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 卢清富
【机构】 贵州省福泉牛场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打造高效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是当今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就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真正实施数学素质教育。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我认为:只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发现、探究、研究等实践和创造的过程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记得班上有一名女孩子,视力先天不好,连看书上的字都很费劲,全凭听来学习,她内心很自卑,课堂上不回答问题,课下不与同学交流,我就把基本的知识点题目让她来回答,当她准确地小声回答之后,我总是拍拍她肩膀及时给予鼓励,“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大一点儿,全班同学都会为你鼓掌”。每次她回答问题时,全班总是鸦雀无声,慢慢地,她的声音大了,掌声也一次次地响起,她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在同学的帮助下大有起色。另外, “你的思路很开阔!”“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你的回答言简意赅,非常好!” 等语言的运用,使学生们跟着老师一道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乐园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二、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的生命焕发活力
数学知识多数都是理性的、抽象的、固定的法则、定理、方法,如何能让这些缺少“人气”的数学知识,缺少“变化”的呆板数学符号,变成能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载体?这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教师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平等参与、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化的学习体验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提高,让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知识都是由浅入深学习的,这种编排本身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也符合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我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递”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引导学生质疑,及时鼓励肯定,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开始得出的结论是任意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我就给他们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例如8厘米、5厘米、2厘米的三根小棒,为什么这三根围不成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一定要探个究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教师再放手让他们去操作,一次次操作总结后,终于得出新的结论:当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首尾相连得到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合理处理教材,将课本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三、构建有效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总之,生命化数学课堂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它不是一个具体概念,也不是一个固定模式,更不是一个评价标准。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学生的自我,善用水的智慧,为身边那些“鹅卵石”润色添彩,写意生命的精彩吧!
什么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我认为:只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实现学生亲自参与,经历发现、探究、研究等实践和创造的过程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的高效数学课堂。
一、营造温馨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情智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既做关心学生的朋友,又做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以自身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学生,用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到熏陶,智慧得到培育,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记得班上有一名女孩子,视力先天不好,连看书上的字都很费劲,全凭听来学习,她内心很自卑,课堂上不回答问题,课下不与同学交流,我就把基本的知识点题目让她来回答,当她准确地小声回答之后,我总是拍拍她肩膀及时给予鼓励,“你回答的很好,如果声音大一点儿,全班同学都会为你鼓掌”。每次她回答问题时,全班总是鸦雀无声,慢慢地,她的声音大了,掌声也一次次地响起,她逐渐开朗起来,学习也在同学的帮助下大有起色。另外, “你的思路很开阔!”“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你的回答言简意赅,非常好!” 等语言的运用,使学生们跟着老师一道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乐园中,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二、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的生命焕发活力
数学知识多数都是理性的、抽象的、固定的法则、定理、方法,如何能让这些缺少“人气”的数学知识,缺少“变化”的呆板数学符号,变成能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载体?这是我们数学老师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教师要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全方位的交流互动活动,为学生打造一个平等参与、平等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活动化的学习体验中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提高,让课堂充满活力。
数学知识都是由浅入深学习的,这种编排本身符合学生的年龄发展特征,也符合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我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递”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引导学生质疑,及时鼓励肯定,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开始得出的结论是任意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我就给他们一些长短不同的小棒,例如8厘米、5厘米、2厘米的三根小棒,为什么这三根围不成呢?同学们觉得很奇怪,一定要探个究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教师再放手让他们去操作,一次次操作总结后,终于得出新的结论:当其中两根小棒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能首尾相连得到三角形。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合理处理教材,将课本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的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运行的状态。
三、构建有效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新知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总之,生命化数学课堂是我们教育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它不是一个具体概念,也不是一个固定模式,更不是一个评价标准。它体现的是一种全新而深刻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学生的自我,善用水的智慧,为身边那些“鹅卵石”润色添彩,写意生命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