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 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 吕赛鸫
【机构】 云南师范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评价发展历程和评价实施现状出发,提炼归纳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分析目前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评价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分析找到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机制对策和建议,从而确保高校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建设、评价、对策
十八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基础党组织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在高校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微笑校园建设等方面迅速发展,高校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要求也更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原有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评定和考核机制,却越来越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工作绩效,需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与评价机制的研究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总结当前党建工作评价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确实可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机制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
二、高校基层党建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和党的建设总方针、总部署和总要求,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两方面建设,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评促建,以党建促进其发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两头抓带中间”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高校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体实现高水平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建党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观点,并把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高校基层党建评价从量化的角度有了很大突破,从而不再单一的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使评价体系变得很科学更有可行性。[1]
三、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信息技术改变着高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党建评估网站,这不仅加大了党建评估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也提高了党建评估工作的效率,缩减了评价工作的程序,为领导干部、党员、群众了解党建评估工作而提供了便利,使党建工作充满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化发展还影响着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建设,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之中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党建评估工作必须以新的方法和新的评价理念来总体指导党建工作的评价。
(二)党建评价工作多采用定性评价。在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考评内容上,定性考核的内容比较多,定量考核的内容比较少;在考评指标上,“软指标”比较多,“硬指标”比较少,绝大部分的考评都只是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某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情况粗略的、宽泛的界定,而不对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定,也不进行量化考核。这就造成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流于表面,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考评党组织的工作情况,被考评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够明晰,不能准确了解被考评党组织之间的差距。
(三)评估体系不够科学。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开展的效果是否明显,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高校基层党建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也都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但从总体来看,都还不够科学和客观。问题主要集中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评估标准;所设置的评估指标内容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复杂;没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
(四)评价方式采取正式考评较多,而突击检查较少[3]。目前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由于被时间和工作繁忙所限制,都是集中安排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正式考评,有的在年底对全年的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有的是在党组织的届中或者届末对每一届的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正式评价和检查,而突击检查的情况却很少。
四、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的建议
(一)改变观念,在党建信息平台增加党建工作评价模块。高校是一个高精尖人才聚集,高科技知识集中的地方,党建工作应该抓住高校具备的信息技术优良条件来加强党建工作的评价,将评价模块建立成开放的动态的,可以让学生和教职工畅所欲言,以便党建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宜过细;但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的指标过粗,又会导致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空洞、不具体,党建工作评价的实施也容易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评价应该建立粗细适宜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样既可以对党建工作的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考核,又可以对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
(三)采取多种考评结合的方式。高校党建工作应该采取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基层自评与上级复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让几个党员坐在一起钩表格就可以,尤其是在实际党建评价工作中,仅仅只有党员参与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群众评议的办法,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到党建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当中来,这样对党建工作的评价才会更客观更公平。
(四)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才能使党建工作评价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以定量评价为主,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能够用数量形式表达其工作过程及其成效的因素,尽可能用定量指标来评定,即根据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主要内容,尽量找出能够反映高校完成年度或者任期工作目标和履行职责情况的具体数量指标,制定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从而确立精确的可比度和可量度,使考评工作真正做到内容充实,指标科学,方法实用、结果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以定性评价为辅,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难以用量来衡量和测定的,则需要从性质上进行分析判断,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办法进行二次量化,即由考评小组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考评,了解被考评对象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效,在某个指标上取一个分数作为被考评党组织在这个指标方面的得分,当这些指标足够多时,评价愈逼近客观[4]。
(五)日常检查、随机抽查和终期考评分不同时段进行评价。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日常事务比较多的工作;其工作成效也不是短时的、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活动运行积淀而成。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评价不能仅以一次终期考评结果作为定论,需要结合对日常工作的检查和抽查情况进行评价,既看被评价对象的实际表现,又看其工作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趋势。
五、结语
总之,高校党建工作评价是一项复杂艰巨但又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如何有效实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是高水平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5],应该把握导向性、全面性、重点性、可行性和一致性的构建原则,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日常检查与终期考评、基层自评和上级复评、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确定具有空间立体、粗细适宜、科学开放、详细全面、特色鲜明的评价内容,以及合理有效的组织实施和广泛多面的结果运用,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琳. 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研究.[D].2011年3:P5
[2] 吕健;张向楠. 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机制研究[J]. 沈阳干部学刊.2013.6
[3]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沈阳干部学刊告[R].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 年 10 月 15 日.
[4] 施雪华, 李莉. 国外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做法及其启示[J]. 学习月刊, 2005 年,第 2 期: P20-22 页.
[5] 耿洪斌. 借鉴国外执政党经验教训实现社会和谐[J]. 福州党校学报, 2007 年, 第4 期: P21-24.
作者简介:吕赛鸫(1982-),女,汉族,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和评价,云南师范大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平安校园’评价机制应用研究”(项目号:14JDSZ2072)资助。
关键词:高校、党组织建设、评价、对策
十八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的战斗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任务更为繁重,这对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基础党组织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在高校党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微笑校园建设等方面迅速发展,高校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要求也更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在原有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指导下的高校党的建设工作评定和考核机制,却越来越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工作绩效,需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作用与评价机制的研究正是适应这一需要,通过总结当前党建工作评价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确实可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机制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建工作绩效评价理论。
二、高校基层党建评价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奋斗目标和党的建设总方针、总部署和总要求,着眼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两方面建设,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评促建,以党建促进其发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形成“两头抓带中间”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高校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高校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整体实现高水平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推进。
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建党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及统计学的相关理论。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建党理论创立,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毛泽东建党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坚持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等观点,并把解放思想、坚持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得高校基层党建评价从量化的角度有了很大突破,从而不再单一的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评价,使评价体系变得很科学更有可行性。[1]
三、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信息技术改变着高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冲击。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党建评估网站,这不仅加大了党建评估工作的宣传力度,同时也提高了党建评估工作的效率,缩减了评价工作的程序,为领导干部、党员、群众了解党建评估工作而提供了便利,使党建工作充满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信息化发展还影响着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建设,迫切要求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之中融入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党建评估工作必须以新的方法和新的评价理念来总体指导党建工作的评价。
(二)党建评价工作多采用定性评价。在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考评内容上,定性考核的内容比较多,定量考核的内容比较少;在考评指标上,“软指标”比较多,“硬指标”比较少,绝大部分的考评都只是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某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情况粗略的、宽泛的界定,而不对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评定,也不进行量化考核。这就造成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缺乏必要的深度和广度,仅仅流于表面,不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考评党组织的工作情况,被考评基层党组织之间的横向比较也不够明晰,不能准确了解被考评党组织之间的差距。
(三)评估体系不够科学。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开展的效果是否明显,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高校基层党建评估指标体系。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也都体现了各自的特色。但从总体来看,都还不够科学和客观。问题主要集中为: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评估标准;所设置的评估指标内容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复杂;没有做到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等。
(四)评价方式采取正式考评较多,而突击检查较少[3]。目前高校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由于被时间和工作繁忙所限制,都是集中安排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正式考评,有的在年底对全年的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有的是在党组织的届中或者届末对每一届的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正式评价和检查,而突击检查的情况却很少。
四、高校基层党建评估工作的建议
(一)改变观念,在党建信息平台增加党建工作评价模块。高校是一个高精尖人才聚集,高科技知识集中的地方,党建工作应该抓住高校具备的信息技术优良条件来加强党建工作的评价,将评价模块建立成开放的动态的,可以让学生和教职工畅所欲言,以便党建工作接受群众的监督。
(二)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有复杂性、多层次性的特点,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的指标不宜过细;但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的指标过粗,又会导致党建工作评价体系空洞、不具体,党建工作评价的实施也容易流于形式。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评价应该建立粗细适宜比较科学的指标体系,这样既可以对党建工作的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进行考核,又可以对党建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
(三)采取多种考评结合的方式。高校党建工作应该采取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基层自评与上级复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让几个党员坐在一起钩表格就可以,尤其是在实际党建评价工作中,仅仅只有党员参与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采用群众评议的办法,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作用,引导群众参与到党建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当中来,这样对党建工作的评价才会更客观更公平。
(四)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体系中,必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才能使党建工作评价具有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两者缺一不可。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要以定量评价为主,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能够用数量形式表达其工作过程及其成效的因素,尽可能用定量指标来评定,即根据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主要内容,尽量找出能够反映高校完成年度或者任期工作目标和履行职责情况的具体数量指标,制定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提出具体的指标要求,从而确立精确的可比度和可量度,使考评工作真正做到内容充实,指标科学,方法实用、结果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以定性评价为辅,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难以用量来衡量和测定的,则需要从性质上进行分析判断,采用先定性后定量的办法进行二次量化,即由考评小组通过查阅有关材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考评,了解被考评对象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效,在某个指标上取一个分数作为被考评党组织在这个指标方面的得分,当这些指标足够多时,评价愈逼近客观[4]。
(五)日常检查、随机抽查和终期考评分不同时段进行评价。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日常事务比较多的工作;其工作成效也不是短时的、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期的、多方面的活动运行积淀而成。这就要求党建工作评价不能仅以一次终期考评结果作为定论,需要结合对日常工作的检查和抽查情况进行评价,既看被评价对象的实际表现,又看其工作发展过程中的总体趋势。
五、结语
总之,高校党建工作评价是一项复杂艰巨但又很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如何有效实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价工作,是高水平背景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5],应该把握导向性、全面性、重点性、可行性和一致性的构建原则,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日常检查与终期考评、基层自评和上级复评、党员评议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确定具有空间立体、粗细适宜、科学开放、详细全面、特色鲜明的评价内容,以及合理有效的组织实施和广泛多面的结果运用,从而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琳. 高校基层党建评估体系研究.[D].2011年3:P5
[2] 吕健;张向楠. 高校基层党组织评价机制研究[J]. 沈阳干部学刊.2013.6
[3]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沈阳干部学刊告[R]. 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7 年 10 月 15 日.
[4] 施雪华, 李莉. 国外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做法及其启示[J]. 学习月刊, 2005 年,第 2 期: P20-22 页.
[5] 耿洪斌. 借鉴国外执政党经验教训实现社会和谐[J]. 福州党校学报, 2007 年, 第4 期: P21-24.
作者简介:吕赛鸫(1982-),女,汉族,云南宣威人,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统计分析和评价,云南师范大学基层党建工作研究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高校‘平安校园’评价机制应用研究”(项目号:14JDSZ2072)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