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教学型大学基础物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作者】 刘朝霞 楚合营 张景川

【机构】 新疆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文中结合教学型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及大学基础物理学课程的自身特点,主要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的角度,对“大学基础物理学”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基础物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型大学;课程设计
  大学发展应该以教学为主还是科研为核心,长期以来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论题。大学应成为教学、科研两个阵地、两个中心,这不仅是我国大学办学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先进国家发展高教事业的成功经验。教学型大学是以本科教育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本科学历的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级研究型后备人才的大学,其突出特征为学校以培养本科生为核心任务,承担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学任务,拥有学士学位的授予权[1]。我校自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之后,将学校目标定位于教学型综合性大学,为适应学校发展规划的需要,结合学校和课程特点的教学改革成为首要任务。
  大学基础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工农业生产,都有着大量的物理问题。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是最主要的问题。文章结合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自身特点,对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
  1优化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
  教学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人才、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不同。它主要实现教育教学职能,以教学为中心,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适应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2]。
  大学基础物理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必须基础课程。通过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实创新等能力[3]。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物理知识的新科技及交叉学科不断发展,大学物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内容不断拓展和更新,教材知识量显著增加[4]。不同的专业由于其自身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差异,对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也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如何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科学地选取教学内容并合理重组,是教学环节设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1.1课程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分类处理,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
  打破大学物理教材固定的章节顺序和结构,按照专业不同模块化重组教材内容[5]。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为三大类:基础概念知识模块,专业侧重知识模块,近现代物理知识模块。将各个模块的教学课时重新分配,重点放在专业侧重的知识模块。教师在课程开始时详细讲解基础概念,使学生掌握初步的学习基础,然后根据专业不同选择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例如对工程机械类专业选择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对电子、计算机类专业侧重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等,对生物化学类专业则加强流体力学、热学及近代物理相关内容。
  1.2 实验内容与理论知识实现同步化
  加强实验教学,适时巩固理论知识,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通常是以讲解原理定理为主,学生很难形象的理解掌握,在相关实验的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指导,使得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有了理论基础并动手实验,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开展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自己设计、实现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之后一直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进行的方法,实验学时从开课3周之后,学生学习了对应理论内容之后及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能及时理解和巩固,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统筹安排体系的相关课程
  大学物理课程是与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课程紧密相关的,把相关课程贯穿起来,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既有利于大学基础物理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又能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在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先后关系,实现统筹安排。例如要在学生学习了高等数学基础之后安排大学基础物理的学习,将理论力学、电磁理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基础物理课程之后,这样才能做到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衔接和过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6]。
  2 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大学物理课程的原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通常理论教学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1 教学手段要多元化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及视频媒体相结合,从声像动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通过飞机、轮船、火车的运动路线帮助学生理解自由度;通过门窗、车轮的转动及摇头风扇的转动引出转动的分类;用健身园的运动器材让学生体验动作改变和转速的关系,引导出角动量守恒等。这些方法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规律,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教学组织安排,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根据其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使学生根据教师和书籍提供的资料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列举一些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也可以描述新发现的科学现象和新技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7]。
  在讲解比较难懂的原理定理时,可以采用同伴教学法,通过学生提前预习、分组讨论,同伴教学和反馈信息掌握学生学习的进程,选择普遍的难点有重点的讲解,然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课堂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协同学习[8]。
  3 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生视野
  课堂教学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必然包括课外的学习任务,但是现在很多课程往往忽视了课外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也习惯了下课就甩手不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之外,适量安排课外的学习任务可以巩固教学效果,除了课后作业之外,可以介绍本课程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况和发展动态、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及著名专家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技术瓶颈等[9],推荐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专业知识上更好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本文主要结合社会发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学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和大学基础物理课程的课程特点,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从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实施方面对大学基础物理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不断调整,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时明德. 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信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2)
  [2] 王耀中. 关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3]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基本要求[J].物理与工程,2006,16(5)
  [4] 杨爽,许琰,吴闯.应用型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
  [5] 陈修芳. 大学物理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科技视界,2014,19
  [6] 刘刚,耿夫利. 浅谈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的教学关系[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1,6
  [7] 朱国根. 让实验探究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0
  [8] 张萍,刘宇星. 同伴教学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J].物理与工程,2012,22(1)
  [9] 李光洲,周晓明. 现代科技与基础物理教学现代化[J].大学物理,1997,16(5)
  作者简介:刘朝霞(1981-),女,河南许昌人,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
  资助项目: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课题(TDGJ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