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小学生数学错误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作者】 唐冬姣
【机构】 广西桂林市全州县城北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培养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的重要任务,更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尽管师生付出了很多心血,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是学生还是避免不了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等问题。每次数学检测,班内总有五分之二的人在计算上失分。望着学生的试卷,我很痛心。学生和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总是“粗心”。引起这“粗心”的原因其实有许多,要想降低学生数学的错误率 ,只有弄清楚真正的出错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错误。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错误成因及解决的对策。
一、 错误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县城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流动性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和亲戚看管,口算基础较差,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淡薄,缺乏自信,10以内的加减法都靠弯手指头来完成,速度慢准确率低。
2、 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再有识字量不多,审题能力差,题意不明,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
(二)主观因素
1、感知的错觉
小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粗略而不精确,有时会产生视错觉,学生经常把一个数字或运算符号写成与它相似的另一数字或运算符号。
2、 注意力的分散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思维不活跃,碰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会出现漏算的现象,造成错误。
3、思维定势
在计算中,常用习惯的思维方法,去解答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4、 “间歇性”遗忘
小学生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计算中常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产生错。在计算时需要眼看、心想、脑记、手写协调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便会出现差错。
5、 学习态度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学习用品不齐,有了铅笔,没橡皮、直尺,书写时乱涂乱画,常造成误看、误写的错误。计算时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些学生一次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三 )知识方面的原因
口算没过关,基础不扎实。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整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加以解决。如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出现2+7=8,13--9=5的现象,表内乘法出现二八十四、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运算顺序混淆不清如2×4--4×2,做成(2×4--4)×2。
二、解决对策。
1、重视首次感知
第一次感知的法则模糊,算理不清,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各种错误,而事后再设法纠正总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新法则时,尽可能地利用生动直观的媒体和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级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战”,以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同时要针对学生感知特点,加强学生易错的部分感知,如强调进位、退位、小数点的处理等,要专项练习乘法口诀,2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鲜明的印象。2、加强说理训练,消除思维定势
数学教学,重点要使学生理清计算的算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
3、精心设计,培养兴趣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开火车、闯关卡、计算大转盘,特别是采用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抢红旗等多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4、加强口算与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口算练习要做到课前3分钟,天天练,如凑十法的对口令,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你说2,我说8,8和2可以组成10,10--2=8,10--8=2,通过坚持不懈地口算训练,学生能熟能生巧,脱口而出,更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口算进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记牢,选择算法,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5、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1)书写与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书写潦草、不够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有的学生不打草稿,口算失误的。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准备草稿本,而且书写工整。老师要经常督查学生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2)认真审题的习惯。多读题,读懂题,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看清每个数和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3)要有简算意识。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如计算16×25可以把原式变为25×4×4=100×4=400,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
(4)养成验算的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检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还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重视错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平时批改作业中,教师要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要求学生也准备一本错题本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会大大提高。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样亦步亦趋,逐步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细心地观测,经常地督促和长期的培养,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 错误成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县城学校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流动性大,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和亲戚看管,口算基础较差,家庭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淡薄,缺乏自信,10以内的加减法都靠弯手指头来完成,速度慢准确率低。
2、 学生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不能正确认识口算的重要性,再有识字量不多,审题能力差,题意不明,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
(二)主观因素
1、感知的错觉
小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粗略而不精确,有时会产生视错觉,学生经常把一个数字或运算符号写成与它相似的另一数字或运算符号。
2、 注意力的分散
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差,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思维不活跃,碰到比较复杂的题目时会出现漏算的现象,造成错误。
3、思维定势
在计算中,常用习惯的思维方法,去解答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错误。
4、 “间歇性”遗忘
小学生记忆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在计算中常常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产生错。在计算时需要眼看、心想、脑记、手写协调进行,不能顾此失彼,否则便会出现差错。
5、 学习态度的原因
部分学生缺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心态。如学习用品不齐,有了铅笔,没橡皮、直尺,书写时乱涂乱画,常造成误看、误写的错误。计算时不论数的大小,能口算的全部口算,有些学生一次测验下来连一张草稿纸都没有,直接写在桌面上,垫板上,甚至手心背上,……思想上的不重视,必然导致计算上的经常出错。
(三 )知识方面的原因
口算没过关,基础不扎实。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整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加以解决。如20以内的加减法不熟练,出现2+7=8,13--9=5的现象,表内乘法出现二八十四、六九四十五等错误,在混合运算中对一些运算顺序混淆不清如2×4--4×2,做成(2×4--4)×2。
二、解决对策。
1、重视首次感知
第一次感知的法则模糊,算理不清,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各种错误,而事后再设法纠正总是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新法则时,尽可能地利用生动直观的媒体和教具,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级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战”,以起到强化信息的作用,同时要针对学生感知特点,加强学生易错的部分感知,如强调进位、退位、小数点的处理等,要专项练习乘法口诀,20以内的加减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正确、鲜明的印象。2、加强说理训练,消除思维定势
数学教学,重点要使学生理清计算的算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计算的方法。
3、精心设计,培养兴趣
计算枯燥乏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胜心强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例如开展找朋友、开火车、闯关卡、计算大转盘,特别是采用小组竞赛、男女生竞赛,抢红旗等多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4、加强口算与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口算练习要做到课前3分钟,天天练,如凑十法的对口令,师生对口令,生生对口令,你说2,我说8,8和2可以组成10,10--2=8,10--8=2,通过坚持不懈地口算训练,学生能熟能生巧,脱口而出,更利于提高笔算的速度和计算正确率。口算进行时,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清、记牢,选择算法,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训练和发展。
5、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1)书写与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书写潦草、不够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有的学生不打草稿,口算失误的。针对这种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准备草稿本,而且书写工整。老师要经常督查学生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2)认真审题的习惯。多读题,读懂题,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看清每个数和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3)要有简算意识。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提高计算能力。如计算16×25可以把原式变为25×4×4=100×4=400,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
(4)养成验算的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检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还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6、重视错例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平时批改作业中,教师要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要求学生也准备一本错题本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计算准确性会大大提高。
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比较漫长、耐心细致的过程,也是数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计算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从细处入手,正确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认真分析学生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这样亦步亦趋,逐步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细心地观测,经常地督促和长期的培养,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