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用“生活化课堂”开启化学启蒙教育之门
【作者】 方扬平 秦 勤
【机构】 江苏句容市后白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化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化学启蒙教育呼唤“生活化课堂”。建构“生活化课堂”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创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引导自主探索,促进学生参与。
关键词: 化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课堂建构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然而自从初三开设化学课程以来,由于受“应试”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异化,化学课堂走进了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和经验没有关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厌学化学、畏惧化学、害怕实验等成了当下很多初中生的普遍心理。当中学教育“淡化化学”的现状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的同时,也将目光和希望投向了没有太多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一、初二乃至更早的小学教育。
在越来越重视启蒙教育的今天,科学地探索启蒙教育的方式和路径逐渐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对16岁以前的少年儿童尝试性地进行化学启蒙教育更成为当前国际关注的新方向。国外将化学实验应用于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有多年历史。由美国高校举办的“Chemistry Abounds”化学巡回展出,美国化学会的“Chemistry for kids”项目和“Super Saturday”课外活动等都成为美国小学生初识化学、享受化学乐趣的重要机会。化学工业发达的德国特别开办了德国儿童大学,这种儿童大学的初期形式叫“哈利·波特魔术班”,实际上是以魔法般神奇的趣味化学实验讲座去吸引儿童。世界化工业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首创了欧洲第一个互动式儿童化学实验室,名为“小小化学家”,目的之一是宣传化学对人类的有利有用之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在生活中找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以生活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知识的价值,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践行教育的价值。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内化素养,掌握生活本领,从而获得更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便将来更好地生活。
如何使化学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经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课题。化学知识本身就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选取学生广为熟知的生活题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
1.情境导入生活化,激发求知兴趣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 向积雪上撒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 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猜想、探究、体悟,从而了解化学问题。
“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的简化教学、解决很多复杂而抽象的问题,所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2.课堂设计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产生思考。当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时,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欲望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气炎热,鸡蛋易变质,你能为没有冰箱的家庭想出简单方便的鸡蛋保鲜方法吗?”帮助分析:蛋壳看似严密,事实上表面有无数小孔,蛋里的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刚一露出小孔,如果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就可以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封住小孔,使蛋壳形成密封,这样可以使鸡蛋保鲜。
在知识飞速膨胀的当今时代,知识是不可能学得完的,因此学生要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和所学书本知识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总而言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
3.实验探究生活化,培养实践能力。
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化学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特殊桥梁。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因此,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善于寻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元素,选择新的实验视角和研究视角,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双氧水制氧气的催化剂的理解二氧化锰可设计实验—寻找生活中的替代品来进行;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防止自己心爱的自行车生锈;你能否用干电池外壳的锌皮和白醋反应来获得一只氢气球……
教师注重在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到如何去观察、询问、规划、实验、归纳、分析,同时他们的批判、创造等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特别是以实验或实地观察的方式去进行学习,更能够使他们获得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化学实验活动,了解到探究过程中细心、耐心与实证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化学这门神奇的科学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逐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意识。
4.习题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此类训练题的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对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作为粮食瓜果的保护气”这个知识点,可设计生活化训练,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有些食品包装袋中填充某些气体以防止食品受挤压而破碎,下列气体中最有可能作为食品包装袋中的填充气的是:A.氧气 B.氮气 C.空气 D.稀有气体。这样把单纯的氮气性质的考察巧妙地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大为提高。
5.实验器材生活化,引导自主探索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应该善于利用廉价的材料,降低实验成本,扩大实验机会。为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化学实验,器材应尽量生活化并具有一定安全性,最好为学生所熟悉。可以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做什么大实验,而是在玩。例如,用眼药水瓶代替滴管,用筷子或塑料小棒代替玻棒等。在药品的选择上,也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像白醋、食盐水、果汁都是很好的酸、碱、盐液体,还有可以用贝壳或鸡蛋壳来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等。材料的提供也要少而精细,安全卫生,便于学生操作。尤其避免使用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毒性大的药品,避免应用高温反应和剧烈反应做实验。取材的生活化是化学实验应用于科学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保障,不但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实验中,让他们在操作实验时感到玩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重复实验,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6.教学方法生活化,促进学生参与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生活化。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会,组织学生通过正方和反方辩论来理解二氧化碳的“功”与“过”。除运用辩论会、社会调查等生活化活动组织教学外,还可以模仿 “挑战主持人” “一站到底”等电视栏目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走向生活化的有效形式。
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即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将大量地引入生活实践素材和活动,通过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针砭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弊端,激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以全面发展。只要用好“生活化课堂”这把钥匙,必定能帮助我们开启化学启蒙教育之“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保志明.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
〔3〕杨厚元.让化学课堂体现生活味.《学周刊》.A,2010(7).
关键词: 化学启蒙教育 生活化课堂建构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然而自从初三开设化学课程以来,由于受“应试”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学化学教学发生了异化,化学课堂走进了知识传授和习题训练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他们所学的化学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和经验没有关系,学习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厌学化学、畏惧化学、害怕实验等成了当下很多初中生的普遍心理。当中学教育“淡化化学”的现状引起化学教育工作者深刻反思的同时,也将目光和希望投向了没有太多升学考试压力的初一、初二乃至更早的小学教育。
在越来越重视启蒙教育的今天,科学地探索启蒙教育的方式和路径逐渐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对16岁以前的少年儿童尝试性地进行化学启蒙教育更成为当前国际关注的新方向。国外将化学实验应用于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有多年历史。由美国高校举办的“Chemistry Abounds”化学巡回展出,美国化学会的“Chemistry for kids”项目和“Super Saturday”课外活动等都成为美国小学生初识化学、享受化学乐趣的重要机会。化学工业发达的德国特别开办了德国儿童大学,这种儿童大学的初期形式叫“哈利·波特魔术班”,实际上是以魔法般神奇的趣味化学实验讲座去吸引儿童。世界化工业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首创了欧洲第一个互动式儿童化学实验室,名为“小小化学家”,目的之一是宣传化学对人类的有利有用之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在生活中找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所以生活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发现知识的价值,在教育中感悟生活的意义,在生活中践行教育的价值。所谓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内化素养,掌握生活本领,从而获得更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以便将来更好地生活。
如何使化学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做到贴近经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需要,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课题。化学知识本身就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选取学生广为熟知的生活题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关键。
1.情境导入生活化,激发求知兴趣
现行化学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甚至手中的一张纸,呼出的一口气都成了学生自己的研究学习对象,这样的学习易被接受。直观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 向积雪上撒盐为什么会使雪融化? 碰了醋的紫甘蓝(紫白菜)怎么变红了等等,通过大量具体的、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引导学生感受、猜想、探究、体悟,从而了解化学问题。
“生活化”导入资源,主要包括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现象、重大的社会事件、熟知的文学和历史素材等等。现实生活能帮助我们的简化教学、解决很多复杂而抽象的问题,所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能力实际和社会实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各种化学问题的意识。
2.课堂设计生活化,提升创造能力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课堂,作为教师还应该注重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问题,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所见所闻产生思考。当学生一旦感到所学的东西被派上“用场”时,求知的劲头会更大,跃跃欲试的欲望会更强烈,对于延伸课堂、激活知识、提升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难溶于水的碳酸钙之后,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夏天天气炎热,鸡蛋易变质,你能为没有冰箱的家庭想出简单方便的鸡蛋保鲜方法吗?”帮助分析:蛋壳看似严密,事实上表面有无数小孔,蛋里的细胞呼出的二氧化碳刚一露出小孔,如果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就可以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封住小孔,使蛋壳形成密封,这样可以使鸡蛋保鲜。
在知识飞速膨胀的当今时代,知识是不可能学得完的,因此学生要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才能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和所学书本知识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问题。总而言之,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暂时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探究潜能,指导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实验、猜测、推理、创造等活动。
3.实验探究生活化,培养实践能力。
实验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化学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与所学知识的特殊桥梁。学生在动手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因此,要努力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善于寻找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生活元素,选择新的实验视角和研究视角,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双氧水制氧气的催化剂的理解二氧化锰可设计实验—寻找生活中的替代品来进行;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防止自己心爱的自行车生锈;你能否用干电池外壳的锌皮和白醋反应来获得一只氢气球……
教师注重在生活中的化学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到如何去观察、询问、规划、实验、归纳、分析,同时他们的批判、创造等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特别是以实验或实地观察的方式去进行学习,更能够使他们获得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化学实验活动,了解到探究过程中细心、耐心与实证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化学这门神奇的科学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逐渐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化学的意识。
4.习题训练生活化,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课堂上,适时适量提供必要的训练题供学生“做”是非常必要的,此类训练题的设计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探究身边的、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给训练题设计一个生活化的试题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包装”,让学生在具体、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体悟到化学原来如此地真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对于“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以作为粮食瓜果的保护气”这个知识点,可设计生活化训练,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有些食品包装袋中填充某些气体以防止食品受挤压而破碎,下列气体中最有可能作为食品包装袋中的填充气的是:A.氧气 B.氮气 C.空气 D.稀有气体。这样把单纯的氮气性质的考察巧妙地设计成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会大为提高。
5.实验器材生活化,引导自主探索
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应该善于利用廉价的材料,降低实验成本,扩大实验机会。为了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化学实验,器材应尽量生活化并具有一定安全性,最好为学生所熟悉。可以让学生感觉不是在做什么大实验,而是在玩。例如,用眼药水瓶代替滴管,用筷子或塑料小棒代替玻棒等。在药品的选择上,也尽量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像白醋、食盐水、果汁都是很好的酸、碱、盐液体,还有可以用贝壳或鸡蛋壳来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等。材料的提供也要少而精细,安全卫生,便于学生操作。尤其避免使用具有腐蚀性、刺激性、毒性大的药品,避免应用高温反应和剧烈反应做实验。取材的生活化是化学实验应用于科学启蒙教育的可行性保障,不但促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实验中,让他们在操作实验时感到玩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在课后自己去重复实验,去自主探索和发现。
6.教学方法生活化,促进学生参与
新课程观指出,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当看做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原型于教学过程之中,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教学方式生活化。
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碳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二氧化碳的利与弊,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会,组织学生通过正方和反方辩论来理解二氧化碳的“功”与“过”。除运用辩论会、社会调查等生活化活动组织教学外,还可以模仿 “挑战主持人” “一站到底”等电视栏目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是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走向生活化的有效形式。
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个关键所在即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将大量地引入生活实践素材和活动,通过现实生活或模拟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生活化”的课堂教学针砭传统化学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弊端,激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得以全面发展。只要用好“生活化课堂”这把钥匙,必定能帮助我们开启化学启蒙教育之“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保志明.让化学课堂更有“化学味”.《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3).
〔3〕杨厚元.让化学课堂体现生活味.《学周刊》.A,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