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
【作者】 杨康美
【机构】 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金汤片区寄宿制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努力适应从把学校办到家门口走向今天整合资源、集中办学的教育发展趋势。正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效率,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然而,这也给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一名在寄宿制学校管理岗位上奋斗了八年的管理者的角度,谈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 “吃、穿、住、行、育”等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管理方法,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管理理念、解决策略、历史背景
一、“寄宿制学校”的产生背景
从以前把学校办到家门口,解决孩子就近入学的办学理念,使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追求优质教育的夙愿愈来愈强,在谱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后,集中办学的趋势日益突出,使得村小逐渐退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舞台,愈来愈多的孩子涌向城市学校。
就甘孜州康定县教育而言,由1999年的 161 所学校,演变为今天的 41所,触目惊心的数据,短短15年学校竟然减少了75%!集中办学、整合资源、公平教育、就是今天教育所追寻的道路。
这就是改革,如果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就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认真把握教育发展的今天,积极做好明天的规划。
在近10年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一路走来,看见了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前景,看见了集中办学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也经历了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风风雨雨。正所谓,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将经历怀疑、接受、认可、信赖的过程。在八年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还是简单理解一下“寄宿制”的含义。百度中有以下下几种说法:(1)在学校住宿;(2)就是学习的同时也在学校生活,在学校住宿;(3)晚上睡学校,统一管理;(4)是在学校住的,然后按学校规定的寄宿生假期歇假;(5)特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放学后不回家,一日三餐及生活都在学校,由学校专门管理,这样的学校就是寄宿制学校。
以上说法,都是从字面意思理解的。其实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寄宿制学校”就是:特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在上课期间吃住都在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接受学校的封闭管理,依次来解决学生路途遥远、减少学生上下学安全隐患的一种措施,并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
正所谓“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重基础。”因此国家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搞好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茁壮成长。
二、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
(一)遇到的问题
我校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规模小,教师少、任务重,设备缺。”具体化就是以下几点:
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如何解决,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有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有些制度大而空,不着地。
2、学生的生活管理极其艰难。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学校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8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教学和生活在一起,生活处理不好,严重的影响学校的教学。也就是生活教师配备不足,很多学生生活上的问题都由教师负责,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基本上会超过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的2倍。教师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同时教师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
3、学生的饮食标准低,难以保证学生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和理念原因,所有学生仅仅依靠政府补贴的170元,学生不出一分钱,学校也没有其它经费作为补贴,目前只能保证学生吃饱。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吃好是不敢说,就是说了别人也不信。这不光是寄宿制经费少的原因,还有就是缺少更多的硬件支撑,后勤人员不足(食堂不达标,很多学校两三百个孩子只有两个炊事员)。后勤人员跟不上(不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多(很多工作需要教师兼顾),任务重、压力大.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多数地处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二是多数寄宿制小学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三是大规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现成的办学模式很少,成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2.主观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对于相当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官员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刚开始时格外重视,甚至本来不具备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要强行上马,等学校办好了,就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指导。
二是学校和教师对寄宿制管理探讨的主动性差。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办好寄宿制学校,仍停留在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策略及建议
1、强化食宿管理工作,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寄宿制学校要管理好必须要有适合自己学校的制度,并且制度要精、要全、要实。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在寄宿生管理中,应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制定《食堂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住宿生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工作值班制度》、《值周教师值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学校最好能为学生生提供创设适合小学生休息的铁架床(人性化的),学校可以统一帮学生购买床上用品,床铺上帖上“学生信息卡”,方便管理,值日老师、守夜教师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使有学生住校有“家”的感觉。
2、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寄宿制办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 1)管“吃”。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生活教师为主)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学校可有针对性的作出安排,固定就餐顺序,保证学生有秩序地就餐。
(2)管“穿”。班主任、生活、值日、值周老师对学生的穿衣监督指导尤为重要,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在监督学生衣着端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3)管“住”。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足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周教师和生活老师负责。要求按时就寝,整理内务规范,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4)管“行”。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山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山路近则8、9里,远则20多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每周学生离返校时间要求值日教师提前到校做好接送学生的工作。特别要求低年级儿童家长在每次放假离校时到校接送学生,以确保学生安全。每周在离校时统一排队,并由值周行政或值周教师结合本周情况,加强安全知宣讲。
(5)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学校应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做到安全工作入脑、入心,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谁抓都不越位,怎么抓都不过分的理念。
3、重视教职工责任意识的培养。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所言:“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时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注重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开展活动凝聚人心,并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职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后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努力方向
因此,以后的教育管理我将继续追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所言:“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管理理念、解决策略、历史背景
一、“寄宿制学校”的产生背景
从以前把学校办到家门口,解决孩子就近入学的办学理念,使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收到了可喜的成绩,随着全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百姓追求优质教育的夙愿愈来愈强,在谱写下一页页辉煌的篇章后,集中办学的趋势日益突出,使得村小逐渐退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舞台,愈来愈多的孩子涌向城市学校。
就甘孜州康定县教育而言,由1999年的 161 所学校,演变为今天的 41所,触目惊心的数据,短短15年学校竟然减少了75%!集中办学、整合资源、公平教育、就是今天教育所追寻的道路。
这就是改革,如果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就将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认真把握教育发展的今天,积极做好明天的规划。
在近10年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中,一路走来,看见了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前景,看见了集中办学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也经历了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风风雨雨。正所谓,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将经历怀疑、接受、认可、信赖的过程。在八年的寄宿制学校管理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对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还是简单理解一下“寄宿制”的含义。百度中有以下下几种说法:(1)在学校住宿;(2)就是学习的同时也在学校生活,在学校住宿;(3)晚上睡学校,统一管理;(4)是在学校住的,然后按学校规定的寄宿生假期歇假;(5)特指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放学后不回家,一日三餐及生活都在学校,由学校专门管理,这样的学校就是寄宿制学校。
以上说法,都是从字面意思理解的。其实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寄宿制学校”就是:特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在上课期间吃住都在学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接受学校的封闭管理,依次来解决学生路途遥远、减少学生上下学安全隐患的一种措施,并达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
正所谓“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重基础。”因此国家花费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搞好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茁壮成长。
二、寄宿制学校管理经验
(一)遇到的问题
我校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规模小,教师少、任务重,设备缺。”具体化就是以下几点:
1.管理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学生整天住在学校,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课余时间管理问题、安全问题等如何解决,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有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落到实处,有些制度大而空,不着地。
2、学生的生活管理极其艰难。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学校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根据相关要求每名学生必须有一张床铺,以一间宿舍容纳8名学生计算,那么现有宿舍远不能满足要求。教学和生活在一起,生活处理不好,严重的影响学校的教学。也就是生活教师配备不足,很多学生生活上的问题都由教师负责,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基本上会超过非寄宿制学校教师的2倍。教师任务多,责任重、压力大!同时教师报酬与付出不成比例。
3、学生的饮食标准低,难以保证学生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千方百计地关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但由于经济和理念原因,所有学生仅仅依靠政府补贴的170元,学生不出一分钱,学校也没有其它经费作为补贴,目前只能保证学生吃饱。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吃好是不敢说,就是说了别人也不信。这不光是寄宿制经费少的原因,还有就是缺少更多的硬件支撑,后勤人员不足(食堂不达标,很多学校两三百个孩子只有两个炊事员)。后勤人员跟不上(不专业),教师的工作量多(很多工作需要教师兼顾),任务重、压力大.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
1.客观原因。
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多数地处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二是多数寄宿制小学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
三是大规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是现成的办学模式很少,成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2.主观原因。
一是重建立不重管理。对于相当多一些地方而言,集中办学成立寄宿制学校是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工程。一些地方官员包括教育界的领导,刚开始时格外重视,甚至本来不具备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也要强行上马,等学校办好了,就认为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而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管理和指导。
二是学校和教师对寄宿制管理探讨的主动性差。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办好寄宿制学校,仍停留在普通学校的管理模式。
(三)管理策略及建议
1、强化食宿管理工作,是办好寄宿制学校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寄宿制学校要管理好必须要有适合自己学校的制度,并且制度要精、要全、要实。
(1)强化食堂和宿舍工作人员管理。在寄宿生管理中,应高度重视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工作,在教师工作分工时首先考虑配足、配齐、配强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制定《食堂工作人员管理制度》、《住宿生管理制度》、《生活教师工作值班制度》、《值周教师值周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对寄宿生的管理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之首位。
(2)打造安全、卫生、舒适、温馨的宿舍文化,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家”的感觉。学校最好能为学生生提供创设适合小学生休息的铁架床(人性化的),学校可以统一帮学生购买床上用品,床铺上帖上“学生信息卡”,方便管理,值日老师、守夜教师每晚检查和巡视学生的就寝情况,提醒学生及时入睡和帮助学生盖好被子等,使有学生住校有“家”的感觉。
2、实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寄宿制办学效益的根本保证。
( 1)管“吃”。安排专人(每周的值周教师,主要以生活教师为主)指导他们学会如何安全有秩序打菜饭,培养他们良好、卫生、文明的就餐习惯。学校可有针对性的作出安排,固定就餐顺序,保证学生有秩序地就餐。
(2)管“穿”。班主任、生活、值日、值周老师对学生的穿衣监督指导尤为重要,每天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提醒他们更换添加衣服、鞋袜。在监督学生衣着端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关爱,引导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3)管“住”。科学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寄宿生能有充足的时间休息,这段时间主要是由值周教师和生活老师负责。要求按时就寝,整理内务规范,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制度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4)管“行”。寄宿生的家大部分来自边远山村,一般离校较远,交通不便,山路近则8、9里,远则20多里,他们往返于家校途中的安全令家长很不放心。为了确保学生放学回家的人身安全,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每周学生离返校时间要求值日教师提前到校做好接送学生的工作。特别要求低年级儿童家长在每次放假离校时到校接送学生,以确保学生安全。每周在离校时统一排队,并由值周行政或值周教师结合本周情况,加强安全知宣讲。
(5)管“育”。即教育,重点是自理能力的培育。学校应立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群体协作能力、交往能力和自强自律、开拓创新精神的培育。从寄宿生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差异,做到生活在哪里,安全课堂到哪里。做到安全工作入脑、入心,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安全工作谁抓都不越位,怎么抓都不过分的理念。
3、重视教职工责任意识的培养。
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所言:“一个教师只有把为别人作出贡献视为自己的最高享受,他才能成为共产主义信念的真正培育者,才能造就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时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注重教职工的师德修养,开展活动凝聚人心,并且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职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后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努力方向
因此,以后的教育管理我将继续追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所言:“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全面和谐的发展,意味着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能力与需求的协调赋予人的充实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体会和感受其中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