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尴尬及对策
【作者】 游红梅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实验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现在学生怎么呢?他们出现的过激行为和自私自利的品性,是我们教育方法的不对、德育教育的缺失还是社会这个大教育环境的价值观错位。我们必须直面现实尴尬,创新德育教育策略,提高学生道德践行能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 尴尬 对策
因为工作调整,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开始近距离的接触到众多的小学生。一次,当我兴冲冲地踏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时,发现两个小男孩正在你推我掀,互不示弱,丝毫没有因为上课铃响起、老师的到来而住手。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担心这些刚跨进校园不久的孩子会信马由缰,愈演愈烈,于是赶紧走过去制止并告诉他俩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现在是上课时间了,有什么事课后解决。我的介入虽然让两个孩子放手,可其中一个被同学举报先动手打人的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他说:“旁边的张山打了我的。”我一时竟没绕过弯来,心想:难道有人打了我,我就应理所当然的去打别人?这是什么逻辑?
课后,我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教育。先动手那个孩子一句“我爸爸说了,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回来”再一次刺激了我,好“诚实”的孩子!我不禁摇头,可是被他打的孩子,人家根本就没惹他呀。说真的,以前一直跟中学生打交道,没有遇到类似情况;我不知道在现在的孩子中这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共性。于是,专门到该年级办公室和年级的老师们交流。结果老师们的话语让我很是吃惊。他们谈到现在孩子的逻辑很好笑:比如,发现地上有小纸屑,我们的老师让孩子去捡起来,孩子们第一反应一般都会一脸无辜的回答“不是我扔的”,而不是满脸欣喜的说“好的”;当老师提醒不守纪律的孩子时,他们往往会说某某某也不守纪律了等等。与老师们交流后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是我们的教育错过了什么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为何孩子们没有了担当不敢承认错误?为何以前的孩子们认为光荣的事情,而现在的孩子却觉得为什么是我去为别人的陋习买单?在他们的小脑袋中,装着却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老师只看到了我犯错就批评我,其他同学犯错了你老师没看到就不批评,凭什么我就要检举;我又没扔垃圾干嘛要我捡起来,我去捡了可我也得说明不是我丢的错位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这个的原因?不知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了偏差,还是社会让孩子们变得如此现实?这还真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曾经,我们的孩子以老师能让他为班级做事为荣和自豪,即使是人们认为最不好的事,如捡垃圾、扫厕所等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去做。因为那是一份荣耀,是老师结他的信任。曾经,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小助手协助我们,去帮助那些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守纪律、爱学习,我们曾经是那么的称赞、夸耀我们的小助手。可是今天,当我看到我们老师让去捡垃圾,孩子脸上是那么的无辜与茫然,当看到被我们的老师批评却不知己错、反而指责别人打小报告的孩子时,我们情何以堪!曾经的那些乐于为公、助人为乐的品质哪儿去了?曾经的哪些以身作则、敢于担当的行为哪儿去了?这让我不禁反思,究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还是教育的尴尬?这次我遇到的还仅仅是刚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而其他年级的“久经考验和熏陶”的学生又如何呢?在学校,我们的老师教育孩子要诚信、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有错就改等等,可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回到家里,走进现实生活中,他们听到的、看到的都与他们在学校老师教育的完全一致吗?答案不言而喻。
诚然,出现孩子德育教育的尴尬现象,一方面有家庭原因。在家里,孩子是一家人的宝贝、上帝,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爷爷奶奶害怕孙儿在外受累;教育的时候就以“不吃亏”为信条。正因这种思想占了其主导,所以日常生活中都想方设法不能“吃亏”,表现为自私自利。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孩子,即使被他打的孩子没有惹他,可他觉得在另外的孩子那儿受了委屈、输了,就总想找机会在别处赢回来;反正不能吃亏。另一方面还有社会因素。在社会上,负面的影响不少:助人为乐会被诬陷;做好事会让人觉得你有企图遭人拒绝或是被笑话傻帽;诚实可能会带来麻烦等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原则。
那么,面对这些尴尬,作为老师、作为管理者,我们是否就退缩了呢?显然不是!其一,我们依然要坚持正面的教育。孩子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只要学校教育到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的美好的德行种子,相信她就会生根、发芽,从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其二,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消除负面教育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三,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家校共育。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以及电话、QQ群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力度、密度,齐抓共育,让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德行,真正成为能为实现中国梦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付八军,新形势下德育误区及方法论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
[2]孙步乾,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模式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1996。
[3]罗靖,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3。
[4]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
关键词:德育教育 尴尬 对策
因为工作调整,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开始近距离的接触到众多的小学生。一次,当我兴冲冲地踏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时,发现两个小男孩正在你推我掀,互不示弱,丝毫没有因为上课铃响起、老师的到来而住手。看到这一幕,我非常担心这些刚跨进校园不久的孩子会信马由缰,愈演愈烈,于是赶紧走过去制止并告诉他俩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现在是上课时间了,有什么事课后解决。我的介入虽然让两个孩子放手,可其中一个被同学举报先动手打人的孩子理直气壮的回答却让我哭笑不得,他说:“旁边的张山打了我的。”我一时竟没绕过弯来,心想:难道有人打了我,我就应理所当然的去打别人?这是什么逻辑?
课后,我对两个孩子进行了教育。先动手那个孩子一句“我爸爸说了,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回来”再一次刺激了我,好“诚实”的孩子!我不禁摇头,可是被他打的孩子,人家根本就没惹他呀。说真的,以前一直跟中学生打交道,没有遇到类似情况;我不知道在现在的孩子中这仅是个别现象还是共性。于是,专门到该年级办公室和年级的老师们交流。结果老师们的话语让我很是吃惊。他们谈到现在孩子的逻辑很好笑:比如,发现地上有小纸屑,我们的老师让孩子去捡起来,孩子们第一反应一般都会一脸无辜的回答“不是我扔的”,而不是满脸欣喜的说“好的”;当老师提醒不守纪律的孩子时,他们往往会说某某某也不守纪律了等等。与老师们交流后我的内心难以平静。是我们的教育错过了什么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为何孩子们没有了担当不敢承认错误?为何以前的孩子们认为光荣的事情,而现在的孩子却觉得为什么是我去为别人的陋习买单?在他们的小脑袋中,装着却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诸如“老师只看到了我犯错就批评我,其他同学犯错了你老师没看到就不批评,凭什么我就要检举;我又没扔垃圾干嘛要我捡起来,我去捡了可我也得说明不是我丢的错位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这个的原因?不知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出了偏差,还是社会让孩子们变得如此现实?这还真是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
曾经,我们的孩子以老师能让他为班级做事为荣和自豪,即使是人们认为最不好的事,如捡垃圾、扫厕所等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去做。因为那是一份荣耀,是老师结他的信任。曾经,我们也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小助手协助我们,去帮助那些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守纪律、爱学习,我们曾经是那么的称赞、夸耀我们的小助手。可是今天,当我看到我们老师让去捡垃圾,孩子脸上是那么的无辜与茫然,当看到被我们的老师批评却不知己错、反而指责别人打小报告的孩子时,我们情何以堪!曾经的那些乐于为公、助人为乐的品质哪儿去了?曾经的哪些以身作则、敢于担当的行为哪儿去了?这让我不禁反思,究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还是教育的尴尬?这次我遇到的还仅仅是刚刚成为小学生的孩子,而其他年级的“久经考验和熏陶”的学生又如何呢?在学校,我们的老师教育孩子要诚信、要勇于承担责任、要有错就改等等,可孩子们离开了学校、回到家里,走进现实生活中,他们听到的、看到的都与他们在学校老师教育的完全一致吗?答案不言而喻。
诚然,出现孩子德育教育的尴尬现象,一方面有家庭原因。在家里,孩子是一家人的宝贝、上帝,父母担心孩子在外面吃亏,爷爷奶奶害怕孙儿在外受累;教育的时候就以“不吃亏”为信条。正因这种思想占了其主导,所以日常生活中都想方设法不能“吃亏”,表现为自私自利。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孩子,即使被他打的孩子没有惹他,可他觉得在另外的孩子那儿受了委屈、输了,就总想找机会在别处赢回来;反正不能吃亏。另一方面还有社会因素。在社会上,负面的影响不少:助人为乐会被诬陷;做好事会让人觉得你有企图遭人拒绝或是被笑话傻帽;诚实可能会带来麻烦等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原则。
那么,面对这些尴尬,作为老师、作为管理者,我们是否就退缩了呢?显然不是!其一,我们依然要坚持正面的教育。孩子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只要学校教育到位,在孩子幼小的心田里播种的美好的德行种子,相信她就会生根、发芽,从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其二,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充分发挥正能量的作用,消除负面教育对孩子们的不良影响,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三,加大家校联系力度,家校共育。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以及电话、QQ群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力度、密度,齐抓共育,让我们的孩子形成良好的德行,真正成为能为实现中国梦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付八军,新形势下德育误区及方法论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
[2]孙步乾,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模式的转变[J].教学与管理,1996。
[3]罗靖,审美文化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审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3。
[4]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