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辛勤耕耘,快乐收获
【作者】 刘文娟
【机构】 甘肃文殊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春之始,辛勤的耕耘,精心的呵护;秋之末,收获也许并不尽人如意但也是快乐的。 ——题记
摘 要:高远的蓝天下,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黄澄澄的梨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苹果笑红了脸,玉米成群结队,掂着脚尖,急不可耐的叫着:“熟了,熟了”。种瓜的,在收瓜;种豆的,在收豆。秋天的田野,正在召开隆重的颁奖大会。下意识地,我把目光投在自己十年来辛勤耕作过的“责任田”里:春的播种,夏的劳作,秋日的收获,无论多少都是快乐的。
关键词:快乐 幸福 会学 追求 探索
十二年前,带着惶恐,也带着憧憬,走进了文殊中学的大门,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尽管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当老师----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可是,命运好似偏偏同我开玩笑,我不但当了老师而且还是语文老师;不但是语文老师而且还是初中语文老师。因为语文不是我的所学专业上学时更不是我的最爱,甚至我还有点讨厌语文这门学科,什么之乎者也、孔子曰孟子云的。真是造物弄人,讨厌什么来什么,无奈之下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上那让我心悸的语文讲台。
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因为明白自己的弱点,于是上课期间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知道什么就大讲特讲即使讲的东西与本节课无关,自己不清楚的就避之不谈,唯恐自己的设计思路被学生影响在众人面前乱了手脚,课上也不让学生回答问题更不让他们提问题,就这样我的第一节公开课不但自己唱了独角戏而且在我神情恍惚中结束了。评课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的惨,当时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痛定思痛,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我从一开始就胆怯,也没认真的去充分准备这节课,只是一味的想办法掩饰弱点,怎么办不可能下次的课我仍唱独角戏,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努力去弥补自身的弱点,克服胆怯、克服恐惧认真向同行们学习。于是我开始听前辈们上课,无论与我所带科目有关否,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听,同时极力模仿我喜欢的前辈的上课模式,甚至有些前辈讲课时的“啊”、“那么”之类的口头禅,都被我虔诚地牢记在心。其诚如斯,其愚如斯!每上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提问,怎样讲解,怎样结束,甚至每个层次间的过渡句,我都斟酌再三。备课时,更是倾箧倒柜,八面搜索,四方嫁接,极尽自己所学,把自己知道的尽可能多的灌给学生。课余,脑子里思考的,也是怎样把自己所学的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从没考虑过学生渴求学到些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的去教,更不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之类。只是很勤奋的去灌,去输。也许是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吧,也许是农村的孩子刻苦、善解人意吧,也许是当时我的应试式教育与考题不谋而合,一学期下来,我所带的班在平行班中的考试成绩竟然超过了前辈所带的成绩;这多多少少让我感受到一点收获的甜蜜,于是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无需改进的。
就这样一路走来,直到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直到有一天,中考试题题型变了,变得不再那么死板考的内容不再是课本上的死教条了,新题型的试卷让学生束手无策,学生的成绩更让我难以接受,我仍然是埋头苦教的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一次教研室的老师听了我的课,诚恳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备课,怎能不备学生?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讲课也是这样。你的学科知识很扎实,要注意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而不是你只是自己讲,学生一味的只是做笔记。”并指导我订阅《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一下子,如醍醐灌顶,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很勤奋地做着好多无用功,自己累,学生也累,事倍功半。接着,听一些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高级教师的课,让我深切体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成功的语文课,绝不把自己的理解、认识、观点强加给学生,绝不搞老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解分析课文,而是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而真正好的语文教师,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人。
于是,走近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了解他们的知识构成与现状、学习习惯与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懂得了学生要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了解他们的生活、性格、喜好,以便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想,让他们说,让他们激动,让他们欢呼,让他们感悟……作文课上,让他们自己写、自己批阅作文、参与评价分析。同时,我自己也写,看谁写得更好。就这样,在否定中修正,在借鉴中创新,在思考中进步,自己有意识的努力去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一路走下来,我的课堂教学也日益成熟起来。
回顾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之路,留下一条清晰的足迹,那就是从努力让学生“学会”到千方百计让学生“会学”。
多少次的风风雨雨,多少个清晨与黄昏,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走过,充实美丽的走过……其中有无尽的辛酸,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
在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不断摸索探索的十年里我也感悟颇多。
感悟一:语文课的魅力离不开教师深厚的修养。
我觉得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也不管把新课程诠释得多么玄妙,不管怎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一点我深信不疑,那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离不开教师深厚的修养。作为语文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机智引领学生解读课文,解读更广阔的语文,否则,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确实提高老师自己的语文修养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蕴,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妙趣横生,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显得游刃有余;否则,只能束手无策,思维迟钝,教法保守,僵化了自己,更僵化了学生。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上学生肯定会如沐春风。
感悟二: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现今的世界,各种“思想”、“理念”纷至沓来,铺天(下转第78页)(上接第95页)盖地,弄得我们惶惶然无所适从,甚至连一些最为基本的概念也弄糊涂了。而这些“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为了昭示某种理念,为了渗透某些精神,有些人就“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课堂上花样百出,热闹非凡,课堂似乎很民主很合作,其实很多学生都是无效“参与”。
对此,我思考:教研固然是重要的,教法固然是因人而异的,多媒体课肯定是要上的,但怎样在众说纷纭中保持一份清醒,怎样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怎样真正为学生负责,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教无定法”、“无所为而为”,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自己不也努力在这样做么?不由想起教育局评估听课时发生的一件事:我上完课后,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我不该在字词上浪费过多时间,因为是初二的学生。可是我在课堂上一直是这样做的呀,因为农村的孩子基础差,不能忽视字词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当时我觉的有点“委屈”。后来一想,我的做法适合农村的孩子,未必就适合城市的孩子;适合基础差些的学生,未必就适合基础好的学生。学生已变化了,而我的方法却未变,岂不是我自己的过错?
有人说,婚姻像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我说,教育学生也如此,一定要找最适合自己学生的“鞋”,不论大小如何、样式如何、新旧如何、别人评价如何,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感悟三:语文课应有点诗意。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无需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它是沐浴着阳光,徜徉在沙滩上放飞心灵的感觉。我渴望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在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很羡慕也很向往像徐志摩那样能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着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着雪莱的优美诗句。我也向往闻一多先生研读《楚辞》,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讲到《九歌》,“神光”照得天地同亮,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台上谁是闻一多,谁是屈大夫。我喜欢诗意盎然的课堂,也努力不去肢解一篇篇生动灵秀的文章,我渴望勾勒出充满诗意的生命课堂图景。为此,我在不断的努力,努力……
在不断的努力中我将追求那份属于我的喜悦与幸福。
摘 要:高远的蓝天下,阵阵凉爽的秋风吹过,黄澄澄的梨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苹果笑红了脸,玉米成群结队,掂着脚尖,急不可耐的叫着:“熟了,熟了”。种瓜的,在收瓜;种豆的,在收豆。秋天的田野,正在召开隆重的颁奖大会。下意识地,我把目光投在自己十年来辛勤耕作过的“责任田”里:春的播种,夏的劳作,秋日的收获,无论多少都是快乐的。
关键词:快乐 幸福 会学 追求 探索
十二年前,带着惶恐,也带着憧憬,走进了文殊中学的大门,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尽管我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当老师----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众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可是,命运好似偏偏同我开玩笑,我不但当了老师而且还是语文老师;不但是语文老师而且还是初中语文老师。因为语文不是我的所学专业上学时更不是我的最爱,甚至我还有点讨厌语文这门学科,什么之乎者也、孔子曰孟子云的。真是造物弄人,讨厌什么来什么,无奈之下我只好硬着头皮走上那让我心悸的语文讲台。
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时,因为明白自己的弱点,于是上课期间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知道什么就大讲特讲即使讲的东西与本节课无关,自己不清楚的就避之不谈,唯恐自己的设计思路被学生影响在众人面前乱了手脚,课上也不让学生回答问题更不让他们提问题,就这样我的第一节公开课不但自己唱了独角戏而且在我神情恍惚中结束了。评课结果大家可想而知我是多么的惨,当时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事后痛定思痛,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我从一开始就胆怯,也没认真的去充分准备这节课,只是一味的想办法掩饰弱点,怎么办不可能下次的课我仍唱独角戏,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努力去弥补自身的弱点,克服胆怯、克服恐惧认真向同行们学习。于是我开始听前辈们上课,无论与我所带科目有关否,只要有时间我就去听,同时极力模仿我喜欢的前辈的上课模式,甚至有些前辈讲课时的“啊”、“那么”之类的口头禅,都被我虔诚地牢记在心。其诚如斯,其愚如斯!每上一节课,怎样导入,怎样提问,怎样讲解,怎样结束,甚至每个层次间的过渡句,我都斟酌再三。备课时,更是倾箧倒柜,八面搜索,四方嫁接,极尽自己所学,把自己知道的尽可能多的灌给学生。课余,脑子里思考的,也是怎样把自己所学的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从没考虑过学生渴求学到些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有效的去教,更不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之类。只是很勤奋的去灌,去输。也许是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吧,也许是农村的孩子刻苦、善解人意吧,也许是当时我的应试式教育与考题不谋而合,一学期下来,我所带的班在平行班中的考试成绩竟然超过了前辈所带的成绩;这多多少少让我感受到一点收获的甜蜜,于是错误的认为自己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无需改进的。
就这样一路走来,直到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直到有一天,中考试题题型变了,变得不再那么死板考的内容不再是课本上的死教条了,新题型的试卷让学生束手无策,学生的成绩更让我难以接受,我仍然是埋头苦教的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一次教研室的老师听了我的课,诚恳地、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备课,怎能不备学生?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讲课也是这样。你的学科知识很扎实,要注意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而不是你只是自己讲,学生一味的只是做笔记。”并指导我订阅《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一下子,如醍醐灌顶,我幡然醒悟。原来我一直很勤奋地做着好多无用功,自己累,学生也累,事倍功半。接着,听一些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高级教师的课,让我深切体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成功的语文课,绝不把自己的理解、认识、观点强加给学生,绝不搞老师包办代替式的讲解分析课文,而是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决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心与心的交流。而真正好的语文教师,是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人。
于是,走近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了解他们的知识构成与现状、学习习惯与接受能力、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懂得了学生要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了解他们的生活、性格、喜好,以便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注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想,让他们说,让他们激动,让他们欢呼,让他们感悟……作文课上,让他们自己写、自己批阅作文、参与评价分析。同时,我自己也写,看谁写得更好。就这样,在否定中修正,在借鉴中创新,在思考中进步,自己有意识的努力去贯彻新课标教学理念。一路走下来,我的课堂教学也日益成熟起来。
回顾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之路,留下一条清晰的足迹,那就是从努力让学生“学会”到千方百计让学生“会学”。
多少次的风风雨雨,多少个清晨与黄昏,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走过,充实美丽的走过……其中有无尽的辛酸,当然更多的是收获,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
在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不断摸索探索的十年里我也感悟颇多。
感悟一:语文课的魅力离不开教师深厚的修养。
我觉得不管语文教学怎么改,也不管把新课程诠释得多么玄妙,不管怎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有一点我深信不疑,那就是语文课堂的魅力离不开教师深厚的修养。作为语文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渊博知识和机智引领学生解读课文,解读更广阔的语文,否则,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有确实提高老师自己的语文修养和加深自己的人文底蕴,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妙趣横生,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显得游刃有余;否则,只能束手无策,思维迟钝,教法保守,僵化了自己,更僵化了学生。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他的课堂上学生肯定会如沐春风。
感悟二: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现今的世界,各种“思想”、“理念”纷至沓来,铺天(下转第78页)(上接第95页)盖地,弄得我们惶惶然无所适从,甚至连一些最为基本的概念也弄糊涂了。而这些“理论”是要通过“实践”来实现的,为了昭示某种理念,为了渗透某些精神,有些人就“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课堂上花样百出,热闹非凡,课堂似乎很民主很合作,其实很多学生都是无效“参与”。
对此,我思考:教研固然是重要的,教法固然是因人而异的,多媒体课肯定是要上的,但怎样在众说纷纭中保持一份清醒,怎样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怎样真正为学生负责,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教无定法”、“无所为而为”,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自己不也努力在这样做么?不由想起教育局评估听课时发生的一件事:我上完课后,有一位听课的老师提出我不该在字词上浪费过多时间,因为是初二的学生。可是我在课堂上一直是这样做的呀,因为农村的孩子基础差,不能忽视字词这些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当时我觉的有点“委屈”。后来一想,我的做法适合农村的孩子,未必就适合城市的孩子;适合基础差些的学生,未必就适合基础好的学生。学生已变化了,而我的方法却未变,岂不是我自己的过错?
有人说,婚姻像一双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我说,教育学生也如此,一定要找最适合自己学生的“鞋”,不论大小如何、样式如何、新旧如何、别人评价如何,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
感悟三:语文课应有点诗意。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无需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它是沐浴着阳光,徜徉在沙滩上放飞心灵的感觉。我渴望像孔子所说的那样,在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很羡慕也很向往像徐志摩那样能带着学生走进茂密的森林,靠着梧桐树,一手拿着书一手指着蓝天白云讲授着雪莱的优美诗句。我也向往闻一多先生研读《楚辞》,目不窥园,足不下楼。讲到《九歌》,“神光”照得天地同亮,学生几乎分辨不出讲台上谁是闻一多,谁是屈大夫。我喜欢诗意盎然的课堂,也努力不去肢解一篇篇生动灵秀的文章,我渴望勾勒出充满诗意的生命课堂图景。为此,我在不断的努力,努力……
在不断的努力中我将追求那份属于我的喜悦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