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综述

【作者】 吴小霞 王 萍

【机构】 海南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国际社会开展了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卓越教师”计划。卓越教师培养优秀人才,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本文查阅文献,阐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研究的背景,标准论证、培养模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等内容。
        关键词:卓越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1. “卓越教师”计划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积极推动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促进小学教师全面发展,是国际社会为使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共同举措,也是革除现行课程的弊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发表了《国家为培养 21 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明日之教师》两个报告,旨在促进卓越教师的养成[1]。1999 年,澳大利亚出台了《21 世纪教师》,主要包括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专业发展水平的“卓越教师”计划,各地方政府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境加以实施和落实[1]。2004年,英国教育部和“伦敦挑战”项目组共同发起 “卓越教师计划”[1-3]。2011 年,英国政府发布了题为《培训下一代“卓越教师”》的教育政策咨询意见稿,文件中对如何加强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师教育合作、加大财政激励、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3]。2012年,德国科学联合会推出联邦与州进行“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方案,方案强调实践导向的学科教学法和培养过程的实践实习时教师教育固有的组成部分[1,4]。
        2.研究内容
        2.1关于“卓越教师”计划政策解读
        目前,我国卓越教师计划的研究者,有些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和中国教育现状来研究论证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7]。有的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解读卓越人才实施的背景和重要性[6-9]。有的与其他国家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比较,来谈我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0-12]。 
        有的研究结合其他国家“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与研究,谈对我国“卓越教师”培养的启示和借鉴价值[3,13,14]。
        2.2关于“卓越教师”标准论证
        有许多文章对于“卓越教师”的标准进行了探讨和梳理[5-7,15-19]。柳海民[15]认为卓越教师理想的规格是“专业精神朴实高尚;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专业能力卓著出色。”黄露、刘建银[17]从37位卓越教师的传记内容中提炼出“卓越教师”的特征为:“强烈的职业动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人魅力;灵活的教学行为;高效的学生管理。”毕景刚,韩颖[7]认为卓越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教育信念、敦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育思想、娴熟的教学技能、敏锐的实践与反思能力、自主的专业发展以及过强的创新能力。”李胜清[18]认为卓越教师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德者,现代教师教育技术的践行者,复合型的高素质教师”。刘湘溶[19]认为,“作为一位卓越教师要具有:包容进取的教师德行;教师文化所浸染的胸怀教育、坚持理想、从容淡定的教师气质;广博的知识素养和深厚的文化涵养;过硬的教育实践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特征。”还有专家把卓越教师的特点概括为“乐教、懂教、善教、会教”。
        总之,立足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围绕“卓越”这一关键词从教师教育情意、教师伦理道德、教师教育教学知识、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等方面论证了卓越的表现和特征。
        2.3关于“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还有许多文献结合本院校的实践经验介绍卓越人才培养的模式。
        合肥师范学院[20]提出“叠加嵌入式”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即把综合化的理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学科专业教学中,将分层次渐进式全程化的实践实训环节叠加到理论教学过程中,与地方中小学合作施行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校内与校外的双向指导。
        扬州大学[21]提出本科小学卓越教师“五模块、三层次、一主线”的课程体系。五模块,即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五个模块:文化通识课、教育专业课、学科专业课、专题研究课、实践技能课。三个层次即以文化通识课为塔基,以教育专业课与学科专业课为塔身,以专题研究课为塔尖,一条主线即实践技能课贯穿思念学程始终。
        西华师范大学[22]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聚焦在四年的课程安排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细目上,课程体系依旧是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个方面。
        有的在培养学制上下功夫,提出“2+2”甚至“3+2”的模式。重庆师范大学[23]提出“5+2+1 ”的培养模式。所谓5是指师范生进入大学后的前5个学期在大学集中学习,学习专业课程,强化技能训练;所谓2是指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进行为期2个学期的嵌入式实习;所谓1是指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 第8学期) , 从实验区的基地校回到大学后进行教学心得和教研成果的总结,进而撰写毕业论文,提升学术涵养。
        湛江师范学院[24]探索“实施合作共赢协同创新的协同培养模式”。
         此外,盐城师范学院、湛江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24-26]都对卓越教师培养从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方案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阜阳师范的陈勇[26]提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张永玲[27]建议卓越教师培养应该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
        2.4关于卓越教师的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的研究
  如何从师范生中选拔“卓越教师”的培养苗子,如何在政策上支持卓越教师的培养,王志广[28],以闽南师范大学培养“卓越教师”的教育改革研究为例,从理论素养、学科知识、实践智慧三个方面建构教师卓越素养分层评价指标体系。
  杜晓梅[29]介绍了盐城师范学院关于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研究之“关于学生的选拔”经验。上海师大[30]在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的选拔上主要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那些热爱教育愿意从事教育品德优秀的师范生。
        2.5关于教学方式及其实践教学的研究
       倡导“卓越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加强教学技能的训练的实践探索,实践实习的管理与强化研究等[19-22,31-34]。重视实践训练是卓越教师培养的共识,不同的是,有的研究重在每个阶段的实训内容,有的研究重在见习和实习的方式和内容,有的通过国培定岗实习加强“卓越教师”的实践能力训练。
        湛江师范学院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研,主要采取基于行业经验和环境的学习,基于项目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本位的学习方式,强调实践+问题+工作坊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工作坊中探讨问题,再回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19,24]。
        刘如月[35]的硕士论文,借鉴了美、英、德、日四国的教师实践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实践课程体系、质量保障三个方面建构了卓越教师全程化实践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2.6关于“双师建设,协作培养”的探索和研究
        在“卓越教师”培养研究的文献中,很多都提到了与中小学合作的问题,都意识到中小学参与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性,中小学优秀教师参与培养指导的重要性,有的学校聘请中小学名师做“卓越教师”的导师,聘请专家名师为师范生讲座开教学技能课,并通过政府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和培养基地,如四川师范大学[36]。
        总之,国内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卓越教师的标准和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理论上的建构和实践上的探索对对我国进一步实施开展“卓越教师”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但是,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3.研究展望
        3.1小学全科教师所具备的的知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已有的研究对卓越教师的标准从师德、师智、师能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具有借鉴价值,但对小学全科卓越教师所需要的具体的知识与能力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和细化。
        3.2小学全科课程体系还有待于完善。
        已有的研究对“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大都从综合素质、文化素养、教师能力等方面建构,但是如何深度融合小学各学科知识,如何整合人文、科学和教育课程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3.3高校、政府和小学的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有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与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实践基地进行合作培养卓越教师的行动,但是如何深度合作,如何依靠政府的力量把中小学和培训机构也纳入到卓越教师的培养组织中来,还需要深入调研,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新途径。
        3.4全程实践的学习方式需要深入研究
        已有的教师教育研究和实践都非常重视教育实践,从教育见习实习到平时的演练都做了有益的探讨。如何把理论和实践能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如何进行临床式的教学,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和感受,如何学以致用,如何得到真正的教学实践能力还值得深入研究。
        3.5“卓越教师”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于教师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的研究较少,还需要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卓越教师”标准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3.6保障机制的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
        双师教师的选拔与任用,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选拔和参与,是需要政府、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多方沟通合作研究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
        总之,前期的“卓越教师”研究主要是针对本科阶段各学科的“卓越教师”培养,而如何培养小学全科卓越教师还是一个新课题、新任务。
        参考文献:
        [1]马毅飞.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卓越取向——以英、美、德、澳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例[J].职业与终身教育.2014,8:29-33
        [2]曾鸣,许明.英国职前教师教育新政策探析——聚焦《教育的重要性》和《培训下一代卓越教师》[J].外国教育研究.2012,8:114-121
        [3]王东杰,方彤.英国“卓越教师计划”研究——兼谈对我国“国培计划”的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8:62-64
        [4]逯长春.德国教师教育政策新动向——“卓越教师教育计划”:推行与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4):92-96
        [5]李胜清. “卓越教师”创新培养改革的语境辨析[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548-551+560
        [6]毕景刚.“卓越教师计划”之背景、内涵及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1):33-35
        [7]毕景刚,韩颖.“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内涵及实施策略[J]. 教育探索,2013,12:108-110.
        [8]刘久成.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标准·途径[J]. 现代教育论丛,2011,Z1:2-6.
        [9]金业文.“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35-39
        [10]杜瑞军.从教学学术到教学实践:卓越教师基本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1):119-126
        [11]王景明,欧阳文珍.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探析——以江苏师范大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视角[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S4:11-14
        [12]周春良. 卓越教师的个性特征与成长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3]王琰,管桢,吴宸灏.国内外师范高校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2014,9:102-103
        [14]王颖华. 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92-99
        [15]柳海民,谢桂新. 质量工程框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与课程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6-101.
        [16]刘径言,郑友训. 卓越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征及职前教育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07:55-57.
        [17]黄露,刘建银.中小学卓越教师专业特征及成长途径研究——基于37位中小学卓越教师传记的内容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3:99-104
        [18]李胜清.卓越教师的理论形象及其身份特点建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0-42
        [19]刘湘溶.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8-11
        [20]胡昂,何青青.“叠加嵌入”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31(2):96-98
        [21]刘久成,潘洪建,郭兆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与训练体系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9,2:17-18
        [22]刁永锋,高思超,冯明义.地方师范大学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探索与实践[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4):22-25
        [23]杨思帆,梅仪新.“卓越教师计划”与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目标[J].教学研究.2013,36(5):97-100
        [24]左兵.协同创新理念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40-43.
        [25]刘利平,朱广东.浅谈卓越教师的标准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2,26:45-46
        [26]陈勇.“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高师院校生命教育的思考与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0-132
        [27]张永铃. 卓越教师及其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8]王志广.简论教师“卓越素养”分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基于闽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改革的研究[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29]杜晓梅.卓越教师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研究——关于学生的选拔[J]. 学理论,2014,09:248-249
        [30]徐晶晶. 走向卓越 上海师大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率先之探[J].上海教育,2014,06:26-31
        [31]甘涛. 实习基地建设与“卓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研究[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04:120-123.
        [32]安仲森,王欣.论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创新[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5):87-90
        [33]李胜清.“卓越教师”创新培养的现实途径与实践机制[J].蚌埠学院学报2014,3(4):126-129
        [34]周大伟,李根全,张萍,宋金璠.基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5):140-143
        [35]刘如月. 卓越教师全程化实践培养模式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4.
        [36]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1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重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Hnjgzd2014-16)卓越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吴小霞(1979.5-),女,汉族,硕士,讲师,山东泰安人。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王萍(1967.12--),女,汉族,江苏省铜山县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