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任 健
【机构】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另据我国有关对中小学老师为对象的一次调查表明,有近二分之一的中学生存在各种适应性心理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说明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必要性。现在,我国中小学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条件的学校也已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中心,以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往往会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因而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因此,作为老师以及专业的辅导老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课程的增多压力增大,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其次是不良性格与不良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为依赖、固执任性。行为问题则突出表现为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等。再次是心理承受力差。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一点委屈挫折也受不了,使其很难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心中的苦闷也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等。
初中生心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要做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当前,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要和蔼、热情、宽容、耐心、作风民主,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处理问题公平合理,有幽默感,善于正面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不是去简单地责备,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体学生进行下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及时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采取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第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指导家庭教育。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校和社会、老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人生新的挑战。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往往会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因而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因此,作为老师以及专业的辅导老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他们顺利安全地渡过青春发育期,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我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课程的增多压力增大,比较突出的是缺乏学习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其次是不良性格与不良行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为依赖、固执任性。行为问题则突出表现为骂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等。再次是心理承受力差。他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一点委屈挫折也受不了,使其很难独立地面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心中的苦闷也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形成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突出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等。
初中生心理问题已成为目前学校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要做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入手: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当前,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要和蔼、热情、宽容、耐心、作风民主,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处理问题公平合理,有幽默感,善于正面教育。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不是去简单地责备,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对全体学生进行下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检查及咨询服务。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追踪了解,及时交谈,帮助他们建立克服危机的信心,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采取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这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
第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指导家庭教育。父母应该精心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为了共同的目标,学校和社会、老师和家长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人生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