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无生上课”的实践研究—— 以汽车十中英语组集体备课为案例

【作者】 金美爱

【机构】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无生上课”,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教师、专家)模拟课堂的情景下展开的“无生当有生”的教学活动。听课者在综合考察上课者的各方技能基础上,研修教学实践,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修改,培训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反思、诊断技能等,目的在于培养教师、促进教师互助成长。
  一、“无生上课”的背景
  我校目前面临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学生少、学生的基础薄弱,而有些备课组一个年段一个人,缺失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得不到优化,更谈不上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另外,传统的集体备课往往都是研究学情分析、教材分析、目标确定、策略选择、资源配置和教学评价等主要内容之后,写好教案后,就正式上课,基本上没有试行教学方案的环节。
  那么,如何将教研组与年段备课组有效地融合起来,更加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整个学科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使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还能挖掘每一个成员的最优化的潜能,在这关键时期,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暑假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有幸了解了“无生上课”的教研形式。“无生上课”可能带给我们一次极好的挑战和机会。所以我们以“教研组有效建设”为载体,对集体备课进行了调整,克服常态教研活动的局限,尝试了一个学期的新的教研组研修形式---“无生上课”。
  二、“无生上课”的实践
  1、启动学习
  首先在开学初的教研组长会议上提出了“无生上课”的教研方式,供大家学习和思考,紧接着我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初浅的阅读,之后,将学习资料上传到校园网、教研组群,让大家慢慢学习和消化。经过半个月的思考,针对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结合教研组长的意见,最终选择英语组进行了探索。
  2、探索实践
  第一阶段:
  同传统的集体备课一样,首先确立一节课和主讲教师,大家在自备的基础上,共同来听主讲人的微型“无生课”,课后所有老师针对本节课,结合自己的自备情况,进行研讨,每一次大约研讨30分钟左右,之后参加备课的老师抽签,5-10分钟梳理之后抽中签的老师再讲优化后的“无生课”,如果大家觉得本节课到此基本满意,就结束这一节课的研修,如果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可以更大的进行优化,继续研讨,实践第三次“无生课”。类似于同课异构,所不同的就是同课异构是常规的课堂教学,而“无生上课”中“听课”者为教师或者专家,授课方式为微型课,研修之后立即再授,节省了更多的时间,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因此是试行教学方案的可行方法,与“听课”者的评价和“上课”者的反思结合起来,可以保证备课活动的完整性,促进备课质量的提高,
  第二阶段:
  经过这一阶段两节课的研修过程,大家熟悉了“无生课堂”这种研修形式,并能够在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内省运用自如。于是提出了就一节课而研修研修效率不是很高,于是进过老师们的共荣研究之后,确定了今后研修的内容:拿出一个类型课,比如:阅读课、听说课、作文课、交际运用等会更有时效性,因此在第二个月的研修中,英语组结合“小班化听说课建模”的平台,将研修的内容确定为类型课。每一次研修结束之后确定下一研修会主题,并抽签抽出下一次研修的主讲人。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中,结合“无生上课”的形式,“小班化听说课建模”结束之后,老师们深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率加快,课堂教学已经是滞后的知识传授,如何使各学科间知识有效相互渗透,整合最大化,趣味最大化,使课堂变得生动吸引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并且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愿望,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相互渗透与融合。
  因此,英语老师们又尝试探索了以“无生上课”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
  恰逢我区教育局第四届“有效教学?有效研修——学科教研组建设”教师风采大赛,英语组所有老师们就以“无生上课”的形式,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实践研究”这一研修,得到了很多评委的好评。
  第四阶段:
  首先,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探索之后,英语组已经感受到了“无生上课”的教研形式带给大家的多方面的提升,大家都体会到了新的教研方式带给大家的新的活力和增长点,觉得可操作性强并且具备推广价值。因此,期末利用最后一周,将在中考学科中推进这种研修模式,为下学期全面应用奠定理论和经验基础。
  其次,可与“协同教学”结合,将多课程的有效融合做到无缝化、最大化。将“协同教学”这一教学方式在科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做到资源最优化,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深化,提升文科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理科教师的文学素养,使资源整合最大化,整体提升教师的素质和技能。
  第三,由于教师教学工作负担繁重,各种网络学习的任务也比较繁多,更好的落实将教师的培训贯穿始终,会考虑利用学期初、期末假期开展实践研修,使“无生上课”最大化的落实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三、“无生上课”的收获
  1.提高教师课时备课的质量
  通过实践、评价和修改环节,使“听课”者的评价和“上课”者的反思及时有效的结合起来,保证备课活动的完整性,促进了备课质量的提高。 
  2、提升教师教学研究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技能。“无生上课”时,“听课”者的观察指向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听课”者对教学技能的评价和建议,无疑有利于“上课”者的课堂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升。听课者的评价和上课者的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保证备课活动的完整性和时效性,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技能的提高。
  3.促进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
  “无生上课”作为备课的一种形式,以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能力)为着力点,将以往教研、培训由单一的讲座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等方式。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教研形式,促进教师教研角色的转变,他们成为了教研的主动参与者、研究者,研修中实践、合作、批判、交流等的教研文化得以形成,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也达到了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总之,“无生上课”在选招“新”教师时常采用,但作为研修方式还是“新生事物”,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的学习和探索,在实践中更有效的融合教学内容,使这样的研修方式在十中,乃至于全区得到更有效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