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农村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特征
【作者】 张术东 施清翠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不是教师预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指在真实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能够推进教学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这种课程资源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指他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学生发表意见、建议、观点时的言语,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和错误的回答,以及学生当时的行为,还有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注意力和情绪等都是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包括教师的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等,以及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和学生的适时状态作出的各种反应,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即时捕捉、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为将来走向社会,做负责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其特征如下:
1.过程性
教学资源的生成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过程性是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基础。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性是在教师组织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学计划可能随时需要调整,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能构成有活力,有创造力的课堂。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有着个性化的思考,潜藏着大量的、变化的可能性,所以教学和师生的状态不是完全可测的。可以说教学是有序与无序的对弈。无序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体现了自主建构、动态生成,无序的状态则是思维的交叉、矛盾的交织。教学程序随学情而展开,无序体现的是对教学本质的深刻反映,蕴涵着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体现,展示着学生对主题的多样化、创造性解读。
2.开放性
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放性意味着“它的产生并不按照人的主观想法或预定计划进行,而总是伴随着意料之外的事情和与计划小幅度甚至背离的偏差而存在……一切都在教师控制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教学不可能有动态生成的资源存在。”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主要针对社会生活实际和教学生活实际选材,并能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个方而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开放性。
3.交互性
教学即交往,是交往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人与人之间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彼此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后实现共生。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过程,更是新的知识、意义、生命动态生成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4.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其课程比起其他学科更具有动态生成性。学生的思想是变动的,道德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难以预设,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很多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其他学科更具思想性。
5.活动性
“动态生成”这一术语,把“活动”与“生成”联系起来了,活动为生成提供了凭借。通过活动,使课堂呈现动态,而由动态带来一系列“生成性”变化。“活动”是调控课堂动态的浮标。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客观环境,也在活动中改造了自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而使课堂的生成变成现实。
6.人文性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属性,无论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还是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思想品德学科都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彰显着人文的魅力。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到法律常识、基本国情,从学生的质疑到教师的发问,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人文性资源。
7.社会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离不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同样也是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生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8.价值导向性
思想品德课堂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德育功能。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导向性。
教师正确认识、把握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特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德育功能的实效性,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从这些意义来说,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做好这一步工作。
9.创造性
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因此,生成性教学不仅关注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过程的“变”。教学过程总是指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还原的不确定性,它只具有存在的情境意义和价值,这就决定了教学并不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机械实施的过程,而是“一切将成”。活动的、变化的、演进的动态过程为师生的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交往、体验和感悟生成新的认知经验、理解经验和实践经验,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这是创造的过程;师生以规定性的文本为依据,通过搜集整理各种信息,拓展教学资源,开展各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造并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更是一种过程,一种教学活动的拓展过程,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一种教学文本资源意义实现的过程,一种主体交往互动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创造指向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观念的建立、个体新经验的形成、个性化成长方式的体验以及师生真实生命的成长。
1.过程性
教学资源的生成性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过程性是实施生成性教学的重要基础。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性是在教师组织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学计划可能随时需要调整,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能构成有活力,有创造力的课堂。因为学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有着个性化的思考,潜藏着大量的、变化的可能性,所以教学和师生的状态不是完全可测的。可以说教学是有序与无序的对弈。无序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体现了自主建构、动态生成,无序的状态则是思维的交叉、矛盾的交织。教学程序随学情而展开,无序体现的是对教学本质的深刻反映,蕴涵着课堂教学的复杂性体现,展示着学生对主题的多样化、创造性解读。
2.开放性
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放性意味着“它的产生并不按照人的主观想法或预定计划进行,而总是伴随着意料之外的事情和与计划小幅度甚至背离的偏差而存在……一切都在教师控制之中、严格按照计划进行的教学不可能有动态生成的资源存在。”思想品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主要针对社会生活实际和教学生活实际选材,并能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涉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多个方而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开放性。
3.交互性
教学即交往,是交往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所展开的人与人之间本质力量的相互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彼此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最后实现共生。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的过程,更是新的知识、意义、生命动态生成的过程。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4.思想性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最重要的特点,这个特点也决定了其课程比起其他学科更具有动态生成性。学生的思想是变动的,道德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比其他学科更难以预设,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很多是学生思维的火花,比其他学科更具思想性。
5.活动性
“动态生成”这一术语,把“活动”与“生成”联系起来了,活动为生成提供了凭借。通过活动,使课堂呈现动态,而由动态带来一系列“生成性”变化。“活动”是调控课堂动态的浮标。在活动中,学生不但认识客观环境,也在活动中改造了自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进而使课堂的生成变成现实。
6.人文性
人文性是思想品德学科的基本属性,无论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还是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思想品德学科都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彰显着人文的魅力。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到法律常识、基本国情,从学生的质疑到教师的发问,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中,生成大量的人文性资源。
7.社会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社会性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离不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同样也是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学生思想的碰撞实际上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
8.价值导向性
思想品德课堂一直以来都发挥着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德育功能。这就决定了思想品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价值导向性。
教师正确认识、把握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与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特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有利于发挥思想品德课程德育功能的实效性,有利于思想品德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从这些意义来说,每一个思想品德教师都应该做好这一步工作。
9.创造性
生成的核心就是创造,因此,生成性教学不仅关注过程的“流”,而且更关注过程的“变”。教学过程总是指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对有意识的存在者来说,存在就是变易;变易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无限的自我创造”。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还原的不确定性,它只具有存在的情境意义和价值,这就决定了教学并不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程序机械实施的过程,而是“一切将成”。活动的、变化的、演进的动态过程为师生的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交往、体验和感悟生成新的认知经验、理解经验和实践经验,并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整体认识和理解,这是创造的过程;师生以规定性的文本为依据,通过搜集整理各种信息,拓展教学资源,开展各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这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创造并不仅仅是一种结果,而更是一种过程,一种教学活动的拓展过程,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一种教学文本资源意义实现的过程,一种主体交往互动和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创造指向学生的个体知识和观念的建立、个体新经验的形成、个性化成长方式的体验以及师生真实生命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