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如何调控课堂优化教学

【作者】 王 颖

【机构】 江苏省泰兴市大庆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作为调控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只有及时调控各方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动态平衡,才能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调控内容,赋予学生鲜活的课堂资源。
  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要在教材知识结构上、思想上做好“搭桥”、“铺路”、和“垫路”工作,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把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沟通起来,这样,教学的“坡度”得当,就能实现知识理解和掌握时即不让学生“坐着吞桃子”,也不让学生“跳起来摘月亮”,而是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二、调控情感,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
  新教育观强调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使一堂课像好诗、美文一样感人至深,像精彩的戏剧、电影一样引人入胜。所谓心理气候,前苏联《心理学辞典》说它是“群体和集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包括人们的心境、精神体验、情绪波动和人们彼此间的关系等。”而课堂心理气候,《中国教育大辞典》的说法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我们认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气候表现为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和谐境界之中。这代表着师生双方情感的融洽,交流的和谐。这样的氛围,是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支撑性心理背景。创造这样的境界,是调控课堂教学的基础。为此,教学必须具备两个意识。   
  (1)激励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激励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的确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教学必须具有强烈的激励意识,必须饱含热情地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必须因时、因地制宜地从多个途径入手去激趣、激疑、激问、激思、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之产生巨大的自信力,推动他们不断走向成功。   
  具体地说,从激励对象上讲,教师对优生要激励,使之更上一层楼;对差生更要激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还要进行集体激励,让整个班或一个组的所有成员成为激励的对象。比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一开课就说:“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学习,老师带来了很多智多星,智多星是智慧的象征,它将属于肯动脑、爱发言、敢创造的孩子,大家都来争取,好吗?”同学们响亮的回答:“好!”这样一开课就激励了全体成员,形成了良好的心理气候,为本课的成功奠定了心理基础。   
  从激励的性质上讲,既要正面激励,又要反面激将,并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从激励的方式方法上讲,可以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激励,也可以通过动作或组织比赛来激励。从激励的人讲,教师可以直接激励学生,学生也可以互相激励和自我激励。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不遗余力地、真诚地为每个孩子课堂加油。这样,可以造就源远流长的鲜活清水,学生沉浸其中,就像那欢畅的游鱼,其主体性一定能得以更有效的发展。   
  比如在《认钟表》一课时,老师要小朋友找找钟面上有哪些宝贝。有个小朋友对新知接受能力非常强,他没有按照老师的意图说出钟面上有分针和时针,而是告诉老师,钟面上现在是2时。这时老师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而是接纳了他的回答,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这样巧妙地点拨,学生很快地把分针和时针自然地从学生的口中流露出来,既突出了重点、难点,又让学生建立了形象,清楚明了地突破了难题。  
  (2)应变意识。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巨大的主体创造力常常让教学的发展难以预测。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程,破坏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气候。对此,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突变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行正确处理,使之化险为夷,给课堂带来新的转机,注入新的活力。 具体地说,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注意分配力,既要关注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的进程、节奏及自身情绪,又要密切注意整个班的课堂心理气候与个别学生的表现,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时,我们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细致深入地、全面客观把握课堂情景,抓住最佳教学时机,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巧妙点拨,随机应变地把握教育分寸,以使课堂良好心理气候得到维持和发展。
  三、调控节奏,正确把握课堂教学的脉搏。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调控教学节奏。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疲劳、焦虑,造成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薄;即使速度适中,若均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没有刺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使其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序。一般可采用“快节奏加慢镜头”方法。“快节奏”就是养成学生快看、快说、快记、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中的严格要求,课后的作业限时等都是施行快节奏的基本环节。“慢镜头”就是在教学关键处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其基本形式有延时、重复、追问、暂停,让学生画个草图看看,列个式子算算,举个例子试试等等。在解题思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加强思路的诱导,促使学生经历陌路的预探,常路的模仿,正路的强化,套路的活生生的思考情况。通过强烈明快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突破,多路的沟通等时续、时急、时缓,不断激起思维的波澜,使知识更好地渗进学生的心田。
  四、调控语言,唤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能直接影响到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设想一位教师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语气软绵绵,语词干巴巴,怎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因此,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一定要运用语言的情,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知识冷落处及时加温或骤热,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让学生始终沉浸在情感和思维畅通交流的氛围之中,情绪高涨地学习。
  例如,在教《圆锥的体积》时,当老师在学生的实践中得出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只是圆柱体积的1/3结论时,以商量的口吻请出没有用等底等高圆柱做实验的同学到台前,再用更大更醒目的等底等高透明的圆锥和圆柱,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和老师共同操作,当用圆锥盛满色彩鲜艳的红水,三次把圆柱注满时,结论与大家一致了。突然教师将圆锥体慢慢地插入圆柱体内,红色的水立即被挤了出来,哗哗地流到盆里,这时老师提高声调和语速,问大家:“圆柱体中的水还剩多少?”学生高兴地回答:“还剩圆柱体积的2/3。”教师紧跟快节奏小声音地问:“为什么?”学生那种心潮涌动,不甘落后举手抢答的样子将课中学习的情感推向高潮。此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教师放得开,学生学得活、学得深、学得透。这一巧妙环节的设计,使教师的情、情境中的情与学生的情紧紧地融合在一起,使知识的科学性,从正反两方面都加以印证,这就更加唤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向往。
  五、调控思维、充分利用信息反馈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本身也是教师传递知识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善于根据教学中学生反映的点点滴滴的信息,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及时机智地调整教学部署,使教师输出的信息与学生接受的信息的步骤相等,从而达到“谐振”目的。教师对学生实施启发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大脑思维活动施行调节和控制。为此,教师必须通过感知、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而这种反馈信息只有通过研究学生来获得。教师对学生实施启发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佳状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亲自体验、感知知识内容的认识过程、发现过程及思维过程。由于教师施控的对象是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和自控能力的学生,即使教师备课时考虑得很全面,设计的教学程序适应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想用单一的教法,固定的程序达到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的目的也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捕捉,作一个敏感的“猎人”,及时感知、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后继教学的方法、进度甚至整节课的安排。学生感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外显行为作出判断,准确地透视他们的学习心态。学生的外显行为一般包括语言、姿势、表情、眼神、手势等。当学生感知、理解比较顺畅甚至心领神会时,不仅可在其赞同、肯定的语言上得到印证,还可以在语言以外的其他信息上流露出来,表现出满足、激动的神情。
  例如,在教《素数和合数》课时,当学生已理解素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教师出示这样的练习题:正确判断下面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先出示6、11、15三个数,学生轻而易举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接着教师又出示了13578这个数让学生判断,这时有的学生皱起了眉,有的学生托起了腮,有的学生喜笑颜开,有的学生自豪满怀……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当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同时也复习了能被2整除数的特征。最后教师又出示了一个极小的自然数1,这到底是合数还是素数呢?同学们兴趣大增,主动探究,抢着回答。在这样的练习设计中,学生不仅学会思考,学会比较,更可贵的是,当学生回答:“1为什么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时”,学生对事物又有了理性的思考,突破“1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个难点,使学生记忆牢固而深刻。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习对象,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程序,灵活运用,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动态调控,以充分发挥教学的整体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