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以幼儿升班风波为例浅析信任的价值
【作者】 早日古丽·艾白都拉
【机构】 新疆若羌县铁干力克乡双语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信任可以改变人。通过一则“豆豆升班分波”为代表的典型案例,审视教育中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基于此,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教育者应该重视“信任”的力量,让“信任”这一理念根植于心,放手给幼儿自主操作的机会,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环境。
关键词:信任;幼儿;教育
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信任可以改变人。正如N.哈特曼所评估的,一个人“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就会真的去使其做到”。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高个子的成人与成人之间,能力均等的双方之间我们一直强调信任,一直在致力于彼此信赖。但当高个子的成人与矮个子的幼儿对话时我们是否重视信任呢?在教育中我们否珍视信任的价值呢?
一、案例呈现——豆豆升班分波
三岁的豆豆要由托班升入小班了。这一升学对豆豆来讲意味着要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老师。豆豆妈对豆豆即将要面对的改变有些焦虑,担心豆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生活。通过及时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豆豆妈了解到豆豆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小班的生活便放下心来,便安心的让豆豆去适应新环境。幼儿园老师对豆豆的良好反馈和豆豆在家的良好表现——豆豆学会了自己吃饭,会夸妈妈做的饭好吃,把饭吃光光……这一系列现象更让豆豆妈吃了定心丸,原来豆豆已经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乖宝宝。但豆豆爸在得知豆豆升入小班后紧张的不得了。神色紧张地问了豆豆一连串的问题:在幼儿园里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饱?新老师好不好?……然后又急忙给豆豆奶奶打电话,说豆豆升班后种种可能碰到的问题,升班后多么多么的可拍,越说越激动。豆豆被爸爸的焦虑传染了,也变得紧张起来,原本不会尿裤子的孩子连续尿了好几次。这下豆豆爸更紧张了,决定给老师打电话让豆豆留一级。老师告诉他豆豆的能力完全可以适应新的生活,但豆豆爸坚持不相信,不相信豆豆可以自己吃饭,可以自己睡觉,决定向园长反应情况,让豆豆留在托班……
二、透视案例背后的信任价值
同样的一个豆豆,在爸爸的宠爱下,吃饭时有人喂,睡觉时有人陪,是个无法照顾自己的弱宝宝。但在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下,豆豆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而事实也表明豆豆可以和其他小班孩子一样让自己吃饱饭,是个能很好适应新生活的乖宝宝。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个豆豆,表现却大相径庭呢?
这背后其实就是由于信任的强度不同。在爸爸的眼里不相信豆豆会自己吃饭,不相信豆豆具有这样的能力,不给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常常越俎代庖的替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而成人的这种不信任感也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大人的焦虑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与安全感。
“豆豆的升班风波”只是众多对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潜力现象中的一个。我们的身边有这样、那样的小“豆豆”。“我想自己去学校”“不可以,你过马路的时候都不看路,万一碰到意味状况怎么办?”;“我想玩下这个”,“不可以,这个会被你损坏的”……我们打着“关爱”的幌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以“爱”的名义约束幼儿的行动,限制幼儿的行为,却不知这其实是举着“爱”的旗号绑架了孩子。在这些看似“爱”的标语下,隐藏的是对幼儿潜力的不信任,是对孩子本身的不信任。
幼儿从懂事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能量。它可以“生成团结、生成期望、生成自主、生成勇敢、铸造责任、使人亲密等”[1]当我们强调要让幼儿获得最好的发展,拥有最好的教育时,也必须经由信任这座桥梁走向成功。教育者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可以培养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如果教育者对幼儿一点都不信任,幼儿就不敢自己去承担任务,不敢去检验自己的力量。当教育者把儿童看作是诚实的、可靠的、助人为乐的……那么儿童的这些品质就会得到激发和增强。教育者的信赖可增强他所假定的儿童具有的那种出色的能力。反之也完全一样:如果教育者把儿童视为好说谎的、懒惰的、阴险的……儿童就不会抵制这些行为,他们肯定会说谎、偷懒、耍诡计,正如教育者所猜疑的那样。[2]
三、 将“信任”落到实处
信任是一种能量,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孩子插上信任的翅膀后,孩子才能真正迎风飞翔。那么如何将“信任”落到实处呢?
1. 让“信任”这一理念根植于教育者内心
教育者内心的观念指导着其外在的实践行为。有怎样的儿童观,有怎样的信念就决定了怎样的行为表现。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缺乏信心,缺少信任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使家长与老师声称对孩子有信心,但实际行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没有信心。
2.学会放手,打破限制,为幼儿提供自主操作的机会
当“信任”这一理念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后,我们就要用我们的行动把我们内心的“信任”表现出来。完全真诚的信任幼儿,就要相信孩子有学习的能力与强大的潜力。教育者要学会放手,打破限制,把操作的机会交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 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环境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期待与信赖。教育者要用充满信任的眼神与肯定性的语言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环境。在幼儿的发展历程中,教育者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评价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扬幼儿,使幼儿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教育者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性差异,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启示教育者们应采用纵向的比较方法来激励、鼓舞孩子,并且评价的方面也应该多元化,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而不是以“别人家的孩子”,“唯智力论”来进行衡量。
参考文献:
[1]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2-174.
[2]、[3]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48.
关键词:信任;幼儿;教育
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力量。信任可以改变人。正如N.哈特曼所评估的,一个人“相信别人能做到的事情就会真的去使其做到”。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在高个子的成人与成人之间,能力均等的双方之间我们一直强调信任,一直在致力于彼此信赖。但当高个子的成人与矮个子的幼儿对话时我们是否重视信任呢?在教育中我们否珍视信任的价值呢?
一、案例呈现——豆豆升班分波
三岁的豆豆要由托班升入小班了。这一升学对豆豆来讲意味着要适应新的环境,适应新的老师。豆豆妈对豆豆即将要面对的改变有些焦虑,担心豆豆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生活。通过及时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豆豆妈了解到豆豆的各方面能力发展已经完全可以适应小班的生活便放下心来,便安心的让豆豆去适应新环境。幼儿园老师对豆豆的良好反馈和豆豆在家的良好表现——豆豆学会了自己吃饭,会夸妈妈做的饭好吃,把饭吃光光……这一系列现象更让豆豆妈吃了定心丸,原来豆豆已经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乖宝宝。但豆豆爸在得知豆豆升入小班后紧张的不得了。神色紧张地问了豆豆一连串的问题:在幼儿园里过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饱?新老师好不好?……然后又急忙给豆豆奶奶打电话,说豆豆升班后种种可能碰到的问题,升班后多么多么的可拍,越说越激动。豆豆被爸爸的焦虑传染了,也变得紧张起来,原本不会尿裤子的孩子连续尿了好几次。这下豆豆爸更紧张了,决定给老师打电话让豆豆留一级。老师告诉他豆豆的能力完全可以适应新的生活,但豆豆爸坚持不相信,不相信豆豆可以自己吃饭,可以自己睡觉,决定向园长反应情况,让豆豆留在托班……
二、透视案例背后的信任价值
同样的一个豆豆,在爸爸的宠爱下,吃饭时有人喂,睡觉时有人陪,是个无法照顾自己的弱宝宝。但在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下,豆豆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而事实也表明豆豆可以和其他小班孩子一样让自己吃饱饭,是个能很好适应新生活的乖宝宝。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个豆豆,表现却大相径庭呢?
这背后其实就是由于信任的强度不同。在爸爸的眼里不相信豆豆会自己吃饭,不相信豆豆具有这样的能力,不给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常常越俎代庖的替孩子完成一些事情。而成人的这种不信任感也会让孩子没有自信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大人的焦虑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自信与安全感。
“豆豆的升班风波”只是众多对孩子不信任、不相信孩子潜力现象中的一个。我们的身边有这样、那样的小“豆豆”。“我想自己去学校”“不可以,你过马路的时候都不看路,万一碰到意味状况怎么办?”;“我想玩下这个”,“不可以,这个会被你损坏的”……我们打着“关爱”的幌子替孩子包办一切,以“爱”的名义约束幼儿的行动,限制幼儿的行为,却不知这其实是举着“爱”的旗号绑架了孩子。在这些看似“爱”的标语下,隐藏的是对幼儿潜力的不信任,是对孩子本身的不信任。
幼儿从懂事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就跟成人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以及被信任。信任具有一种使人振奋和教育人的巨大能量。它可以“生成团结、生成期望、生成自主、生成勇敢、铸造责任、使人亲密等”[1]当我们强调要让幼儿获得最好的发展,拥有最好的教育时,也必须经由信任这座桥梁走向成功。教育者对幼儿能力的信任可以培养幼儿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心情愉快,情绪高涨。如果教育者对幼儿一点都不信任,幼儿就不敢自己去承担任务,不敢去检验自己的力量。当教育者把儿童看作是诚实的、可靠的、助人为乐的……那么儿童的这些品质就会得到激发和增强。教育者的信赖可增强他所假定的儿童具有的那种出色的能力。反之也完全一样:如果教育者把儿童视为好说谎的、懒惰的、阴险的……儿童就不会抵制这些行为,他们肯定会说谎、偷懒、耍诡计,正如教育者所猜疑的那样。[2]
三、 将“信任”落到实处
信任是一种能量,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只有当我们的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为孩子插上信任的翅膀后,孩子才能真正迎风飞翔。那么如何将“信任”落到实处呢?
1. 让“信任”这一理念根植于教育者内心
教育者内心的观念指导着其外在的实践行为。有怎样的儿童观,有怎样的信念就决定了怎样的行为表现。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缺乏信心,缺少信任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即使家长与老师声称对孩子有信心,但实际行动中却充分表现出对孩子没有信心。
2.学会放手,打破限制,为幼儿提供自主操作的机会
当“信任”这一理念根植于我们的内心后,我们就要用我们的行动把我们内心的“信任”表现出来。完全真诚的信任幼儿,就要相信孩子有学习的能力与强大的潜力。教育者要学会放手,打破限制,把操作的机会交给孩子,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3. 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环境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期待与信赖。教育者要用充满信任的眼神与肯定性的语言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环境。在幼儿的发展历程中,教育者应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评价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扬幼儿,使幼儿看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并且教育者应该注意到幼儿的发展存在个体性差异,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启示教育者们应采用纵向的比较方法来激励、鼓舞孩子,并且评价的方面也应该多元化,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而不是以“别人家的孩子”,“唯智力论”来进行衡量。
参考文献:
[1]曹正善,熊川武.教育信任——减负提质的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2-174.
[2]、[3]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