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作者】 李向宏
【机构】 陕西省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沟通的桥梁,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让学生动起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数学知识、方法、思想,在这些年的教学中,谈一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点体会。
一 .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现在的高效课堂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如何具体操作才能使学生参与进来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提高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领会到数学概念的核心含义,对一些数学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例如集合的概念、函数的概念、导数的概念,这些抽象性的概念,通过设计提问,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从而在数学解题中能够把握核心知识,应用自如。
二.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来?如果有必要,应如何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更容易?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提问,而不是只管学习好的学生,并且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甚至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力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而在一些表演性的数学课堂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在课前给学生进行了培训,使学生机械回答老师的提问,有时课堂上齐声回答,让人感觉非常良好,实则不然。因此,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适当的“冷场”是必要的。
3、 有效提问要有效率性,不可随意提问,浪费时间,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提问。
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想不到答案,索性不思考了,因此,任何过易过难的数学问题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老师要学会倾听。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何况我们也不能总要求学生的回答都很完美无缺。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设想不一致时,尤其需要老师有倾听的耐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很重要。而不是老师简单的给出正确与错误的回答,或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见解,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结论,甚至以“课堂艺术”的名义炫耀所谓的“学养”。要想到学生绝对不是教师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角!当然,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后,老师应适度做一些点评,及时指出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5、 在提问过程中,老师要有包容性,注意提问的一些方式方法。课堂中的提问,由于学生性别、性格、成长环境不同,很多学生回答有顾虑,害怕回答不正确引起老师的不满意,或担心其他同学会不会笑话。因此老师在提问时,必要时可适当提问、引导,对于故意调皮的学生也要正确对待。
6、 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应当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老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该考虑提问的艺术性,尽可能有一些幽默感和趣味性。
三. 不同数学课型的有效提问设计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家尼普斯坦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具体说: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通过教学实践,我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设计问题,觉得效果较好,而且根据不同的数学课类型,应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1、 上新概念,新知识课,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有时要翻阅一些相关知识的书,深层次挖掘教材。弄清楚本节课我所要给学生传授的是什么即要讲啥,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难点又在哪里,老师只有把这些弄清楚,才能从根本上去设计一个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既能通过独立思考适度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到数学知识,又能适度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对知识、概念理解不全、不深的问题。然后老师又通过新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觉地体验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 对于单元或每一章结束的复习课,老师要在备课中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对比,在不同知识点上设计问题。现在的数学高考试题也特别注意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因此多从这些方面设计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
3、 对于数学习题课,老师不仅要熟练解答每一道习题,而且要悟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着手,对不同的数学题适度归类,并由此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与类比,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有关函数与导数的综合性试题中,其中主要就是对参数的分类讨论,学生往往找不到对参数讨论的分界数,不知道分类标准是什么,这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讨论,引起对参数讨论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容易找到讨论的界限,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主体来设计问题,并且只有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知识厚实丰富,才能上出一堂“教学相长,师生同学,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好课。
一 .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的重要性
现在的高效课堂中,大家都特别提倡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如何具体操作才能使学生参与进来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老师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有效提高师生互动的途径与方式,也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刻领会到数学概念的核心含义,对一些数学概念的内含与外延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例如集合的概念、函数的概念、导数的概念,这些抽象性的概念,通过设计提问,让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从而在数学解题中能够把握核心知识,应用自如。
二.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 这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提出来?如果有必要,应如何设计问题,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更容易?
2、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得到提问,而不是只管学习好的学生,并且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甚至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因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都带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力度,也就是说,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才有可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而在一些表演性的数学课堂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烈的课堂氛围,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甚至在课前给学生进行了培训,使学生机械回答老师的提问,有时课堂上齐声回答,让人感觉非常良好,实则不然。因此,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适当的“冷场”是必要的。
3、 有效提问要有效率性,不可随意提问,浪费时间,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提问。
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太难,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觉得想不到答案,索性不思考了,因此,任何过易过难的数学问题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 老师要学会倾听。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何况我们也不能总要求学生的回答都很完美无缺。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设想不一致时,尤其需要老师有倾听的耐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很重要。而不是老师简单的给出正确与错误的回答,或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见解代替学生的见解,以自己的结论代替学生的结论,甚至以“课堂艺术”的名义炫耀所谓的“学养”。要想到学生绝对不是教师的“听众”,而是课堂的主角!当然,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之后,老师应适度做一些点评,及时指出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5、 在提问过程中,老师要有包容性,注意提问的一些方式方法。课堂中的提问,由于学生性别、性格、成长环境不同,很多学生回答有顾虑,害怕回答不正确引起老师的不满意,或担心其他同学会不会笑话。因此老师在提问时,必要时可适当提问、引导,对于故意调皮的学生也要正确对待。
6、 在课堂提问中要注意激励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应当想方设法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老师在提问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知识性,同时还应该考虑提问的艺术性,尽可能有一些幽默感和趣味性。
三. 不同数学课型的有效提问设计
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家尼普斯坦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办法——善问“十字诀”办法,具体说:假: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通过教学实践,我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设计问题,觉得效果较好,而且根据不同的数学课类型,应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1、 上新概念,新知识课,老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有时要翻阅一些相关知识的书,深层次挖掘教材。弄清楚本节课我所要给学生传授的是什么即要讲啥,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是什么,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难点又在哪里,老师只有把这些弄清楚,才能从根本上去设计一个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既能通过独立思考适度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学到数学知识,又能适度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对知识、概念理解不全、不深的问题。然后老师又通过新问题来吸引或提醒学生去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自觉地体验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2、 对于单元或每一章结束的复习课,老师要在备课中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对比,在不同知识点上设计问题。现在的数学高考试题也特别注意在知识的交汇处命题。因此多从这些方面设计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试能力。
3、 对于数学习题课,老师不仅要熟练解答每一道习题,而且要悟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着手,对不同的数学题适度归类,并由此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与类比,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有关函数与导数的综合性试题中,其中主要就是对参数的分类讨论,学生往往找不到对参数讨论的分界数,不知道分类标准是什么,这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要讨论,引起对参数讨论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容易找到讨论的界限,从而解决问题。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主体来设计问题,并且只有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知识厚实丰富,才能上出一堂“教学相长,师生同学,充满人文情怀,闪耀智慧光芒,洋溢成长气息”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