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作者】 吴焕飞
【机构】 江西余干县石口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关键词:生物学 生命 生物世界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给我们描述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揭示许多有趣的生物之谜。但是深入到生物本质中,我们会发现,生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深奥难以理解,加上枯燥的概念,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一切获得知识的驱动力,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所以本人谈几点浅见。
初中的生物一直被师生们当做副课,首先从心理上就有点排斥、不热情的态度。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纠这种错误的观念,义务教育都是必修之课,何况初二还有会考。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乎老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是要看学生们能接受多少,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与他们的兴趣投入有关,兴趣高接受知识多,兴趣低似懂非懂。正如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就很重要的,要上好生物课必须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所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一 课前师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个老师课前必须吃透所讲内容,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具,考虑学生接受情况,布置好课程进展过程才能做得游润有余顺序渐进。如果老师没有表演好,学生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接受了凌乱的知识,使学生立马失去了兴趣。而作为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先预习,要先看看所学的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疑问标记。师生都做好了准备,学生们的兴趣才能激发。
二 利用导课引入课题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
1 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学生更如此。比如初二有节课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内容,课本上拿蚯蚓和兔子做例子。老师可以给大家讲了有关蚯蚓的笑话:蚯蚓一家有天闲来无事,小蚯蚓想了一想,把自己切成两半去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真好,就把自己切成四段去打麻将去了。蚯蚓爸爸见了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妈妈见了就哭着对他说:"你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死的。"蚯蚓爸爸弱弱地说:"突然想踢足球"。同学们一听到这个笑话后,都捧腹大笑,笑过后课堂的内容和气氛都打开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开来。
2 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勾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初一有节内容讲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恰逢甲型H1N1猪流感爆发时,老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于是可以问同学们导致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同学们都在知道是猪流感病毒,那么病毒话题就打开了,大家的兴趣也就提起出来了。
3利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兴趣
音乐是让人进入气氛的最佳方式。如在课堂上及时使用音乐,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想象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初一的花朵这节课时,可以由利用“茉莉花”古典乐曲作为引子,一方面可以加强自我文化的亲切感,他们听到非常美妙的的时候都变的非常的兴奋,精神也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三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位老师,绝对不能机械的给学生讲解所有问题,太古板,太单调的方式不可能让学友有兴趣可言。特别是充满好奇心的初中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和易获取性,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认可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教育方式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工具:
1多种媒体辅助直观教学。
以前的在教学中学生习惯用耳朵去听讲,单一的听说往往让学生乏味。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使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这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和看相结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兴趣。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形象又生动。如讲“鸟类的双重呼吸”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直观地将鸟类的肺和气囊形象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趣。还比如讲动物的迁徙行为时,《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中角马横渡尼罗河和大马哈鱼马洄游的悲壮气魄一定能吸引学生聆听,并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2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个人认为实验是最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动手去做一件事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更能让学生进入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些实验比较麻烦,老师可以单独演示给学生看,如初一内容“尿的形成”,如果利用板书讲解,大部分同学听着乱套,并且没能把知识连贯起来。恰好学校有“尿的形成”演示仪,这个演示仪的表演强过老师的长篇大论,而且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唤起。一些简单实验完全可以去实验室体验,如观察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课本上的细胞结构只有颜色可言,能让学生亲自通过显微镜看到细胞更能加深他们的对细胞的认识,再让他们把看到的细胞结构画出来,自然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3 探究实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在生物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许多奇妙的事,迫切需要用实验来探究,这更能培养同学们的发现问题的本领。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引导、指点,让学生充分开展热烈的讨论。由浅入深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牢固,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初一课本上的“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只有学生熟记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此实验易操作。老师可以更深层次的问学生,除了光是影响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等因素,从而又可以激发同学们的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4 利用野外实验可以丰富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野外实验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锻炼,是一次直接接触生物的途径。比如可以让学生记录学校里能见到的植物名称,给它们标号,照顾它们的成长,不但培养了他们的爱护生物的爱心,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阳春三月是春游的最佳时节,老师可以利用这次机会给学生们灌输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祖国生物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环境、物种、生物资源等情况都正在遭到恶化。学生从兴趣中学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的美妙需要我们人类去维护。
四 融入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个人认为每堂课都应该是融洽欢乐的,相互尊重的。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认识活动。如果老师板着脸冷静了站在讲坛上,给学生一种太过严肃的样子,这样根本不利于课堂的开展,更谈不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要讲好一堂课,首先老师要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让学生觉得老师和接触,可以倾心交流。就是要有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加强了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据我个人的经验,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励起来。所以,作为老师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我们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课堂气氛激活,自然学生们的兴趣雀跃起来。
五 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语言本身就是艺术,作为老师都必须善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 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一堂课的的气氛直接跟老师的语言表达有莫大的关系,亲和语言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老师应该善于把抽象生硬的语言简单形象化,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心情。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自然兴趣盎然。
1 风趣精彩的课堂语言调动学习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好比优美动听的风光解说员。比如初二有节内容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课本是通过克隆绵羊多利的产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存在位置,引用一句笑话“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同学们就记住克隆羊不是按照自然途径产生的,并且激发了他们对克隆动物的兴趣,于是可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有同学问有没有其他克隆动物?植物能不能克隆?能不能能克隆我们人类?课堂气氛马上激发起来。又比如讲到遗传时用一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同学们非常熟悉,同学们的兴趣马上活跃起来。
2形象生动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免不了有许多深奥费解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导致他们厌学,失去了兴趣。恰当的运用比喻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使学们很轻易地理解。如初一有节内容有关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来,不用的物质挡在细胞外,还能把细胞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我把细胞比作学校,细胞膜就是门卫,有用物质就是师生,无用物质就是社会闲杂人等,废物就相当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非常贴切的比喻激发了同学们了解了细胞膜的作用。还比如遗传信息、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学生们往往听着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去理顺他们的关系。我就拿书包文具打个比喻:把遗传信息比喻笔芯内的颜料,笔芯比喻DNA,笔套比喻染色体,细胞核比作文具盒,细胞就相当于书包。这个比喻就理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懂易接受,并且切实,提高他们的兴趣。
总之,教学可以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丰富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只有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真正想学习想求知。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七年级生物》 人们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八年级生物》 人教育出版社
5《主体性教学讲座》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给我们描述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揭示许多有趣的生物之谜。但是深入到生物本质中,我们会发现,生物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深奥难以理解,加上枯燥的概念,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兴趣是一切获得知识的驱动力,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所以本人谈几点浅见。
初中的生物一直被师生们当做副课,首先从心理上就有点排斥、不热情的态度。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纠这种错误的观念,义务教育都是必修之课,何况初二还有会考。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乎老师讲得面面俱到,而是要看学生们能接受多少,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与他们的兴趣投入有关,兴趣高接受知识多,兴趣低似懂非懂。正如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就很重要的,要上好生物课必须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所以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
一 课前师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提高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个老师课前必须吃透所讲内容,准备好一切教学用具,考虑学生接受情况,布置好课程进展过程才能做得游润有余顺序渐进。如果老师没有表演好,学生就失去了方向,甚至接受了凌乱的知识,使学生立马失去了兴趣。而作为学生在课前一定要先预习,要先看看所学的内容,在课本上做好疑问标记。师生都做好了准备,学生们的兴趣才能激发。
二 利用导课引入课题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
1 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学生更如此。比如初二有节课陆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内容,课本上拿蚯蚓和兔子做例子。老师可以给大家讲了有关蚯蚓的笑话:蚯蚓一家有天闲来无事,小蚯蚓想了一想,把自己切成两半去打羽毛球去了。蚯蚓妈妈觉得这方法真好,就把自己切成四段去打麻将去了。蚯蚓爸爸见了就把自己切成了肉末。蚯蚓妈妈见了就哭着对他说:"你怎么那么傻,切得那么碎会死的。"蚯蚓爸爸弱弱地说:"突然想踢足球"。同学们一听到这个笑话后,都捧腹大笑,笑过后课堂的内容和气氛都打开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就高涨开来。
2 联系实际就地取材勾引学生的兴趣。比如初一有节内容讲的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恰逢甲型H1N1猪流感爆发时,老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内容:甲型H1N1流感最初发现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暴发的“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更名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于是可以问同学们导致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同学们都在知道是猪流感病毒,那么病毒话题就打开了,大家的兴趣也就提起出来了。
3利用音乐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兴趣
音乐是让人进入气氛的最佳方式。如在课堂上及时使用音乐,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想象学习状态。例如:在讲初一的花朵这节课时,可以由利用“茉莉花”古典乐曲作为引子,一方面可以加强自我文化的亲切感,他们听到非常美妙的的时候都变的非常的兴奋,精神也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三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
作为一位老师,绝对不能机械的给学生讲解所有问题,太古板,太单调的方式不可能让学友有兴趣可言。特别是充满好奇心的初中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和易获取性,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认可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教育方式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工具:
1多种媒体辅助直观教学。
以前的在教学中学生习惯用耳朵去听讲,单一的听说往往让学生乏味。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使用实物、模型、录像及课件等多种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这更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和看相结合完全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兴趣。 其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集图、文、声、像的综合表现功能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扩大的学生的视野,延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形象又生动。如讲“鸟类的双重呼吸”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直观地将鸟类的肺和气囊形象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足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趣。还比如讲动物的迁徙行为时,《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中角马横渡尼罗河和大马哈鱼马洄游的悲壮气魄一定能吸引学生聆听,并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2充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个人认为实验是最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动手去做一件事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更能让学生进入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些实验比较麻烦,老师可以单独演示给学生看,如初一内容“尿的形成”,如果利用板书讲解,大部分同学听着乱套,并且没能把知识连贯起来。恰好学校有“尿的形成”演示仪,这个演示仪的表演强过老师的长篇大论,而且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同学们的兴趣马上唤起。一些简单实验完全可以去实验室体验,如观察动物植物的细胞结构。课本上的细胞结构只有颜色可言,能让学生亲自通过显微镜看到细胞更能加深他们的对细胞的认识,再让他们把看到的细胞结构画出来,自然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
3 探究实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在生物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许多奇妙的事,迫切需要用实验来探究,这更能培养同学们的发现问题的本领。教师只要给以恰当的引导、指点,让学生充分开展热烈的讨论。由浅入深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牢固,他们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如初一课本上的“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只有学生熟记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此实验易操作。老师可以更深层次的问学生,除了光是影响因素,还有温度、土壤等因素,从而又可以激发同学们的进一步探究实验的兴趣。
4 利用野外实验可以丰富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野外实验对同学们来说是一种锻炼,是一次直接接触生物的途径。比如可以让学生记录学校里能见到的植物名称,给它们标号,照顾它们的成长,不但培养了他们的爱护生物的爱心,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阳春三月是春游的最佳时节,老师可以利用这次机会给学生们灌输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祖国生物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环境、物种、生物资源等情况都正在遭到恶化。学生从兴趣中学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的美妙需要我们人类去维护。
四 融入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个人认为每堂课都应该是融洽欢乐的,相互尊重的。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认识活动。如果老师板着脸冷静了站在讲坛上,给学生一种太过严肃的样子,这样根本不利于课堂的开展,更谈不上吸引学生的兴趣。所以要讲好一堂课,首先老师要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让学生觉得老师和接触,可以倾心交流。就是要有合作的、和谐的、互动的、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加强了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过程。据我个人的经验,一般说来,学生喜欢某位教师,那么其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励起来。所以,作为老师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赢得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我们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甚至与学生建立起母女般、父子般或姐妹兄弟般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无话不说、无事不谈,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课堂气氛激活,自然学生们的兴趣雀跃起来。
五 教学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兴趣。
语言本身就是艺术,作为老师都必须善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 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一堂课的的气氛直接跟老师的语言表达有莫大的关系,亲和语言自然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老师应该善于把抽象生硬的语言简单形象化,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心情。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自然兴趣盎然。
1 风趣精彩的课堂语言调动学习兴趣。
风趣、幽默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精彩生动的课堂语言,好比优美动听的风光解说员。比如初二有节内容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课本是通过克隆绵羊多利的产生认识遗传信息的存在位置,引用一句笑话“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同学们就记住克隆羊不是按照自然途径产生的,并且激发了他们对克隆动物的兴趣,于是可以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有同学问有没有其他克隆动物?植物能不能克隆?能不能能克隆我们人类?课堂气氛马上激发起来。又比如讲到遗传时用一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同学们非常熟悉,同学们的兴趣马上活跃起来。
2形象生动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免不了有许多深奥费解的问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导致他们厌学,失去了兴趣。恰当的运用比喻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使学们很轻易地理解。如初一有节内容有关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让有用的物质进来,不用的物质挡在细胞外,还能把细胞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我把细胞比作学校,细胞膜就是门卫,有用物质就是师生,无用物质就是社会闲杂人等,废物就相当学校每天产生的垃圾。非常贴切的比喻激发了同学们了解了细胞膜的作用。还比如遗传信息、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之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DNA和蛋白质组成了染色体,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学生们往往听着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去理顺他们的关系。我就拿书包文具打个比喻:把遗传信息比喻笔芯内的颜料,笔芯比喻DNA,笔套比喻染色体,细胞核比作文具盒,细胞就相当于书包。这个比喻就理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懂易接受,并且切实,提高他们的兴趣。
总之,教学可以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抓住学生心理变化特征,丰富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只有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才会真正想学习想求知。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学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七年级生物》 人们教育出版社
3《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八年级生物》 人教育出版社
5《主体性教学讲座》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