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巧借“东风” 优化地理教学

【作者】 侯彩霞

【机构】 新疆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需要教师具备丰厚的知识储备。在平日里笔者注重摄取各方面知识并适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各科知识 优化 地理教学
  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于一身,知识跨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一个从教近二十载的地理教师,在平日里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摄取,经过提炼加工并适时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历史知识,“史”化地理知识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到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地方有很多。倘若能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适当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进行教学,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其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1)备课时,笔者先紧扣地理教材,尽可能将历史知识及背景纳入地理知识体系中,以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农业灌溉技术及工程—都江堰、灵渠时,为了让同学们加深印象,我会从李冰和史禄的开挖历史着手;讲京杭大运河时,我从各朝各代的开凿入手进行梳理,让同学对大运河的变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讲中国城市时,我经常从一些古都的发展入手,以唤起同学们的兴趣,以史为媒,强化对城市的掌握。
  (2)教学中,笔者精选了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并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将变化中的国家巧妙地与变化中的地理新知识联系起来,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彰显地理教学的魅力。在讲述德国、俄罗斯等国家时联系起东欧政治巨变的史学知识;讲述我国疆域时,从我国历史各朝代疆域的变迁着手。在教学中有效运用相关历史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二、妙用汉语知识,“文”化地理知识
  将汉语知识巧妙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就像在菜里加了味精,一堂课下来轻松愉快、回味无穷,也使地理课堂平添了一番风味。
  (1)谚语。如讲授西北地区时,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明我国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引用“半山腰里住人家, 屋顶有路过车马”, 形象描述黄土高原窑洞生活的情景等。这些谚语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地理知识。
  (2)成语。汉语成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其中一些与山川湖海、风雨雷电、云雾霜露、日月星辰相关,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教学中,可恰当地引用成语。如讲述“天气与气候”一章时,用“密云不雨”这个成语作为切入点:雨、雪、冰雹都是从云里落下的,这些不同形态降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有云,但是有云并一定就会降水,只有当云滴不断增大,其重量增大到上升气流无法承托时,才降落到地面,形成降水,因而古有“密云不雨”一说。
  (3)诗词。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内涵丰富,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笔者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引入诗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教学环境。如讲述黄河时,引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进行提问,这里的“天”指的是哪里?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汉语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热情,也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三、善用思德知识,“思”化地理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教材更加重视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多年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从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地理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得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当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进行人口、资源、环境及国策教育。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1)紧扣教材内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笔者在备课时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并把思想因素渗透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如在讲述中国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我国疆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且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和能源保障。同时,还要认识到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要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坚决反对台独分子,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地理知识的传授之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和为祖国献身的高尚品质。
  (2)教学中,积极联系国内外形势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地理教材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及时反映一些变化的地理现象,因此在授课时笔者常把教材内容与国内外形势结合起来,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如在讲述我国水资源时,适当引用水危机的资料:随着人口的急剧猛增,世界已经进入了水资源紧张的年代,出现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而与其他各国相比,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广阔,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现状更令人堪忧。2009年我国人均水量只有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每平方米耕地水量仅2.65立方米,约为世界水平的3/4。此外,我国水质污染速度很快,水土流失严重,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通过引用上述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乃至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为了使地球永葆生机和活力,必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能力,通过相互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如组织时事地理报告、举办地理墙报、地理旅游参观等等。
   实践证明:初中地理教学中穿插三类知识:历史知识、汉语知识、思想品德知识,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受到激励,逐渐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宋立荣:初二历史课本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0年第21期
  [2]吴玥纹: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