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 李松云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太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案例研究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方法策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特别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提出了“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一、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每课教学中都有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重点”设计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指出。例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盲点”设计问题
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例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教师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教师可以设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3、抓“发散点”设计问题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例如: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果教师把这一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只是机械地理解。而利用发散性思维,效果就大不一样。()÷9=5……()。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遵循学生认知设计问题
1、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
现代信息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2、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真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3、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三、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不同之处,就是小学数学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而且伴随着高度的概括。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上升为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在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法则的运用、解题的思路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
1、对数学概念问题的设计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是学习、领会这一知识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对数学应重点理解。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分数”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分数这个概念?定义中有哪些关键性的字眼?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你能举出这个概念的一般例子吗?它有何作用?
2、对数学法则问题的设计
在小学数学中,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提高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对数学法则问题设计。例如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数学法则问题设计的思路可以这样:这一法则的条件和结论、关键字眼是什么?这一法则的注意点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一法则?
3、对数学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
小学数学例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如:“求一个数与它几(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教师出示例1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设问: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无其它解法?哪种方法最好?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将有什么结果?解这题所用方法对解决其它问题有什么启发等等。
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时教师还必须感情投入,构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到在探求真知面前人人平等。教师最大的价值在于创设情境,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使学生成为求知的主人,求知的成功者,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并享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康丽;小学应用题中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段丽莎;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集中编排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方法策略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意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有意识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顶峰。特别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中提出了“数学课堂提问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问题,以便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提问。
一、围绕“重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每课教学中都有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围绕“重点”设计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种类型的设计:
1、通过“模糊点”设计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知识,对这些模糊点必须予以澄清。而设计恰当的问题进行提问,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分析失误指出。例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
2、抓“盲点”设计问题
所谓“盲点”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实际运用中又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例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教师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教师可以设问:“1”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因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3、抓“发散点”设计问题
发散性设问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指对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正面和反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的方法,思维的方向由一点发散出去,不断扩至各种渠道、各个侧面、各个角度,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例如: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如果教师把这一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只是机械地理解。而利用发散性思维,效果就大不一样。()÷9=5……()。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引导学生思考:先填哪个括号?为什么?在不知道被除数的情况下,余数有几种可能?最大填几?为什么?在多种答案中巩固所学知识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小于除数的数都可以作为余数,在巩固中将旧知逐步延展和深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遵循学生认知设计问题
1、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
现代信息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2、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真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3、符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三、突出数学学科特点设计问题
小学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有不同之处,就是小学数学有高度的抽象性。数学的抽象有着丰富的层次,而且伴随着高度的概括。任何抽象的数学概念、命题、甚至数学思想和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具体、生动的现实原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上升为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在由抽象到具体,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因此,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法则的运用、解题的思路都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
1、对数学概念问题的设计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是学习、领会这一知识内容的基础,在教学中对数学应重点理解。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这样设计问题,“分数”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分数这个概念?定义中有哪些关键性的字眼?为什么要这样定义?你能举出这个概念的一般例子吗?它有何作用?
2、对数学法则问题的设计
在小学数学中,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提高解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重视对数学法则问题设计。例如对“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数学法则问题设计的思路可以这样:这一法则的条件和结论、关键字眼是什么?这一法则的注意点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一法则?
3、对数学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
小学数学例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起点,习题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例题与习题问题的设计。如:“求一个数与它几(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教师出示例1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设问:题目的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无其它解法?哪种方法最好?改变题目的某些条件,将有什么结果?解这题所用方法对解决其它问题有什么启发等等。
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时教师还必须感情投入,构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到在探求真知面前人人平等。教师最大的价值在于创设情境,适时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克服思维障碍,使学生成为求知的主人,求知的成功者,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心理,体会并享受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康丽;小学应用题中发展学生初步推理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陈会;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现状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段丽莎;小学数学教材“解决问题”集中编排的比较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