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议农村初中思品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分类

【作者】 才照兴 胥荣默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一理论的提出,目的是为突破传统教学“特殊认识活动论”的框架。虽然在此文中并没有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做出一个具体的定义,但是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把生成性资源理解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涌现精彩、鲜活的画卷。
  与一般的课程资源相比,生成性课程资源更具复杂性及多样性,这也决定了其具有更为丰富、繁杂的内涵。为了能够更好地捕捉、开发与利用,对其进行分类,清晰地把握其脉络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分类并不是任意、毫无秩序地分,而应在一定原则指导之下才能真正实现分类的意义。因此,在对生成性课程资源进行分类时,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逻辑上要清晰,划分的资源类型不能自相矛盾和过多交叉重叠,二是要利于分析和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因此,笔者主要从生成的载体、空间、内容、形式、状态等几个纬度进行归类,力求能比较全面地让人们认清真正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具体如下:
  一、按生成的载体分,有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文本资源。
  1、学生资源,即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一定真实生成情景之中的各种状态与表现。具体地说,动态生成的学生资源主要包括:从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来看,包括学生个体的认知、技能、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等;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来看,包括听讲、记录、思考、提出与回答问题、讨论、实验与演示、练习、判断与评价等。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的各科状态与表现都有可能进入教学活动,成为生动的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
  2、教师资源,即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在一定真实生成情景之中的各种状态与表现。具体地说,动态生成的教师资源主要蕴含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即包括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等方面。如教师的知识、能力、经验、智慧、性格、爱好、情感、意愿、态度、品行、价值观和人格魅力等都会进入主体交流活动之中成为影响主体间活动的重要因素。
  3、文本资源,即作为师生主体间活动的对象或中介、由师生共同进行意义生成与内容的转化。具体来说,动态生成的文本资源主要包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造的文本,主要指师生在教学沟通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如板书、教授、对话、讨论、笔记、摘要乃至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的激励和发出的指令等;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和学生所生产的文本,如教师的教学记录,学生的作文等等。还有,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师生个体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教学反思、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文本的意义在于可以进行开放性的意义解读乃至重新建构与生成,并在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活动中动态生成。
  二、按生成的空间分,有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
  1、课内资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特定情境中,由师、生、文本、环境等相互作用动态产生的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资源。具体说,动态生成的课内资源包括:文本性资源,如板书、笔记、对话、教学内容等资源;素材性文本,如新思维、新思想、新方法、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2、课外资源,即主体通过自身活动积累的大量社会经验和体验等。也就是说,在课外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主体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自主学习活动而产生的新的知识、经验、体验与感悟,如读后感、读书笔记、个人日记等。
  三、按生成内容的存在形式分,有生成的显性知识、技能与生成的隐性的情感、态度。
  1、显性的知识、技能,即知识、技能并非是在单纯模仿和机械记忆的过程中静态产生的,而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知识体系。此类生成是在对新信息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或较好的关系,并在此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深层认识。这些知识在解决问题中明显地起作用,但相对于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而言,它们又处于从属地位,是知识体系这棵“树”上冒出来的新枝芽。
  2、隐性的情感、态度,即情感、态度无法以正规的方式加以传递,也不能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参与来动态建构与生成的,是一种难以形式化的并且以整体经验为基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些新事物往往以一种感觉、经历、体验、感受、习惯和传统等直接经验状态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尚未完全概念化、格式化、明朗化,确确实实存在但又无法清楚表述。例如,在思品课堂中,解题经验的积累有助于直觉性题感的形成,“‘题感’指的是人们对问题的总体性感受,是思维定势正迁移的一种潜在表现,常体现为整体把握及成功思路的预感和预见。”这里所谓的“题感”,实质上就是长期的解题实践所生成的个体隐性知识。
  四、按生成的方式分,有个体生成的资源与群体生成的资源。
  1、个体性生成的资源,即个体在一定真实的情景中,充分调动自身原认知,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主动解释,生成个人的意义或自己的理解,实现对自身原认知进行重组或改造而获得生长。如,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文本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与知识经验;又如,教师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开发有个人特色地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个性化的教案、教学思路、课后问题解答,等等。
  2、群体生成的资源,即主体间在一定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特定的媒介进行交流与碰撞,相互启发与补充,在此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新认识。如,师生在平等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出新的思维、智慧与认识,等等。
  五、按生成内容所呈现的状态分,有认知类资源、情绪类资源、行为类资源。
  1、认知类资源,即师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上的状态;例如,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不同的认知状态通常从以下的表现中折射出来:学生的争议,学生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学生的质疑、学生的讨论、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学生的错误等等。
  2、情绪类资源,即师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情绪状态;例如,课堂上,学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状态,它们有的是从课堂外带来的,有的是由当时的体验而生发出的,学生或喜、或怒,或兴奋、或麻木、或平静、或激动,或紧张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观察,仔细倾听,学生的一声嘟浓,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表情,一个姿势也许正是他们内心感受的一种宣泄。
  3、行为类资源,即师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师生的一些行为常会伴随着多变复杂的情境出现,当它们以不良方式出现时,往往会影响到交流对话的氛围,而当教师把他们当作资源来加以转化时,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