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的语言艺术

【作者】 宋利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晨光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教学语言是表达情感、传递知识的工具,是课堂中“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师生之间的桥梁。初中生物课程需要有艺术特色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运用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可接受性等特点的有声语言,还要运用表情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使声、像、情、趣融合为一体。掌握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展开课堂教学,增强生物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趣味性和高效性。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生动形象
  教师成功的运用形象的教学语言,并加以表情、手势、声调等体态语言,这种将情、形、声融为一体的信息表达,就能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积极性,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改变对生物学学习的轻视现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并在语言的生动形象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
  一、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一节课开始的短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选择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导言是十分重要的。教授的内容不同,导言所选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日常比较常见、但又不太引起注意的现象谈起,引出课题。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设计如下导言:许多同学都以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动物进行呼吸作用。事实上,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我们新买回的苹果香甜可口,放久了则味道大不如新买的,原因就是苹果的组织细胞内部进行呼吸,把一部分糖分解了,萝卜等蔬菜也有如此现象。这说明植物的呼吸作用不仅存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策略
  1.把握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思想性
  中学教育的对象是接受基础教育的中学生,教师的语言是否规范,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这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指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符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生物学中的术语是生物学上用来表示物质及其变化,其中的概念等专有名词和科学广开言路,如细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教师要准确地运用这些术语都会学生正确地运用生物学术语去打开生物学思维之路。生物学教学语言的思想性也很重要。思想性是指要正确的方法,观点去阐明教学内容,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这还体现在语言的音调上,老师的语调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听课的注意力,培养思想感情等都能产生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
  2.把握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必须富于启发性,善于引导学生开展思维,分析,判断和概括,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地进行学习,启发性语言要源于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教学形式的设计。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时,我们可以先从光合作用的实质展开,引导学生通过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启发引导学生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结论。
  3.把握教学语言的流畅性,节奏性和生动性
  简要流畅性表现在教学语言应言简意赅,在讲授时,教师要做到不蔓生枝节,惟恐不全而添枝加叶,只要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可以讲明白的就不要用复杂的语言,尽量做到简明,透彻。教学语言的节奏性表现在根据教学内容,有高有低,有快有慢,有轻有重。教学语言应吐字清楚,声音高低和速度适宜,语调自然而又抑扬顿挫,使之带有节奏感,这样学生听课就不容易疲劳,在讲到教学内容的重点或者难点时,老师应加重语气,放慢速度,这样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比如在讲述人的心脏位置相对偏左后,可一语双关,“原来人心本来就长得偏,所以也难怪人们总有点偏心眼”。又比如,在开始导入《细菌》这一节新课时,老师可以故弄玄虚:“同学们,下面开始给大家派礼物,请大家伸手来接。”然后直接和几个学生拍一下手,就说礼物已经派送下去。这样必然引发学生的不满,老师则可以借机强调已经派送了大量大家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为接下来开展《细菌》这一节的学习做一个铺垫,同时这个插曲也激发了学生注意和兴趣。
  教师的语言表述在保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能做到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并在一定范围内带有幽默感,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也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或者让学生在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就进入课堂,最好的方法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出发,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不同情景中灵活运用成语、谚语、顺口溜、俗语、口诀,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课堂感染力。如讲根尖分生组织结构特点时,可运用广东话“皮薄馅靓”来比喻形容其细胞特征,就显得形象易记;在讲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时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此话加以印证。这些众人熟知的语言其实包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方面的道理,语言既精练,又形象通俗。
  总之,生物教学语言的两大特点就是要生动有趣和声情并重。课堂上老师的语言要新颖,同时还要注意体态语言,生物本身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参考文献:
  [1]覃干越.生物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探析[J].《中学生物教学参考》,2011.02
  [2]杨凯.生物教师教学语言探微[J].《教学与研究》,2012.07
  [3]陈继贞.略论生物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J].《中小学教育》,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