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数学教学结课设计之策略探究

【作者】 欧 欣

【机构】 四川省蓬溪县蓬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为避免“讲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现象出现,我们需要加强结课设计,让结课形式新颖、方式多样,既能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提升素养,又能使课堂趣化,活力四射。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结课环节  设计  策略
  有开课,就有结课,我们不仅要强调扣人心弦的“序曲”设计,也应注重回味无穷的“尾声”创建。虎头豹尾才是一堂结构完整的课。然而,很多教师倾力于新课导入设计,对结课研究很少,以致“讲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局面常常出现。这是不科学的,也是有悖于新课改高效教学理念的。我们要知道,结课仍是完整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作用上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的教学行为方式,既是本堂课的总结和延伸,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我们必须重视,并不断探究,使之创新策略,让结课更有意义。
  一、归纳总结式结尾 
  这是教师最常用的结课方式,简单易行,其效果也不错,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盘点,有深化认识、提升技能的作用。在操作上,教师可成为归纳总结的主体,当然更好是学生,教师作引导,引导学生在课堂结尾处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本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例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由于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复杂,我们就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表地方式来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记忆,形成系统知识。一是画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二是其音的位置关系填写下表格。三是如何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样,进行课堂总结,既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把本节课重点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促进学生了学生知识建构,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综合概括和总结整理能力。
  二、对比比较式结尾
  对比和比较都是人们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比和比较,不仅能帮助人们找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事物的客观特性和本质,还能促进人们快速记忆。因此,人们又常常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结尾处,让学生把本堂课所学知识与方法和过去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对比和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以便进一步深化认识。如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后,学生易将性质当作判定、判定当作性质来使用,显然是学生将二者相混淆了。因此,我们就可采用对比比较式结课方法,引导学生将两者从条件到结论对行对比,分清已知和结论,谁先孰后,来加强二者的区别,以达到准确理解、正确运用的目的。其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地方就可以采用对比比较式结尾,我们应该把它视之为结课的常用手段。在对比比较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中找到异同,发现规律。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不易忘记。
  三、巧设悬念式结尾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评书演员常用的激趣方法。这种方法,以巧设悬念为特征,被引进到课堂,就是预设悬念式结尾,给人一种余音绕梁味无究的感觉。如果教师再创设与之相关的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情境,更让人有妙不可言的味道。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欲望,又能激发学生下步努力学习和不断探究新知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课的结尾时,就可采取这特别是在预设悬念式进行结尾,即今天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大家想一想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又该是多少度呢?你是怎样想的?又如,讲完锐角三角函数后,问学生:你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出敌我之间的距离?”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给学生留下悬念,引起学生欲罢不能的探究欲望,还能收到课虽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四、拓展应用式结尾
  如果说巧设悬念式结尾,目的是激发学生下堂课学习兴趣,那么拓展应用式结尾就是为了让本堂课与现实生活结缘,让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现实,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即所谓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操作的方法就是当新课内容教、学完成后,教师通过语言激励和引领,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课外,把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行数学实践,从而拓宽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如学习了勾股定理后,可向学生说明,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各尽其妙,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材料,收集一些巧妙的证法。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运用已知去获取新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讲完对称知识后,可让学生把0、1、2、3……9、10这11个数按轴对称、中心对称、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及不对称进行归类,这样既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重新认识的机会,又把数学知识和别的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范围。 
  当然,课堂教学的结课方式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概述之。在探究结课策略过程中,只有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和反思,才能找到良好出路,找到更多策略和途径,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结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活力,增强教学趣味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得到生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3。
  [2]王克亮,浅谈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M].数学通讯,2005.1。
  [3]王家铧,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学数学) [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