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找寻中国精神

【作者】 王黔阳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谷汪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们中华民族——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不仅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更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信仰。翻开中国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磨难,却从没有动摇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探索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完全符合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当代初中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的特定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相互渗透,由于他们正处于可塑性强的身心发展阶段,如不用这种精神加以正确诱导,他们很可能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成为社会的毒瘤。所以,我们不能听其自然,历史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必须强化对初中生的中国精神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牢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对于既能表现中华民族过去,又能昭示中华民族未来的中国精神,古往今来的炎黄子孙是极为珍视的。初中历史课本中有非常多、非常好的事例,可以让我们用来传承这种精神,针对初中生独特的个性特征,结合教材和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抓住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传承、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的重要道德规范。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华夏子孙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是一脉相承的。在祖国悠久历史中涌现出象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思想感情溢于言表。抗倭名将戚继光,年青时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报国志向和宽广胸怀。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文天祥在被元军押解途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千古诗句,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后人为国尽责,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
  二、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
  创新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和民族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命源泉,唯有创新,才有活力。中国古代文明,名扬四海。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勤奋好学,锲而不舍,为人类造福的事例举不胜举。寻遍千山觅草药,为祖国医学历尽辛劳的李时珍,在27年中,走遍大江南北,终于写下近200万字的《本草纲目》。它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 
  张衡、僧一行,他们勤于学习,博学多才,刻苦钻研,不信邪,认定目标,决不回头,对工作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张衡创制了地动仪,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子午线长度,成为古代著名科学家。 
  祖冲之,用算筹运算了π的精确值,运算过程中光是算筹就满满堆了一屋子,这需付出何等劳力和毅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两弹一星”是在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通过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取得的伟大成就。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凝聚力,为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奠定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广大科技工作者永不止步的探索,使中国人在航天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神舟系列飞船令世界震惊,令国人骄傲。
  这些民族的精髓,似甘露滴入学生纯洁的心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立怎样之志?做怎样的人?这是每个人来到世间都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做人准则问题。一个人如果不能自觉地去面对这个问题,也必然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诚然,这个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与时期里,会有不同的具体答案,但就其总的原则而言,又是统一的:要么仅仅为个人私利而活着;要么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而活着。前者表现为只是追求一己的吃喝玩乐;后者表现为为国家、民族、社会,以至全人类的利益和进步事业而奋斗终身。这就是在道德情操上低俗与高尚的分水岭。 
  宋朝的秦桧是个尽人皆知的民族败类。但他曾是一名状元郎,很有学问,还是北宋末年“强硬”的抗金派。然而,这个御史中丞却在靖康之难中被俘变节,成了受后人唾弃的奸臣。司马迁早就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历史上不断涌现的英雄人物,诸如文天祥、史可法、邓世昌、谭嗣同等,正是由于他们具有忠于信仰、敢于舍生取义的崇高美德,才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留名青史,永为后人敬仰。各种人物都有鲜明的行为动机,屈原“年轻时候就有报国的慷慨大志”,张仲景决心“为人民解除病痛”,玄奘“要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半岛去游学”,郑成功“为了驱逐荷兰殖民者”、“决心收复台湾”……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而这也正是导引其行为的直接动因。
  正是这种种美德哺育着中华民族,形成了优秀的、可贵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倍受磨难而不变,倍受欺凌而不屈;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中华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青少年必修课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中国惊声,在广大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有人说过,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承中国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因此,我们必须坚守、传承中国精神,必须大力弘扬与不断创新中国精神,必须与时俱进,为伟大的中国精神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作为历史课教师,我们在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以及教育学生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新人等教育任务。让青少年学生从历史的学习中自觉地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