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课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 周庆亮

【机构】 山东省宁阳第二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着力点,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点,更是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关键词:课程意识  专业发展  督导评估
  科学地执行国家课程,创造性地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倡导的,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要想践行这一目标,顺利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就应着力抓好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工程。因为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支点,是实现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助推器。
  一、课程意识的内涵及意义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教师,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则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叶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为讲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姜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9期提出:“要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等,可谓是振耳发聩,他强调了教师课程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大家知道,意识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是指人的头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美国著名教育家唐纳认为: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认识、分析、综合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状况和建设水平,是教师对课程理论的自我构建,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体现着对课程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教师课程意识的发展过程是由随意到自觉,由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系统,由弱到强的曲折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形成的真实写照和生动体现。
  二、教师课程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教师课程意识的养成犹如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足量的水一样,也有其特定的必要条件。
  1、良好的道德意识。世界著名学府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证明,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怀,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才能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地耕耘在三尺讲台,才能勇于担当。也正是有了强大的道德力量约束和激发,教师才会产生不竭的工作动力,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这些,正是教师课程意识自觉养成的关键因素。
  2、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严谨的钻研意识。“有墨而无识囿于一隅,有识而无学则失之浅窄”。教师正因为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真正地赢得“清渠常在”,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能真正收获到“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严谨的钻研意识则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引擎,更是教师课程意识养成的催化剂。正是教师具备了能动的学习意识和严谨的钻研意识,才培植了课程意识成长的沃土。
  3、较强的反思能力。“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材的取舍、方法的采用、课堂的构建、作业的设计等,只有不断的反思,推敲,总结,提炼,才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更有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
  4、自觉的实践意识。事实证明,“学习—实践—反思”是所有教学名师,乃至教育名家成功成长的轨迹。一个专业知识再宽广的教师,如果离开实践,也必将是“纸上谈兵”。这无益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更无益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自觉的实践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锤炼和提高的关键。
  总之,良好的道德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养成的前提;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严谨的钻研意识是教师课程意识产生的保障;较强的反思能力是教师课程意识培养的基础;自觉的实践意识则是教师课程意识养成的关键。
  三、教师课程意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教师课程意识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它是一个教师个体独立或者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对课程的选择、重组、构建和应用的过程。它真实地反映了教师的课程观、价值观、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课程执行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1、 课程的系统意识,凸显了教师课程的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
  课程是指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独特的教学情意和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作为教学的设计者和主导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科学地审视课程,结合实际的教况学情,在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中形成系统的课程意识,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和应用能力。
  2积极的课程参与意识,闪烁着教师的信念与热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已明确规定构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这项工作,如果教师观念陈旧,不肯积极参与,只靠行政干预,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改变观念,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是课程建设的首要条件。当教师有了课程建设的坚定信念和奔放的激情,其创造力和创新力才能得以激发,其研究成果和建设成果才会更加丰硕。所以最大可能地培养教师的课程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课程建设的主导者和设计者,由专家学者们的“旁听者”,蜕变为课程建设的“实践者”和“引领者”,他们实践中得来的“真经”,将更有助于课程建设工作步入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轨道。
  3、 教师课程建设的控制意识,彰显教师固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师在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会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取舍课程的建设内容和决定建设进程的快慢,使课程建设的内容更加科学,课程建设的体系更加合理。所以,课程建设中的控制意识是教师固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具体再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
  4、 课程的创新意识,凝聚着教师的智慧和力量。
  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是教材内容的重组和取舍,更是教师的再创造。那么,建构怎样的课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更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主旨,使课程建设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科学地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渴求,创新性地建构课程,使课程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5、特定的课程生成意识,反映了教师课程建设的追求与探索。                                 在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进程中,偶尔碰撞出的“火花”,或者不经意的“回眸”,都会使教师获得课程建设的“惊喜”,他们会自觉地科学分析,然后应用到课程建设中去——这就是教师课程建设的生成意识,也是教师课程建设的“润滑剂”。它会更有效地助推课程建设的发展,是教师课程建设的美好追求与积极探索的完美体现,更是教师课程建设由反思走向创新的阶段性标志。
  6、 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适应性和决策力。
  教师尝试进行的课程建设不是“海市蜃楼”,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凭借坚实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整合固有的教育资源而不断推进的。正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合理的取舍,科学的建构,才使课程建设体系更具层次性,科学性和教育性,也正是教师有了较强的课程决策能力,才使固有的课程资源得以充分地利用,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得到有益的培养。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教师的课程意识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1、独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因为教师个性不同、气质不同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每位教师的课程意识也不尽相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也正是由于教师的课程意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才会呈现出“百花齐放,各竞风流”的峥嵘局面。
  2、创新性。每一位教师在课程的建构和应用上都渗透了自己的价值观,凝聚了自己的美好愿望,其课程的开发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力图创新,使课程建设更具独特性和创新性。
  3、生成性。教师在开发和应用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借鉴、学习和吸收别人的得失经验,使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应用课程的意识更加鲜明,凸显一定的生成性。
  4、审美性。教师在开发课程和应用课程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认识和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它反映了教师的审美理想和知识水平。
  5、发展性。教师的课程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历经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弱到强,由随意到自觉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性。
  6、反思性。自觉的反思和不断的更新是教师课程意识养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传统观念的嬗变,教学行为的不断矫正,课程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多元的交流与沟通都为教师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契机,为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可能。
  7、实践性。课程意识源于实践,成长于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进程中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索,养成了特定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又潜移默化地支配着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并在实践中得以转化和提高,使实践性特征更加突出。
  8、多元性。教师应用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是一个“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借鉴了“他山之石”,又浸润了自己的特点,在寻找共性的基础上,适当地照顾了个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意识,突出了课程意识的多元性。
  四、教师课程意识的评估与考查
  教师的课程意识并不是显性的客观存在,而是“隐藏”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决定着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它具有强大的支配功能,支配着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的构建和培养学生方式的选择等。因而,我们在评估中可从上述几个层面入手,了解学校的师资建设情况,新课程的改革情况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
  总结
  良好的课程意识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主导作用,也对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评估中应密切关注,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只要把这些工作做细做实,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课程改革将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素质教育之花也必将会更加亮丽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