主要精力是和同学、老师交流、沟通、完善作品,解决完成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综合信息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教师和学生逐步尝试和适应的过程,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意识、主动积极地摸索尝试,更需要各种支撑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的环境,还要有相应的教学分析、评价与诊断等功能的技术支持,所以从合理应用微课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从课堂内入手,逐步渗透发展到课堂外,最终实现课外课内相结合“翻转课堂”,才能逐步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2] 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04期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 2013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