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高职高专医学有机化学教学主线剖析

【作者】 张 斌

【机构】 云南省德宏职业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存在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及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等问题,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主线进行分类,并剖析了目前采用较多的一条教学主线的优点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  有机化学  教学主线  剖析
  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医学检验技术和药学专业均开设《有机化学》课程,该课程是在完成《无机化学》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剂学、免疫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医学的研究需要医学与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学习,这也说明了有机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未能引起学校教学主管部门足够重视,学时安排少、教学内容繁重,加之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中或中职时的化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严重影响医学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对目前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主线进行详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 有机化学教学主线分类
  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材中教学主线分类一般按照官能团或碳链结合官能团结构分为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主要根据有机化合物官能团结构进行分类,把含有相同的官能团或相似官能团的化合物分别为独立的章节。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和药学专业的以刘斌和陈任宏主编、人卫版《有机化学》为代表。具体授课章节顺序为:绪论→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取代羧酸→对映异构→羧酸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萜类和甾体化合物→药用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简介等;本科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的以吕以仙主编、人卫版《有机化学》和药学类专业的以陆涛主编、人卫版《有机化学》为代表,与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教学主线基本相同。第二条教学主线主要根据化合物的碳链结构结合官能团进行分类,目前以张生勇主编、科学版《有机化学》为代表,供医学专业本科使用。具体授课章节顺序为:绪论→链烃→环烃→立体化学→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脂和甾族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糖类→有机波谱学等。
  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两条教学主线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为:把卤代烃、醛和酮、对映异构(立体化学)、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等按官能团分类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讲授。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余章节,第一条教学主线是根据官能团进行分类,把官能团相同即化学性质相同的烷烃与环烷烃、烯烃与炔烃、醇与酚、醛与酮、羧酸和取代羧酸、羧酸衍生物分为独立章节,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或本科医学专业院校采用第一条教学主线。第二条教学主线是根据有机化合物碳链结构结合官能团分类,按链状、环状、含饱和键、不饱和键等,把链烃、环烃、醇酚醚、羧酸及其衍生物、取代羧酸、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分为独立章节,目前有一部分本科医学专业院校采用第二条教学主线。两条教学主线均包括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性质及在医学上的用途,教学内容上很全面、难易适中,都能符合不同的医学专业学历层次。
  2 高职高专有机化学教学主线剖析
  我校是一所以医学专业为主的高职高专学校,历年来在医学检验技术和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均采用刘斌和陈任宏主编、人卫版《有机化学》教材,也就是采用第一条教学主线进行讲授。其优点是把官能团相同,也就是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化合物分类在同一章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分类总结,学生容易归纳记忆,不会让学生感到有机化合物学习的复杂繁琐。例如在绪论、饱和烃所涉及的化学性质相对简单,给了学生心理接受从易到难的一种感受,给了学生从高中或中职到高职知识过渡的一个缓冲。将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作为一个章节,与不饱和烃(烯烃和炔烃)从本质上完全分开,并在讲授这一章节时,可把讲授重点放在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上,为后续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奠定坚实基础;而且,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一章节的化学性质难度较小,则还可对环烷烃的结构进行重点分析讲解,为后续学习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打下基础,在醛和酮这一章节中,通过比较醛和酮官能团的异同,更容易得出两者在化学性质的差异:醛要比酮活泼。把羧酸和取代羧酸分为一章节,在讲授时候,也可用采用比较教学法对羧酸和取代酸酸的酸性进行讲授,进行pKa值大小对比,加深了学生理解取代基的结构对羧酸酸性的电子效应影响。所以这条教学主线更适宜化学知识相对薄弱的医学专业学生,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学生。
  在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采用第一条教学主线进行讲授,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单纯按官能团分类进行教学,就无法把碳链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分为同一章节,不利于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上把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学生也无法理解结构决定化学性质的理念,严重破坏了有机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利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所以,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医学有机化学讲全、讲好、讲透,学生学会、学好、学明白,就势必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系统完整的教学设计,全面分析学生入学前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结构,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学生学习后续医学专业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1]陆涛.有机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45.
  [2]吕以仙.有机化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59.
  [3]张生勇,孙晓莉.有机化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6-8.
  [4]刘斌,陈任宏.有机化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