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新课程环境下学生课外阅读的策略及反思

【作者】 宋巧云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从促进孩子持续阅读的角度来看,有表现就是最好的,又表现就是有热情、有兴趣、有欲望。我们在过去犯的错误就是把课外阅读的教化功能看得过重,认为阅读是一件很高尚的事,阅读应该能够导向人的行为变得“健康向上”。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经典   阅读收获与思考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对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有重大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的课外阅读将会显得更加重要。为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抓好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指导好学生的课外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于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问泉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
  2、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 
  3、引导孩子读经典名著,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对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四大古典名著,也不仅仅是国外的《唐·诘科德》、《约翰·克利斯多夫》等,成人世界的经典当然可以成为儿童的经典,但是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爱的教育》、《神笔马良》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尼斯的故事等。一般来说只有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并能促进他们进一步完美地发展的课外读物,才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才能敞亮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经典。
  二、“儿童急走追黄蝶”——追求课外阅读的理想方式。
  有了好书、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接下来我们应该考虑孩子们应该怎样读书?2002安徒生奖得主钱伯斯认为: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是否能把自己作为读者的热情传导给孩子,是否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激情。
     1、开放性的阅读方式
  课外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它是依据孩子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对待孩子的阅读方式,我们要以宽容一些,更宽容一些。如果孩子对课外读物感兴趣他当然会将自己的小脸埋进书页里面去,直至废寝忘食;如果翻动了书本的三页,还不能吸引住孩子的目光,那就不能责怪孩子,那只能是书本身的问题了。
   2、减轻孩子的阅读负担
  我们还往往把课外阅读单单视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单单视作提高写作水平的途径,其实这是鼠目寸光,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于是,就有许多关于教孩子读书的书,比如教材和教辅;老师们也有许多教孩子们读书的技巧,比如如何读懂一个词、一句话,如何去回答一篇文章通常可能会有的提问等,总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有关方法和技巧的东西。但是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如何才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阅读的欲望?
  三、“万紫千红春满园”——珍视孩子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我们怎样面对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体验?这又是一个很现实很严峻的问题,因为阅读总有体验我们必须要面对;因为体验的不公正遭遇是会影响阅读的动机的我们一定得谨慎。
  1、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
   2、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
  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
  几点反思:
  1、孩子们有的有点偏重于课外阅读了,似乎有些忽视课内阅读的文章的现象。
  2、还有的孩子感到负担重,不能够完成课外阅读的量,这需要我多鼓励,慢慢来。
  3、有一些孩子读书兴趣不是很浓厚,专注于别的游戏。
  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想到了一些好办法,正在尝试中:
孩子们喜欢游戏、喜欢表现、喜欢攀比,利用游戏可以创设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比如设计各种游戏式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如果表现的方法就是看谁阅读、背诵、写出文章,谁就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就能赢得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并得到老师的赞扬和一定的奖励。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孩子的阅读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