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师教育研究
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周期: 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5905
CN: 11-5147/G4
邮发代号: 2-418
历史沿革:
曾用刊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期刊荣誉: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来源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Caj-cd规范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刊时间:1989
浅析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作者】 赵印琢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独立锻练身体的能力要比单纯传授给其基本技术及提高其体能水平更重要。本文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培养的角度,阐述了快乐体育的一般概念,“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就如何在中小学校体育课中实践“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探索。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趣和习惯。快乐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学生玩一玩,乐一乐而否定了吃苦耐劳,丢失斗志。而是通过克服一定困难,战胜自己,战胜恐惧,通过努力完成一定的身体活动目标后达到一种正向的或积极的情绪体验。“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相适应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的一种挑战。
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相继产生于德国和日本。这种具有超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不约而同地在两个二战战败国先后出现,其中有其特有的历史及人文背景。
就历史背景而言,战后的德、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无条件接受战胜国的援助与帮助,已告别以往的军国主义教育。这为两国体育教育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民主、自由之风,在两国精神上饱受战争摧残之后,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急需有所改变,迫切需要在下一代教育中予以恢复与振作;而就两国的人文背景而言,德、日两国在国民个性方面一向以严谨、认真、律己著称,两国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塑造出其各自民族个性中体现自我奋斗、百折不挠的人文风貌,进而形成了富于进取、乐于向上的民族精神;从快乐体育思想出现的时间分析,其时适逢德、日两国经济的重新振兴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体育突破固有的僵化模式,以培养出摆脱战争阴影的、社会所需要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造、勇于探索的一代新人。
而“快乐体育”一词的最早出现是1979年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竹之下休藏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和领导人在战后不久就将美国的小集团理论移植到体育教学当中,并成功创造了“小集团学习方法”,1953年以后,小集团理论得以深化,提出了“追求正确而丰富的体育学习”的口号,教育界开始重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随着六十年代初期,日本教育出现向管理主义、体育向“技能”、“体力”回潮的倾向,竹之下休藏提出以学习对抗体练式体育,并开始探索从根本上打破“手段论体育”的教材论和方法论,目的是创造出真正能实现战后新教育目标的体育。
受德、日两国“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断学习吸收国外的新思想,“快乐体育”的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从学生兴趣入手,发展学生身体,健全学生运动人格,丰富学生体育情感,固化学生体育爱好,养成学生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快乐体育教育思想。
二、“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认为学生只是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或依葫芦画瓢,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也习惯了传授式的教学行为。而快乐体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对这种学习的诱发和指导,创造一个学生们自律性的创造性的和能享受运动乐趣的教学环境,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了解有利于健康的科学锻炼方法,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自主进行锻炼,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说话语气强硬,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只有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严师授道的行为,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双边信息交流的和谐的合作型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环境的温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的主导性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存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置于教师的口令之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接受体育教学,心理上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而快乐体育试图打破以往“教师灌,学生跟”的被动教学格局,一切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进行教学安排。
4.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与否,一个学生是否成功,往往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依据,这是非常片面的。而快乐体育在重视培育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在统一的、客观的标准面前得到公正的鉴别,使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能在轻松、愉快、公正的情景下,通过亲身体验,让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别人时也能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而且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协调和谐的人事关系。
5.构建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过多的考核内容和过高的考核标准均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紧张与害怕情绪。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能体现学生体质、能力、学习态度、健康状况、情绪状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参与体育的态度以及学生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等情况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总之在中小学校实施“快乐体育”,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它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终生体育观的建立,它对培养新型的建设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立足尊重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和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体验到运动的各种乐趣,通过对运动乐趣的体验,逐步形成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实践的志趣和习惯。快乐体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变成一个愉快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让学生玩一玩,乐一乐而否定了吃苦耐劳,丢失斗志。而是通过克服一定困难,战胜自己,战胜恐惧,通过努力完成一定的身体活动目标后达到一种正向的或积极的情绪体验。“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变革相适应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的一种挑战。
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相继产生于德国和日本。这种具有超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不约而同地在两个二战战败国先后出现,其中有其特有的历史及人文背景。
就历史背景而言,战后的德、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无条件接受战胜国的援助与帮助,已告别以往的军国主义教育。这为两国体育教育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民主、自由之风,在两国精神上饱受战争摧残之后,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急需有所改变,迫切需要在下一代教育中予以恢复与振作;而就两国的人文背景而言,德、日两国在国民个性方面一向以严谨、认真、律己著称,两国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塑造出其各自民族个性中体现自我奋斗、百折不挠的人文风貌,进而形成了富于进取、乐于向上的民族精神;从快乐体育思想出现的时间分析,其时适逢德、日两国经济的重新振兴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学校体育突破固有的僵化模式,以培养出摆脱战争阴影的、社会所需要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富于创造、勇于探索的一代新人。
而“快乐体育”一词的最早出现是1979年在东京召开的第24届“全国体育学习研究协议会”上。竹之下休藏作为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和领导人在战后不久就将美国的小集团理论移植到体育教学当中,并成功创造了“小集团学习方法”,1953年以后,小集团理论得以深化,提出了“追求正确而丰富的体育学习”的口号,教育界开始重视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随着六十年代初期,日本教育出现向管理主义、体育向“技能”、“体力”回潮的倾向,竹之下休藏提出以学习对抗体练式体育,并开始探索从根本上打破“手段论体育”的教材论和方法论,目的是创造出真正能实现战后新教育目标的体育。
受德、日两国“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自80年代中期,伴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开放,学校体育教育也不断学习吸收国外的新思想,“快乐体育”的思想开始影响我国。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也充分认识到寓教于乐的重要性。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从学生兴趣入手,发展学生身体,健全学生运动人格,丰富学生体育情感,固化学生体育爱好,养成学生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的快乐体育教育思想。
二、“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认为学生只是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或依葫芦画瓢,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也习惯了传授式的教学行为。而快乐体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对这种学习的诱发和指导,创造一个学生们自律性的创造性的和能享受运动乐趣的教学环境,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了解有利于健康的科学锻炼方法,帮助他们走向社会后能自主进行锻炼,实现自己的健康目标。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神情严肃,说话语气强硬,不容置疑,学生唯唯诺诺,言听计从。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只有努力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严师授道的行为,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双边信息交流的和谐的合作型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环境的温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的主导性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基础,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漠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存在。课堂上,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置于教师的口令之下,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接受体育教学,心理上受到压抑,个性得不到自由发展。而快乐体育试图打破以往“教师灌,学生跟”的被动教学格局,一切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着眼进行教学安排。
4.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理念中,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与否,一个学生是否成功,往往都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依据,这是非常片面的。而快乐体育在重视培育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技能的培养。快乐体育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在统一的、客观的标准面前得到公正的鉴别,使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能在轻松、愉快、公正的情景下,通过亲身体验,让公正精神得到内化,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别人时也能尊重客观事实和奉行公正的原则。而且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协调和谐的人事关系。
5.构建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过多的考核内容和过高的考核标准均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紧张与害怕情绪。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用主客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能体现学生体质、能力、学习态度、健康状况、情绪状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参与体育的态度以及学生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等情况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
总之在中小学校实施“快乐体育”,完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它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和终生体育观的建立,它对培养新型的建设人才有着深远的意义。