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怎样进行说服教育

【作者】 朱金平

【机构】 河北省三河市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有言道:“弱者亦有志,不可轻侮。”故此,对任何人都要注意尊重对方的人格。特别是对21世纪的学生,更应当注意这一点。
  人在本质上是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俗话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去,可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是不可能凡事都惟命是从的。因此教师必须把尊重学生作为教育的前提,既把学生当成学生,也要当成朋友,当做一个与教师有平等关系的公民。只有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感,他们才能自立,才会信任你,听从你。因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发挥其主动性就成了教师的本职工作之一,这就需要坚持对学生做说服教育工作。人们给教师起了个美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塑造。
  谈到“说服”也有真伪之分。譬如,有试图用“诱惑”引导学生的“物质型说服”;有试图威胁学生使其就范的“威胁型说服”;有讲一大套理论试图吓倒学生的“理论型说服”;还有动感情流泪试图感化学生的“感情型说服”等等。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说服或多或少能奏效,但不能说它是真正的说服。
  所谓真正的说服应该是“启发自觉型说服”。说服与说明不同,说明是只要理论上合乎道理,学生予以理解就可以了。可说服,只让学生理解还很不够,应当使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有所变化,但不是一时敷衍和装模作样,而是心服;否则,就不能说已经达到了说服的目的。如果学生说“懂是懂了,就是改不了”那就糟糕了。
  真正的说服应该怎样进行呢?我考虑有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要聆听学生的意见。有的意见可能一听就会看出明显不妥之处。那么要耐着性子听下去,不要在脑子里就认定不好或不对。也许你面对的学生可能有几分理,要让学生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听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不时地表示“对呀!”“你说的不错,后来呢?”这样就表现出教师正在积极地听,使学生消除顾忌,畅所欲言。
  第二步,当教师专心致志地聆听时,学生就打消了顾虑,开始对你产生了信任感,紧锁的心扉逐渐向你打开。听到一定程度就该轮到教师讲话了,也要让学生听一听你的意见。这时候教师说的话可能学生不能完全听得进去,但也会是一大部分。
  第三步,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启发学生自我教育,不急于让学生作简单的、没有思考成熟的表态,而留有余地地说:“我相信你一定会理解老师的意思,希望你好好地考虑考虑。”这也就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有时间去判断自己言行的对错和体会老师的“言外之意”,等待学生自觉地改变态度。这是最关键的步骤。
  以上三个步骤在说服教育中有一定效果。因为采用这种说服教育的关键是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是心服,不是口服,也不是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