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导入需“四着力”
【作者】 张学碧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虎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煽情、激趣、铺垫和诱思是新课导入的主要追求。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开课环节产生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为高效课堂服务,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提升服务。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导入 “四着力” 有效性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关系到教师教学成败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希以此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乏看到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导入;或洋洋洒洒,喧宾夺主的导入;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的导入;或缺乏准备,屡次失误的导入。这些导入不仅费时,而且低效。如何提高导入的有效性呢?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优化导入需“四着力”,即从情、趣、能和疑四方面努力,创新导入方式,优化导入方法。
一、在营造氛围上着力,导之以情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曾经说道:“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美国心理学家利珀也指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并指导行为。”营造氛围是教学的首要之功,是学生“信其道”的心理润滑剂。个别教师开课伊始就直奔主题教学,没有给学生调整接受知识到最佳状态的时间,也就没有激活“最近发展区”,不能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显然不能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在营造氛围上下着力,导之以情,让学生在氛围中得到情的“催化”,产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中,需要营造氛围开启新课教学的地方很多,如新的章节或新的知识点教学,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常以某种活动为载体,配以教师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来。游戏激情、音乐激情、儿歌激情、故事激情都是良好激情方式,都能快速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不学不快”的学习境界中。
二、在激发兴趣上着力,导之以趣
兴趣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初中数学不仅抽象,而且逻辑性强,无疑有拒学生于门外之嫌。如何让学生爱好数学,主动学数学?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告诉我们:“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爱好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它作为取得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来认识,因而着力实践于此,特别是在新课导入阶段,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浓浓兴趣笼罩,兴奋地学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为了新课知识引入正题,我就采用了猜数激趣法。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学生被这猜数游戏所激发,兴致高涨。特别是当那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既快又准确的说出他们的出生年月以及他们家人口数量时,学生既惊讶和又佩服,油然而生兴致,产生探求新知的动力。
三、在温故拓能上着力,导之以知
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知识学习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加之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每个新知都以一定背景知识为基础。因此,人们常把“温故”作为新知教学的常用方法,以复习旧知为手段,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顺利过渡到新知教学奠基。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发现旧知的局限性,找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这样,既为学生“迎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也缓解了学生新知学习难度,起到了良好的温故拓能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新知学习中。实践中,我们常用复习铺垫法和练习铺垫法,前者常以诱导点拨的方式,重在唤醒、激活学生旧知;后者以练习、训练基本技能为手段,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方法和思路。这两种方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实际中却经常是综合运用。
四、在激疑启思上着力,导之以智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现行初中学生能自觉质疑学习的很少,很多没有质疑问题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这样要求到:“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意在指出新课第一锤应在激趣上、引疑上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开课导入时应加强激疑启思,激发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知道,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运转的发动机。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思维有效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通过设疑布阵,制造“问题陷阱”,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类比、综合等手段,获得如释突围“陷阱”的成功体验。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两方面: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而且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能促进学生产生下步学习的欲望。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问题提出只是激疑启思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循循善诱,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做好智力投入准备。
以上是我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在开课导入环节的一点心得。虽然其方式众多,但目的不外乎为这四种,煽情、激趣、铺垫和诱思,这些目的地实现,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开课环节产生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为高效课堂服务,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宏伯,初中数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忠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学研究,2001年。
[4]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1996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导入 “四着力” 有效性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时间虽短,但意义重大,关系到教师教学成败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大凡优秀教师,都特别注重新课导入的创新设计,希以此来提高教学有效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乏看到或平铺直叙,枯燥无味的导入;或洋洋洒洒,喧宾夺主的导入;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的导入;或缺乏准备,屡次失误的导入。这些导入不仅费时,而且低效。如何提高导入的有效性呢?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优化导入需“四着力”,即从情、趣、能和疑四方面努力,创新导入方式,优化导入方法。
一、在营造氛围上着力,导之以情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曾经说道:“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美国心理学家利珀也指出:“宽松和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并指导行为。”营造氛围是教学的首要之功,是学生“信其道”的心理润滑剂。个别教师开课伊始就直奔主题教学,没有给学生调整接受知识到最佳状态的时间,也就没有激活“最近发展区”,不能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显然不能促进学习主体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在营造氛围上下着力,导之以情,让学生在氛围中得到情的“催化”,产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中,需要营造氛围开启新课教学的地方很多,如新的章节或新的知识点教学,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常以某种活动为载体,配以教师煽情的语言,让学生在快乐愉悦的体验中不知不觉进入到新课学习中来。游戏激情、音乐激情、儿歌激情、故事激情都是良好激情方式,都能快速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不学不快”的学习境界中。
二、在激发兴趣上着力,导之以趣
兴趣是持续学习的源动力,它能支配内在的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我们知道,初中数学不仅抽象,而且逻辑性强,无疑有拒学生于门外之嫌。如何让学生爱好数学,主动学数学?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告诉我们:“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之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爱好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把它作为取得高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来认识,因而着力实践于此,特别是在新课导入阶段,让学生一开始就被浓浓兴趣笼罩,兴奋地学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整式的加减”时,为了新课知识引入正题,我就采用了猜数激趣法。请你把自己的出生月份数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你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很快地猜出你的出生年月以及你家有几口人。你相信吗?学生被这猜数游戏所激发,兴致高涨。特别是当那几位学生按要求把所得的结果告诉我,我都能既快又准确的说出他们的出生年月以及他们家人口数量时,学生既惊讶和又佩服,油然而生兴致,产生探求新知的动力。
三、在温故拓能上着力,导之以知
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低级向高级这一客观规律的。知识学习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加之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其每个新知都以一定背景知识为基础。因此,人们常把“温故”作为新知教学的常用方法,以复习旧知为手段,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顺利过渡到新知教学奠基。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发现旧知的局限性,找到新知学习的必要性。这样,既为学生“迎新”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也缓解了学生新知学习难度,起到了良好的温故拓能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新知学习中。实践中,我们常用复习铺垫法和练习铺垫法,前者常以诱导点拨的方式,重在唤醒、激活学生旧知;后者以练习、训练基本技能为手段,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方法和思路。这两种方法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实际中却经常是综合运用。
四、在激疑启思上着力,导之以智
学起于思患无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谆谆教诲。而现行初中学生能自觉质疑学习的很少,很多没有质疑问题意识和习惯。于是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就曾这样要求到:“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意在指出新课第一锤应在激趣上、引疑上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开课导入时应加强激疑启思,激发学生思维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知道,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运转的发动机。实践证明,要让学生思维有效参与,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通过设疑布阵,制造“问题陷阱”,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类比、综合等手段,获得如释突围“陷阱”的成功体验。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两方面: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而且问题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探究性,能促进学生产生下步学习的欲望。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问题提出只是激疑启思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循循善诱,以此来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做好智力投入准备。
以上是我多年初中数学教学在开课导入环节的一点心得。虽然其方式众多,但目的不外乎为这四种,煽情、激趣、铺垫和诱思,这些目的地实现,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创新策略,让开课环节产生敲山震虎、顺风拉帆的作用,为高效课堂服务,为学生良好数学素养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宏伯,初中数学典型课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忠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学研究,2001年。
[4]张守波,浅谈中学数学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J].数学通报,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