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与体会

【作者】 常志强

【机构】 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八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们做到这一点,事情就办成了一半。”
  生物情境教学,就是在课程目标的要求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把形成生物学知识和原理的有关实验事实和实验过程提供给学生,或者把生活、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相关活动、现象等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环境中去感悟知识,去主动建构知识,达到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通过心理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同时还符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优势兴奋中心,获取最佳注意力。学生扮演情境中的主角,在角色中完成各种学习内容,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学习目标,体验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有利于解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避免了"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游玩、参与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生物课堂情景创设与生活体验
  生物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课程标准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在生活中积淀的经验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教学中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多问一些为什么,创设学习情境。分析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是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授病毒、细菌、免疫的知识时,可以利用学生的生命体验,通过对生病及康复过程的感觉,并结合治疗过程进行思索:致病的病原体或病因是什么?感觉如何?注射或吃的什么药物?以后如何预防?在讲授《生物的特征》一节时,引导学生从分析自己的特征开始:生存需要吃东西,还要排出体内的废物,要呼吸,要生长,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等。在延伸到动物和植物,进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在讲授《人体的呼吸》时,利用对剧烈体育运动的体验进行思考:为什么运动时会上气不接下气、心跳特别快,运动结束后,往往会肌肉酸痛;在讲授《生物的多样性》时利用学生的旅游体验,让学生说一说在旅游中见到的、有趣的、珍惜的、特有的。动植物引起引入教学。以上这些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生物课堂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
  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起点和归宿,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使用恰当的情境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同策略,来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为学生走向成功(解决问题)开好头,所以情境的创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例如《生态系统》一节教学引入中,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再现小故事:“一年夏天,雨水丰沛,植物枝繁叶茂,一些小昆虫也异常活跃,一只小麻雀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夜晚来临了,这只小麻雀进入了梦乡,一直折悄悄地爬到了他身边,迅速张口,把它吞入腹中。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降温,使这只没有来得及进入冬眠的蛇死于非命。第二年春天一直挖洞的小田鼠挖出了这只蛇的遗骸。你知道这个故事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员吗?”请你请与你的伙伴,一起表演一下这个故事,以此引出课题。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以学生活动引入再现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员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对下一节教学环节的实施起来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又具有了很强的目标指向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生物课堂情境创设与情感教育
  我生物课程标准,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创设情感化情境,把课程标准中的“体验性”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七年级教材上“致同学们”中,“你知道试管婴儿吗?你知道克隆哺乳动物吗?你知道基因转基因食品吗?你知道人类基因组计划吗?你知道......“,这些许多多”你知道吗?”通过教师的激情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欲望,为今后更好的主动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在“人的生殖”教学中更能体现这种情感教育。“人的生殖”历来是生物教学的难点,在过去大多选择学生自学或教师照本宣科,而目前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并不少,但科学性参差不齐,往往只了解一点儿生理知识,在性道德、情感以及生殖保健等方面的教育相对来说非常匮乏。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特别是与妈妈进行交流,从一开始怀孕到出生,直至抚养到现在,他们有什么样的感受,自己出生时有多重?以哪种方式出生的等等这些问题向父母咨询,然后在课堂上谈谈自己获得这些问题的答案后的想法和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能谈到父母的辛苦与不容易,要好好报答父母,但对于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待与异性交往上的感悟不够。因此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你对于人的生殖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对于逐步步入青春期的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呢?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从珍惜生命、生活习惯的养成、慎重对待与异性的深度交往,尊重与感谢父母,特别是母亲这几方面畅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从而将学生的认识进行提高和升华将生理可扩充为感悟生命的诞生,将落脚点置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上。
  四、生物课堂情境创设与猜想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指人们以一定的经验材料和已知(下转第14页)(上接第34页)事实为依据,或者以已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未知事物或现象的原因以及规律所作的一种推测性或假定性的说明。创设这种情境,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想与假设,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生命的起源”,中对于自然发生论中腐肉生蛆(苍蝇的幼虫),这一现象,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然后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给出意大利医生雷迪于1866年作的实验,让学生对比分析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通过巴斯德的“鹅劲烧瓶”实验明确生物只能来源于生物,非生命物质决不能随时自发地产生新生命。又比如在讲述病毒的发现史时,给出伊万诺夫斯基当时发现病毒时的背景资料和所用的器材,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猜想和设计,再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如果把这样的知识点直接以结论性质讲述给学生,实现教学目标,但就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是知识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互脱节。而通过设置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思考分析,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创设教学情境中,要避免过于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过于追求标新立异。所有的情景设置都应该在问题情境的互动下、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个性化的智能构建,因此情境的创设是连续的、动态的,是伴随学生认知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学习的重视,对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的反思的重视,对自身教学基本功的锤炼。这样,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才会真正达到高效课堂的作用,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